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有内容的标题党! 我曾经接待过一对夫妻,丈夫控诉妻子:孩子的事情只能她说了算,她谁的意见都不听,就好像是她一个人的孩子。
妻子非常委屈:他们都不相信我的育儿观念,我看了很多书,学到很先进的育儿理念,为什么他们都不赞同?
这个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还有相似的场景:
家人不停给孩子添衣,妈妈不停脱衣; 家人给孩子喂奶粉,妈妈坚决不让; 孩子一生病家人就要送医院打针吃药,妈妈让在家观察; 家人不到6个月就给孩子添辅食,妈妈一看见就如临大敌; 家人给孩子吃的东西,妈妈要仔细过关; ... ...
我不想控诉妈妈,因为这些事情我都做过,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第一个孩子,那种感觉像什么?
我辛苦怀胎十月,吐的人是我,食欲不振的是我,高血糖高血压扎手指头晕的是我,夜不能寐的是我,大腹便便的是我,身材走样的是我,生产时候死去活来的是我,产后恢复生不如死的是我。
现在孩子出生了,你说听你的?你捂着胸口说,你良心痛不痛? 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得来这个干净的、新生的、白纸一样的小人。 他出生的时候如此完美,他身体健康,皮肤细嫩,像一颗软糯剔透的剥了壳的蛋,他身体的各个零件都是我给的,新鲜的,从未损坏,更未维修过。
这份完美,请交给我来守护。
吃奶粉?NO!!!奶粉不但会引起过敏、乳糖不耐收、便秘难消化,而且营养不如母乳。 (已有最新的心理学实验,两组6个月大的婴儿,一组是奶粉喂养,一组是母乳喂养,他们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没有明显区别。)
穿很多衣服?太LOW了,衣服穿得越多出汗越多,越容易生病,小孩的衣服要比大人少一件,具体怎么分辨?一根手指从后领伸进去,有汗就是穿多了,凉就是穿少了,手指温热干爽,才是穿得刚好。
吃药??坚决不行。吃过药的身体抵抗力不行,生病是身体启动免疫功能的绝好机会,吃药了就等于借助外力损坏了身体的功能,而且是药三分毒。
去医院?医院容易交叉感染,孩子路上又折腾,医生动不动打针吃药,打过针吃过药就不是原装的儿子了!
你问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不知道啊,以上都是崔玉涛说的。
你问我信不信?我当然信啊!要不然我怎么投射你? 亲爱的丈夫、婆婆、公公、外公、外婆,请给这个时期的新妈妈多些谅解,我刚说过,孩子越小的时候,新妈妈越容易出现这样看起来刚愎自用的行为,这是为什么?
除了我上面说过的,新妈妈刚刚经历了巨大的身体痛苦,生下来这个孩子,她希望她身边最亲近的人能看到她的不容易。 而这个“看到”,就是给她更多对孩子的掌控感和决定权,她通过你们的让权,让她知道自己的辛苦是被看到的,自己是被认可被照顾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和妈妈,这个时候处于重要的“共生期”。
“共生期”是精神分析流派中,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在婴儿2-4个月,婴儿和母亲是“一体”的,也就是,婴儿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婴儿。
不仅是婴儿有这样的感觉,母亲同样有。
母亲会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以前喜欢的追剧、十字绣、玩游戏,现在通通不感冒,心心念念的都是怀里这个孩子。
这不仅是母亲主动选择的,更是母婴之间的心理发展规律,生物属性让我们在这个时候,全情投入给孩子,以使这个孩子受到最及时、最完美的照料,使他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充实。
所以,在妈妈和孩子共同的潜意识中,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任何人比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所以,妈妈想全然拥有孩子,对孩子的所有权和决定权,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
这个时候的刚愎自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会呼吁广大的产妇家属们,在这个时期多给新妈妈一些自由和包容,尤其是产后情绪状态不稳,新妈妈的身份转换让她们极其不适应,来自家属的宽容忍让,对她们至关重要。
母乳奶粉,穿多穿少,吃药打针,到底怎么养育孩子的,又有多重要呢?有什么比得上这个对孩子最重要的养育者,她的情绪,对孩子的重要程度?
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该是个多么完美的结局,我已经在幻想广大的产妇同胞们齐刷刷转发我的文章,助我登上人生巅峰。
很抱歉,还有下文。 因为孩子会长大,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妈妈还没有放手。 我们想拥有对孩子养育方法绝对的决定权,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可假如我告诉你,你的育儿方法的确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因为你长期的坚持,不允许别人插手,却会对孩子造成你没有预料到的影响... ...
你还愿意听下去吗?
首先,你会影响你的家庭关系。家庭中你和孩子共同的亲人,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和你拧巴在一起。
家人也对你充满愤怒,假如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能理解包容你。现在孩子大了,他们发现,同为孩子的亲人,他们却失去了对孩子的养育权,变成时刻都在执行你的命令。
于是你发现自从有了孩子,身边没有人能理解你,原本亲密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家里每天都好像在打仗,你要时刻警惕别人有没有用“不正确”的方法对孩子。
所以,你的状态也很糟糕,你发现很疲惫。在你的认知中:没有人能帮我。
我累得要死,可是身边却没有人能帮助我,让他们干点什么,总是干不好。明明交代了他们,今天给孩子多吃蔬菜,还是一点都没吃。我觉得我真的太累了。
最后,这一切也让孩子时刻处在——妈妈和爷爷奶奶又在为我的事情不高兴了。
这会让孩子有什么感觉?时刻被焦虑和内疚感包围。
他发现每次家庭中有冲突,都是因为我。小孩子没有分辨是非的客观能力,他们自我中心。
他们会自动认为是因为我不够好。这种防御方式如果一直延续下去,长大后他遇见事情就先插自己两刀,变成我们常见的抑郁气质。
他也许会选择两面三刀,左右逢源。和奶奶在一起时说妈妈不好,和妈妈在一起时说奶奶不好。 我们会发现在人数众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多都能说会道,也许就是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
最严重的情况,在他们内心中他们是分裂的。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只有本能。我们不懂任何社会规范,全然只顾自己的感受。后来我们是怎么发展出“规则感”“道德感”,形成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的呢?
主要是通过父母。
孩子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分辨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法则,他们吸收父母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辈子都依照这个规则生存,这个规则决定了他们长大是否随地吐痰,是否诚信,是否守法。
可是假如一个孩子,长期生存在对他有诸多相反要求的家庭中,他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不知道该去内化谁的。
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谁的都不听,变成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有极低的自我要求,我们常见的吊儿郎当的“叛逆者”;
最严重的情况,他们内化了所有人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不一致的,于是孩子就分裂掉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
而处在中间情况的孩子,也可能会一直处于矛盾和冲突的自我斗争中。
有没有可能养育出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这个概率,我们可以自行脑补。 我知道有人会问,怎么办?
很简单,放权。
你说你会焦虑?
忍住。
忍不住?
接受心理咨询。
严肃点。
我们即使是为孩子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即使是和孩子最亲近的那个人,但有时候,我们作为母亲要反思一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副完美的健康的身体?还是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更何况很多身体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也就是,假如心理不健康,孩子有可能会经常生病。当然并不是经常生病的孩子,都是心理不健康。)
一个完全紧密的母子关系?还是品尝到更丰富的父子关系、祖孙关系、朋友关系? 那是不是说,家人之间不能拥有相反的意见? 当然可以,意见完全一致的家庭也蛮可怕的。 我们要规避的,绝不是家人之间的向左意见。而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彼此意见的对错。 孩子就会发现,亲人之间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但他们没有争吵,而是彼此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他也就习得,这个世界可以拥抱矛盾。 同时,他发现亲人之间有矛盾,但是允许他自行选择他该听谁的。 孩子会主动内化那些他需要的,放弃他不需要的,而且毫无压力。
好吧,我知道你们还是要刨根问底的。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场景演示: 你在家里做饭,马上就要烧饭了,奶奶却在给孩子喂零食,你让爸爸带一会儿孩子,爸爸拉着孩子打开了电视机,孩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电视。
你忍啊忍啊,终于还是忍不住,你对婆婆说:妈,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给孩子吃零食,孩子这会儿吃了这么多饼干,马上又要不吃饭了,这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
你吼老公:让你带孩子你就是给孩子看电视!!!!!!
本来是一副和气的家庭场景,婆婆满肚子不高兴,老公骂了你一句神经病。
孩子呢?飞快地吃完所有的饼干,因为知道很快妈妈会收走,然后你发现你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零食,每次看见零食都打开吃个精光。
然后一家人不高兴地吃着晚饭,孩子吃不下饭了,看着你难看的脸心想:都怪我不好,我不吃饭让妈妈不高兴了。
CUT!!!!
导演气急败坏:怎么演的都怎么演的,好好的一个场景喜剧,被你们演成什么了!女主角你不看剧本的啊??重来!!!
你在家里做饭,马上就要烧饭了,奶奶却在给孩子喂零食,你让爸爸带一会儿孩子,爸爸拉着孩子打开了电视机,孩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电视。
你忍啊忍啊。
你心想:哎,吃点零食嘛,也算吃饭了,饼干里有丰富的淀粉,吃完他应该也饱了,明天多包点饺子,里面放多点蔬菜不就行了。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把选择食物的权力交给他自己吧,他也长大了。
婆婆不也是担心孙子饿着,而且我也说了那么多遍别喂,不还是没用?等等,为啥没用?
哎算了不想了,我又不是心理咨询师,整天问童年。
老公陪孩子看电视??看就看吧。。总归还是肯带孩子的,我就不信他以后能一直看电视,等儿子不肯看电视了,有他受的。但是儿子以后容易跟爸爸不亲近... ...
关我屁事,我又不是爸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