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如何给手下的人才定位?

 梦想童年594 2018-01-19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古今名家在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运气极佳,西晋文学家孙楚有言“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天命既集,遂廓弘基”;有的认为他心计过人,号称“史学三裴”的裴松之就形容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有的认为他用兵如神,唐代诗人王勃称赞说“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要再加上一条,便是陈寿先生总结的八个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也就是说,曹操懂得根据一个人的固有特点及才能大小授予其职务。


纵览曹魏集团前、中期的人才结构,我们会发现其内部秩然有条、层次分明、炳如观火。   


先说以谋略见著的大臣。第一类是“王佐”之才(即核心首脑),曹操对这些人物极端重视,见到他们以后的开场白通常是“吾之子房也”、“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等等。位居此列者,哪怕是说上只言片语,都能顷刻间转化为“政府决策”。他们包括: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早期)、刘晔(中后期)、蒋济(晚期)、司马懿(晚期)等等。


第二类是“股肱”之才(即高级内参),曹操对这些人物谦恭礼敬,见到他们以后的开场白通常是“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等等。这个级别的人物,虽然不能“口衔天宪”,一言九鼎,但其所提建议,也是曹操运筹演谋的重要依据。他们包括: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


第三类是“爪牙”之才(即得力助手),曹操对这些人物待若国士,见到他们以后的开场白通常是“卿真国之良臣,时之彦士”、“吾恨不能早遇先生”等等。这类人通常办事干练,刚柔有度,但“如此而已,终无所推进”,只能布之于封国、郡、县担任职务。此间诸公对国家大计的参赞谋划偶一获用,大都只负责执行方面的工作。他们分别是: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洽、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王观、高堂隆、徐邈、胡质、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异、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贾洪、薛夏、令狐邵、刘馝、魏讽。



再谈以攻伐、军事为主的武将。第一类是“将帅”之才,其特点是思虑周详,攻城必拔,野战必克,曹操见到他们以后的开场白通常是“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古之恶来”、“吾之樊哙”等等。他们包括:曹仁、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



第二类是“统领”之才。其特点是赤胆忠心,勇于任事,奋力搏杀,曹操见到他们以后的开场白通常是“卿真忠臣也”、“质忠性一,守执节义”等等。他们包括:曹洪、李典、文聘、郭淮、郝昭、朱灵、庞德、乐进、曹彰、吕虔、曹纯、吕常、夏侯尚、高览、王双、孙礼、臧霸、夏侯霸、曹昂、牛金、王修、牵招、于禁。


第三类是“偏裨”之才。其特点是协同作战则稍有建树,独当一面则胜少败多,且多随势沉浮,凌弱畏强。曹操对他们训诫居多,鲜有表彰。他们包括:曹真、曹休、申仪、蔡瑁、庞会、蔡阳、诸葛靓、夏侯威等。


总的来说,这些文臣武将日后所建的功勋多寡,与曹操初始所断大体不差,间或有误,及时调整,形成了“既受其禄,定当其职”的良好格局。



相反,如果心中稀里糊涂,对自己手下之人才的等级没有一个基本的估量,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牛鼎烹鸡或者小材大用的现象。袁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反例。


据实而论,袁绍作为一代枭雄,也能“效周公之下士”,在收揽英豪方面颇有一套。可他却不知道该把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更弄不清谁是他的“王佐”,谁是他的“股肱”,谁是他的“爪牙”。荀彧评价他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是十分恰当的。


早先,郭嘉、荀彧也曾经短暂的事奉过袁绍,可袁绍虽然表面上“加以倾心折节”,实际却并不以大事相询,更别提委任他们什么职位。年深日久,二人终于看透了他“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特点,开始另觅贤君。


此后,袁绍似乎一直没有摆脱过人才使用上的视觉错位。初平二年前后,“少有大志,多权略”的沮授向他提出“迎天子号不臣”的战略规划:“将军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赶上董卓废立皇帝的时机,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只身一人骑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惧。您渡过黄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归顺。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聚集冀州的人马,威势控制黄河以北,名声为天下推重。假使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还军攻打黑山,就可以灭掉张燕;掉转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戎狄地区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网罗英雄人才,拥有百万人马,到长安迎接陛下,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不服从的人。凭藉这样的条件争决胜负,有谁能够抵挡!几年以后,建立功业并无困难。”


对于这样的前瞻性人才,袁绍却始终以“杂号将军”相待,认为他只配呆在四品的等级上。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被《先贤行状》誉为“博览多识,名重州党”的田丰向袁绍进献“持久战术”:“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丁。而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藉山岭黄河的坚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趁敌人空虚轮番出战,用来骚扰黄河南面。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


袁绍听罢,硬是把他从“冀州别驾”的位置拉了下来,打入囚牢。


比较之下,“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的郭图倒是被他抬得很高。乌巢之败后,袁绍对其言听计从,派重兵**曹营,却遣轻军援救粮仓。结果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见其建议失败,担心袁绍怪罪自己,便诬告张郃不尽力,导致张郃投降曹操,袁军土崩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