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因而,父母应该对孩子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使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既然创造力如此重要,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如何跳出其中的教育误区呢? Step1: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 “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思维和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去保护孩子已有的自信心、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对此,很多父母会说:这还不容易吗,我相信孩子啊!果真如此吗?父母们可以先对照下面的这些问题,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误区:过度保护、忍不了孩子犯错、从成人的视角阻止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目标就提供指导…… 这些无意中的错误行为,不仅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淡化孩子做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还会剥夺孩子在挫折与挑战中成长的机会!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是“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只有做到“理解、信任、不焦虑、不打扰、提供支持”,才能在培养孩子创造力、自主思考、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供助力。 如果父母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介入,什么情况下应该等待,什么情况下应该支持……可以参照田野老师推荐的“行为窗”,学会区分孩子的问题和家长的问题。 第一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主要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及创造力,那怎样在此基础上,去激发和培养孩子更多的创造力呢? Step2:科学的探究活动从小处开始 爱因斯坦在他晚年的《自述》中提到,他幼年时看到父亲给他的指南针总是指定一个方向,感到巨大的惊奇,这种惊奇保持了一生:“…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的后面…” 从爱恩斯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善用从小处开始的探究活动,也能爆发“无穷的威力”。因此,父母们可以从小处开始,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定期引导孩子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在孩子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父母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开始做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选择孩子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基于孩子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切入,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不要着急对孩子的观点进行判断,不要太局限讨论范围 重点培养孩子的思维广度,引导孩子将新的想法和已有的经验及周边事物进行连接; ●尽量长时间(多次)让孩子思考和讨论 尽量“少时多次”把探究的时间拉长,比如基于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连续3-4天引导孩子产生新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能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生活,触类旁通; ●我们需要孩子自己的解释,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引导孩子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常识性错误,父母可以帮忙补充和纠正; ●提供资料搜索的支持,可能的话记录下来 除了上述的几个问题,父母们还要学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Step3:学会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在沟通的过程中,成人之间都常常造成误解,更何况是和孩子。所以,父母们还要学一些和孩子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聆听法”:不急于对孩子加以判断或建议,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尝试用反问句“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等,看看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是否顺畅。 ●积极聆听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能促进孩子交流; ●能够明确孩子的问题是什么,深入探讨本质的问题; ●让孩子能够自由思考,讨论,提问与探究; ●家长有办法进行“最小评估”的回应; ●有助于孩子了解,不必担心自己的情绪,有情绪不是坏事,让孩子理解:情绪是朋友; ●使孩子更愿意与家长对话; 快快实践起来,引导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思考、探索、提升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