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廉价有效 年轻中医却不会用不敢用

 ll无为 2018-01-19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其不朽医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留下了200多副“经方”,是中医的宝贵遗产。它简、便、验、廉,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有效果,受到历代中医大家的重视。但如今,却有很多中医尤其是年轻中医不会用、不敢用经方。昨天,为期3天的“2012全国经方应用研讨会暨经方(国际)论坛”在宁闭幕,多位与会专家认为,推广廉价有效的经方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在基层医生和普通市民中普及经方将让更多的人受益。

  有效果,经方能治常见病多发病

  “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忽热忽冷,如果有这些感冒症状,可以用小柴胡40g、黄岑15g、生甘草10g、连翘50g,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炖40分钟,喝个几次就好了。”在经方国际论坛上,记者遇到了一位中医爱好者李小姐,她平常喜欢和“同道”一起钻研中医经方,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就自己按方抓药,一般都能治好。这则她介绍的“退热方”,成本不超过10元钱。

  “经方”是中医术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医在治病过程中有效的“经验之方”;另一则是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过的“医经之方”。现在提起“经方”,多是指后一种含义。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介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经方有200多副,是中医的宝贵遗产。经方配方简单,200多方中超过一半由4-5味药组成,80%的经方不超过12味药且多是常用药。

  “经方虽然古老,但确实能有效防治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黄煌表示。

  受冷遇,年轻中医不会用不敢用经方

  黄煌说,一般家庭常见的小毛小病,用20张经方就足够了。但现在一些中医开起方子来却越来越复杂,个别医生甚至一开就是三四十味药,但对于简单、有效的经方,很多中医尤其是年轻中医却不敢用也不想用。“很多医生习惯了用药套路,气虚就是黄芪党参,血虚就是当归熟地,治疗腹泻则是山楂炭、石榴皮以及马齿苋,却不用精准高效的经方。”

  专家介绍,其实越是名医,用药越是精当。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做过调查,江苏名中医的用方大多是常用方、基本方。然而,经方用药少且多是常用药、价格低廉,但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不受部分医院欢迎;此外,由于现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有些经方用药如麻黄、大黄等有微毒,许多医生怕用不好产生不良反应,产生医疗纠纷,索性不用了。

  谋普及,让普通老百姓学会“大众经方”

  黄煌也不讳言,经方受到冷落,与中医自身的经验性强、量化不够等固有特征也有一定联系。

  比如,《伤寒论》原载的经方用量折算成现代应用标准就是个大问题。目前高校教科书主张一两等于3克换算,但有学者认为,汉代的一两等于8克、13.67465克、13.92克、14.1666克、15.625克等等,众说纷纭,影响了经方的使用。

  另外,经方的剂型是用汤还是用丸是散还是膏汤液的煎煮上,用何种水是加多少有无先煎后下要加酒还是加蜜煎煮时间多少要不要浓缩服法上是一日三服还是四服这里有太多的技术性内容,经验性很强,需要进一步地规范。

  “既然经方来于民间,就要用于老百姓身上。大医院不怎么开经方,那么普及的重点将是基层医生。让基层医生掌握,让经方爱好者掌握,这叫‘藏方于民’。”黄煌说,与会专家已经形成共识,接下来要推广“大众经方”,也就是让市民在家里能使用经方。要编写通俗书籍,让老百姓都能看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