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比观看多些啥

 宝贝归来 2018-01-19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阅读与观看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信息行为,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梅罗维茨对阅读和观看作了详细的对比。




很关键的一点是,阅读比观看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参与。阅读物必须拿在手中,主动地与之交流。然而对电视机则不然,打开、坐下,图像就会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正如梅罗维茨所言,即使对有文化的人来说阅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例如,页面上的黑字,必须一个词一个词、一行行、一段段地扫过。为了阅读这些词,你的眼睛必须经过训练,就像打字机的滚筒移动纸一样沿着印刷的行进行移动。就像音乐家轻哼他们在某张乐谱上看到的音符一样,许多读者会在脑子里读那些看到的单词。由于牵扯精力,人们肯定不会去阅读他们所注意到的每一本书。




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即便从此刻起,人类再也不出版任何一本书,我们也需要25万年才能读完迄今为止所写出过的所有著作。所以,我的阅读观是:关于阅读,也许不是看我们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所读过的书使我们停留在何种状态之中。一句话,看阅读是否使我们更加像是在活着。


与图书相反,电子图像和声音却是将自己注入人们的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因为它是一种被动的、不费力气的活动,不像阅读,要求持久的专注和努力。


需要更多付出的信息行为,也意味着更大的主动性。


很明显,阅读的速度完全凭读者决定。他可以快读、慢读或是泛读、精读。他可以记笔记,做批注,思考和回味。电视的速度则不能由看电视的人来控制;只有开始与结束在观众的掌握中,因为他可以开/关或是换台。但他不能慢放一个令人愉快的节目,也不能快放一个令人乏味的节目。节目无动于衷地进行着,“而没看到的还是没有看到,误解的仍然误解了。”




观众在这里是被动接受者,因为他的眼睛和耳朵被稍纵即逝的图像和声音控制住了,而他的大脑则被节目制作者的想象力控制住了。


波兹曼有一句名言:“图像足以使人的思考短路。”而阅读过程则可以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




我们常常使用“思路”这个词,一种思考的理路,意味着读者需要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而阅读的特点是,如果你不跟随某条思路,就无法往下进行。


电视却像是岔路口。它展示给观众诸多的主题,但它们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片断来呈现,不太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则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换言之,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评论区



朱伟豪 (广州大学大三学生

观看视频与阅读两者相比,观看视频使人更加感性,而阅读则使人更加理性。视频的音效与图像,使人更加容易对视频内容产生代入感,故观看者情绪容易随着视频内容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但不过分依赖观看者的自身经历。观看视频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是集中于其图像内容,故观看影片时思考可能相对于阅读少,并且产生的情感容易在视频观看结束后逐渐减弱。


而在阅读方面,读者需要根据呈现的文字而展开思考,故需要的更多是读者专注的思考,其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个人阅读相同的内容,所得出的感悟可能会大相庭径,因为对于书中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根据读者的自身经历。


本人认为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是,把有关联的视频与文字资料结合使用,对其中所呈现的某种东西将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与深刻。


陈军(山西泽州县委党校公务员)

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阅读之所以优于观看,是因为阅读时我们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观看则很大程度上取消了这种想象。而许多情况下,我们的精神愉悦或享受,恰恰源自这种想象。


一个惯常的经验是,许多文学名著被拍成影视剧后,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认为影视剧不如原著好看。其实真正的原因或许并非影视剧拍得不够好,而是我们事先读了原著,书里的形象恐怕更为血肉丰满,而影视剧里能够表现的相对单薄一些。


周小琪(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

胡泳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那一段话:“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阅读以外的许多渠道来获取信息,但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多数都是碎片化的,不能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而阅读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不仅能让我们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而且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来阅读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甘正气(湖南安化县副县长)

我不爱看电视。为什么?因为一看电视就着急。譬如,为普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或分析一个事件,电视台会请来一个或几个专家,再安排一个主持人,代表观众向专家详细发问,专家则有白居易的心态,生怕观众听不懂,所以会事无巨细讲个没完,有时为了显示幽默还抖一个毫不可笑的包袱,或者展示毫无必要的道具。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普法节目,一个法学教授为了让观众明白法律就是公民权利的保护伞,真的在节目中就撑开了一把雨伞,还在头上转动。我差点吐出来,比喻不说非常俗烂,至少是老生常谈了,至于“伞”,难道还有人没见过?看节目的功夫,可以看十几页法理学了。


电视节目是会插播广告的,书也有广告,譬如可恶的腰封、随书附赠的带推介语的书签等等,但拿到书时你可以一扯一扔了之,广告则是电视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精彩处来个长长的广告,口香糖、金龙鱼、肾宝片不一而足,书里突然出现了一张与文字完全无关的配图还能翻过去,这广告不能快进啊。


看电视连续剧则更惨,电视台说一周放几集就是几集,说何时放就何时放,说停播就停播,我把剧本或据以改编的小说买来嗑着瓜子一夜就看完了。所以,我在看书之余宁可看电影,不看电视。


评论区请您留言,只有这么几个人的声音怎么能叫“自由谈”呢?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阅读与观看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信息行为,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梅罗维茨对阅读和观看作了详细的对比。




很关键的一点是,阅读比观看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参与。阅读物必须拿在手中,主动地与之交流。然而对电视机则不然,打开、坐下,图像就会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正如梅罗维茨所言,即使对有文化的人来说阅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例如,页面上的黑字,必须一个词一个词、一行行、一段段地扫过。为了阅读这些词,你的眼睛必须经过训练,就像打字机的滚筒移动纸一样沿着印刷的行进行移动。就像音乐家轻哼他们在某张乐谱上看到的音符一样,许多读者会在脑子里读那些看到的单词。由于牵扯精力,人们肯定不会去阅读他们所注意到的每一本书。




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即便从此刻起,人类再也不出版任何一本书,我们也需要25万年才能读完迄今为止所写出过的所有著作。所以,我的阅读观是:关于阅读,也许不是看我们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所读过的书使我们停留在何种状态之中。一句话,看阅读是否使我们更加像是在活着。


与图书相反,电子图像和声音却是将自己注入人们的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因为它是一种被动的、不费力气的活动,不像阅读,要求持久的专注和努力。


需要更多付出的信息行为,也意味着更大的主动性。


很明显,阅读的速度完全凭读者决定。他可以快读、慢读或是泛读、精读。他可以记笔记,做批注,思考和回味。电视的速度则不能由看电视的人来控制;只有开始与结束在观众的掌握中,因为他可以开/关或是换台。但他不能慢放一个令人愉快的节目,也不能快放一个令人乏味的节目。节目无动于衷地进行着,“而没看到的还是没有看到,误解的仍然误解了。”




观众在这里是被动接受者,因为他的眼睛和耳朵被稍纵即逝的图像和声音控制住了,而他的大脑则被节目制作者的想象力控制住了。


波兹曼有一句名言:“图像足以使人的思考短路。”而阅读过程则可以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




我们常常使用“思路”这个词,一种思考的理路,意味着读者需要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而阅读的特点是,如果你不跟随某条思路,就无法往下进行。


电视却像是岔路口。它展示给观众诸多的主题,但它们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片断来呈现,不太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则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换言之,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评论区



朱伟豪 (广州大学大三学生

观看视频与阅读两者相比,观看视频使人更加感性,而阅读则使人更加理性。视频的音效与图像,使人更加容易对视频内容产生代入感,故观看者情绪容易随着视频内容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但不过分依赖观看者的自身经历。观看视频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是集中于其图像内容,故观看影片时思考可能相对于阅读少,并且产生的情感容易在视频观看结束后逐渐减弱。


而在阅读方面,读者需要根据呈现的文字而展开思考,故需要的更多是读者专注的思考,其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个人阅读相同的内容,所得出的感悟可能会大相庭径,因为对于书中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根据读者的自身经历。


本人认为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是,把有关联的视频与文字资料结合使用,对其中所呈现的某种东西将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与深刻。


陈军(山西泽州县委党校公务员)

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阅读之所以优于观看,是因为阅读时我们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观看则很大程度上取消了这种想象。而许多情况下,我们的精神愉悦或享受,恰恰源自这种想象。


一个惯常的经验是,许多文学名著被拍成影视剧后,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认为影视剧不如原著好看。其实真正的原因或许并非影视剧拍得不够好,而是我们事先读了原著,书里的形象恐怕更为血肉丰满,而影视剧里能够表现的相对单薄一些。


周小琪(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

胡泳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那一段话:“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阅读以外的许多渠道来获取信息,但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多数都是碎片化的,不能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而阅读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不仅能让我们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而且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来阅读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甘正气(湖南安化县副县长)

我不爱看电视。为什么?因为一看电视就着急。譬如,为普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或分析一个事件,电视台会请来一个或几个专家,再安排一个主持人,代表观众向专家详细发问,专家则有白居易的心态,生怕观众听不懂,所以会事无巨细讲个没完,有时为了显示幽默还抖一个毫不可笑的包袱,或者展示毫无必要的道具。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普法节目,一个法学教授为了让观众明白法律就是公民权利的保护伞,真的在节目中就撑开了一把雨伞,还在头上转动。我差点吐出来,比喻不说非常俗烂,至少是老生常谈了,至于“伞”,难道还有人没见过?看节目的功夫,可以看十几页法理学了。


电视节目是会插播广告的,书也有广告,譬如可恶的腰封、随书附赠的带推介语的书签等等,但拿到书时你可以一扯一扔了之,广告则是电视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精彩处来个长长的广告,口香糖、金龙鱼、肾宝片不一而足,书里突然出现了一张与文字完全无关的配图还能翻过去,这广告不能快进啊。


看电视连续剧则更惨,电视台说一周放几集就是几集,说何时放就何时放,说停播就停播,我把剧本或据以改编的小说买来嗑着瓜子一夜就看完了。所以,我在看书之余宁可看电影,不看电视。


评论区请您留言,只有这么几个人的声音怎么能叫“自由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