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中国人肩胛盂缘的正常解剖结构,测量肩胛盂缘的内、外盂缘角,并定义肩胛盂唇修复的有效锚钉插入角度及方向。 方法:12具不成对的肩胛骨尸体模型(左6,右6),无外伤及骨折。用断层扫描仪(pQCT)通过中心点扫描获得6个断面的断层影像,在8个重要位点(2、3、4、5、6、7、8、9点钟方向)测量内盂缘角α和外盂缘角β,精确到1°,并观察每个方向的形态学特点。以常用的12mm长的锚钉为例,测量8个重要位点的锚钉最小置入角度γ。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小内、外盂缘角分别出现在4点钟位置和3点钟位置。各位置的内、外盂缘角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肩胛盂形态不对称,在3点钟方向盂缘到颈部几乎为一条直线,9点钟方向则存在凹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位点。锚钉最小置入角度从3点钟方向到6点钟方向分别为24°±4°, 55°±5°, 86°±6°, 119°±3°。各个位置的内盂缘角、外盂缘角、锚钉最小置入角度等,在左右侧对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肩胛盂不同位置的解剖结构不同,可用于锚钉固定的骨量也不同。在选择理想的锚钉插入点时,应该同时考虑盂缘角、解剖结构、锚钉最小置入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