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巴蜀典籍系列:李调元《蜀碑记补》序(2016)

 钟永新作品集 2018-01-19

巴蜀史料

《蜀碑记补》序

整理:钟永新

 

作者李调元简介: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童山等,四川罗江人。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历官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李调元工诗文词曲,家富藏书,著述宏富,著有《童山文集》《童山诗集》《醒园录》《淡墨录》《赋话》《曲话》《诗话》等,辑有《函海》丛书。

 

整理者说明:《蜀碑记补》是清代乾嘉年间李调元的一部金石学研究著作,使用了二十多种典籍资料对四川从汉至宋的金石碑刻加以著录考证,集中反映了李调元对四川碑刻的整理贡献。《蜀碑记补》的成书与宋代王象之原撰《蜀碑记》相关,《蜀碑记》至李调元时已不可见,仅存《舆地碑目记》四卷,于是李调元摘出其中蜀地碑刻部分加以考证撰成,每卷把王象之所得列于前为上卷,自己搜罗考证所得的列为下卷,后再收录到其汇编的《函海》丛书。

 

附录:

《蜀碑记补》序

李调元

舆地,古今沿革不同,郡县名亦因之互异。留意金石,必先明舆地,其大较也。余蜀自汉、魏迄唐、宋、元、明以来,通都大邑,丛山峻壑,梵宇禅林,残碑断碣,时出雨淋日炙之余,鸟道蚕丛,或露牛砺童敲之后,搜讨非易,编缀维艰,有志于古者,所为抚卷而慨叹也。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二百卷,近时朱竹垞、徐玉峰辈,犹及见之。今已佚,不可得矣。所存者只《舆地碑记目》四卷,有自序一篇,见元吴师道《敬乡录》所载金华人著述第十二卷中。

象之,庆元丙辰进士,博学多闻,其序纪胜一书,窃必太史公之不出户牖,而名山大川,若躬履焉,可谓壮矣。夫碑者,金石之文也。记者志述之文也,此殆从地理书摘作而名,非专为碑记而作也。其摘出单行,不知始自何人,中所载东南十六路,于蜀刻尤加详细,皆自为注释,不似《宝刻丛编》,于蜀独寥寥数语,是真益郡之金薤琳琅也。然间尝稽以地碑帖诸书,其所摭取,尚不无挂漏之嫌,且象之南宋人,郡县皆沿旧名,亦有瞠目之苦。

余因于《舆地碑记目》中,摘出在蜀者为《蜀碑记》,每卷先以王所得列于前,为上卷,而以己所得列于后,为下卷,共合为十卷。示不敢紊,不敢袭也,又于下卷中分王本所未有而增入者曰“补”,王本所已有而厘订者曰“考”。俱遵国朝郡县名标之,以便翻阅。另录《舆地碑记目》原本一编,以存其旧。蜀之金石文章,不外乎是矣。

余之为此,非敢谓罗万象于无穷,实欲存一线于不坠也。夫《舆地碑目》,既从《纪胜》而摘以单行,则《蜀碑记》又何不可从《碑目》而摘以单行乎?

好古之士,于以餍饫其中。将见蜀之山川,亦于是乎恍若游卧矣。象之言曰:子长因游而得作书之趣。余乃因书而得山川之趣也。不亦信乎其实获我心乎?

绵州李调元赞庵序。

 

——《蜀碑记补》(《函海》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