那些不够宏大,却像碎钻闪光的瞬间。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文 | 伊 姐( 周桂伊)
1 今天写这个文章,是应读者的要求,太多人说,伊姐,想听你评价一下《无问西东》。
其实我们很早就写过了《无问西东》:五年前就杀青的电影终于来了!果然就像赶赴一场盛宴。我们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人,看的时候,后期还没做完,王力宏在绿色幕布前面飞。
在当时就做了推荐,就表明了我的态度——这是一部有诚意和理想的电影。
但它完美吗?客观说,不够完美。 在字幕里,出现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穆旦、闻一多、沈从文的时候,导演李芳芳的野心已经可见一斑—— 讲民国时期灿若星辰的名字作为故事的背景,导演想拍的是中国版的《云图》。
我说的不够完美,是基于这样的野心下的一种“苛责”。
比如,结构不够完美。 多时空的串联十分牵强,三个主人翁彼此的影响不是“蝴蝶效应”,是简单的“交汇点”而已。因此,漏掉一句台词,你会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三个主人翁会出现在一部电影。 比如,台词和设定有一些硬伤。 王敏佳在农村,围绕他唱歌的孩子,为什么唱类似咏叹调的外文歌?自带人道主义光环? 黄晓明对李想说,你让她真实,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这不太像人在日常会说的话,像口号。 甚至最后张震的选择,我其实不理解,多胞胎父母,的确是讹上他们了,虽然最后送了一些胎毛笔,难道就可以弥补这种发心吗? 我们该对世界有善意,但不是农夫与蛇的那种善意。
但在《前任3》有20亿票房的环境,它充满了无畏的诚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小学生写作文,技巧是笨拙的,语言是幼稚的,但想表达的初心,是真诚的。
家国情怀,很多公号聊了很多了。但我认为,电影之所以好看,核心的最重要的价值就一个—— 符合人性定律,你真的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并理解它。
所以,我们今天不聊家国情怀,我们来聊一下《无问西东》里,那些打动我的人性瞬间。 2 《芳华》最打动我的,是成为残疾英雄的刘峰,在改革开放来临的时候,成为狼狈的报刊亭小贩,被派出所官僚主义欺负,被老婆嫌弃不会赚钱,戴绿帽,抛弃他——
时代忘记了英雄,集体主义抛弃了个人。
太真实了,太震撼了。
在《无问西东》里,也有类似的东西。在陈鹏和王敏佳这段故事里,我看到的远不止爱情,而是时代的残酷。
王敏佳被唾弃,起因是看不惯师母欺负师傅。 师母供养家庭成分不好的师傅念完大学,师傅和她有了价值观上的鸿沟,师母用舆论胁迫,强行要求结婚。
婚是结了。两个人,谁也不碰谁一下。师母心里充满郁结和恨,对师傅非打即骂。
其中一个细节,师母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恨恨起来,强迫师傅用她的杯子,师傅默默不说话,但死活不从。
师母一巴掌抽他脸上,悲愤地说,你为什么变了?师傅捂着脸压抑地说,人为什么不能变?
师母说,不能变!这件事不能变!
我觉得惨烈无比—— 一个被困于责任和舆论的可怜男人,一个求爱不得心生恶念的可怜女人,捆绑在同一屋檐下,仿佛困兽,互相折磨消耗,谁也无法将谁拯救。
但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代,集体主义高于一切,舆论高于一切。
大家表面一致,实际都小心翼翼,活在同一个标准里,活在某种“壳”里,说着真实,没任何人敢真实。
这也是为什么,给师母写信,只想谴责师母做法的王敏佳,被污蔑为荡妇时,所有人那种没有来的恨,全面爆发。 大家一拥而上,仿佛她睡的不是师傅,是自己家男人,拳打脚踢,打红了眼,直到她血流满身,才被自己的恶吓到,作鸟兽散。 过度表演和压抑,带来的就是报复性的恶的狂欢。
讽刺的是,这件事的另一位参与者,王敏佳暗恋和保护的才子李想,正在墙的那一端,慷慨激昂演说“为人民服务,到最边缘的地方去奉献祖国”。
他真的懂奉献吗?他只是打着“奉献”的旗号讨组织的欢心,当英雄,那个时代,“奉献”就是最有效的KPI,是无敌的业绩,是升职的筹码。
被表彰的人,最自私。被唾弃的人,最无私。
这种人性的反差,是《无问西东》像观众提出的问题,深沉又深刻。 也正应如此,陈鹏最后救回奄奄一息的王敏佳,接纳她的毁容,在深夜抱着她说那句“你往下掉,有我接着你,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你往下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具有那么动人的力量。
电影有一个暗线,批斗审问的时候,陈鹏和王敏佳都是孤儿,你就更可以理解这种爱情。它不止于爱情,是两个可怜的人,自卑的人,对彼此的全部期待——
相依为命。
打动我的还有一个瞬间,就是米雪饰演的沈母,对王力宏饰演的江门三代说的那番阻止他从军的话——
真正的富翁,说,钱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会更加可信。江门三代从小被荣耀傍身,说“希望你一生平凡,平安就好”,特别动人——
褪掉那些光环和荣耀,那一刻,她只是个普通的母亲。
所以,当沈光耀最终还是成为飞行员冲向地面殉职,说一句“妈,对不起”,你会感动。 电影有个细节拍的很好,郭家双胞胎,把沈光耀的速写本送回沈家,这个全能优秀男生,画下的,是草木春天,是河边渔人,是女生的背影。
他懂得生命————懂得残酷,却为更多人的幸福,选择残酷,是真的高贵。
人性是什么?不用喊口号,别拔高标准,别爱国绑架。
你讲的故事,让人觉得可信,触动,相信它真的会发生,才是电影的成功。 3 最近听到一种声音,《无问西东》再度印证高晓松的担心 ,清华大学的学生只想就业,没有家国情怀,让人担忧。
讲真,这个点我觉得是无法理解的。
沈光耀的选择,就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国难当头的大背景,江门三代的物质无忧,以及物质无忧后,从小侵染的大义和利他,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这样。
有点矫情了。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今天的和平时代,每个人遵纪守法,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出贡献,专业技术上磨砺,完成自己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爱国。
清华大学的学生,也是学生,毕业之后,不找工作,自己都养不活,空谈理想主义,天天觉得怀才不遇,才是问题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无问西东》不够完美,但是不是好电影?我认为是的。 就像章子怡说的,在流量小生当道,讲台词靠念数字的环境,我的确看到了导演李芳芳的情怀主义—— 人应该有梦,有超越生存的形而上的理想,寻找活着的意义,李芳芳在电影里,试图这么做。
但《无问西东》可不可以更好,我觉得可以。 一个豆瓣网友说了一句话,我很同意—— “这是李安才拿得到的阵容,这是王家卫才拿得到的阵容,观众看到这个阵容,走进影院,想看到的,是《卧虎藏龙》啊。”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最近发表年度演讲,说了一句话,我也记住了,所有刻意感动一个人的做法,都挺不尊重这个人的。
电影也一样。除了谈情怀,还要谈技术,谈逻辑,谈品控。说到底,导演就是个手艺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再写一篇《无问西东》的原因,在家国情怀外,我更加想分享那些,击中我的琐碎的,不够宏大的,但在这部电影里,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的人性。 这些情感,让《无问西东》,更加动人,也有价值。 |
|
来自: 昵称3726305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