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考之声 我们知道 心室除极方向是心内膜→心外膜 根据一般的理解先除极的应该先复极 但是 但是 心肌偏偏是个奇葩 因心外膜有脂肪组织包围,温度较高 温度高复极快,所以心外膜先完成复极 心室复极方向是:心外膜→心内膜
T波和ST段反映心室复极 当心肌的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 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 从而产生ST-T的改变 包括缺血型改变、损伤型改变、坏死型改变 缺血型改变 看 T波 (高耸或倒置) 损伤型改变 看ST段 (ST段抬高或压低) 坏死型改变 看Q波 (异常Q波)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三世同堂,以上三者存在)
(正常心电图波形)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特点: T波高耸 心电图:
推理: T波的形成就是 心外膜和心内膜两股电流的较量过程 两股电流相互牵制、抗衡 就好像下图肌肉男和胖纸
如果内膜下心肌发生了缺血 这样就导致其复极缓慢,电流小 内膜就不能抗衡外膜产生的电流 于是乎向量就向着心外膜一侧 向量方向对这导联T波就会增高 (向量面对心电导联出现正向波) 于是乎出现高耸的T波 看图 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 (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 特点: T波倒置 心电图: 推理: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 本来应该先复极完成的外膜下心肌 因为缺血缺氧变得迟钝 心内膜下心肌都快复极完了,外膜还没有复极完 这时候复极方向成了 心内膜→心外膜(反了) 心肌复极的顺序反了 T波反应心室复极,那T波也反了 这不就T波倒置了 看图
冠心病患者若出现两侧对称且尖深的T波 我们称他为“冠状T波” 就是长这样,看图 好了,如果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 那就会发生心肌损伤 损伤型心肌改变 特点: ST段 抬高 或 压低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 就会出现损伤型改变 心电图出现ST段偏移 正常情况下ST段常与基线重合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现为下移≥0.05mV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现为抬高≥0.1~0.3mV ST段压低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心电图 推理: T波是心室的快速复极 ST段则是心室的缓慢复极 正常的ST段可略有压低 但不能超过0.05mV 压低的机制不是很清楚 目前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 当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的时候 损伤区就会产生一种损伤电流 这时候心电向量就会向着电流强方向 心电向着心内膜方向,背对着心电图导联 所以记录了一个负向的ST段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表现为ST段压低 看图 ST段抬高 心外膜或透壁心肌损伤 心电图: 推理: 这个抬高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 上面说到了正常心室肌 因为心外膜复极快 所以复极方向是心外膜→心内膜 如果这时候心外膜缺血损伤了 (包括透壁心肌损伤) 损伤区形成了损伤电流 所以心电的向量就向着心外膜方向 这个向量正对着心电图导联电极 所以记录一个正向的ST段 所以ST段就抬高咯 看图
好了,如果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 会怎样 当然是心肌坏死咯 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心梗需要结合心电图动态改变 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和肌钙蛋白 来综合考虑 典型急性心梗心电图特点 三世同堂 “缺血性”改变:T波高耸/倒置 “损伤性”改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坏死性”改变:异常Q波(宽而深) 如上述3种改变同时存在 心肌梗死诊断基本确立 看图 心电图: 诶,医考君,那你文章前半部分说到 内膜心肌缺血可以表现为T波高耸 这里为什么只有倒置呢 因为内膜下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非常短 很快将发展成为透壁心梗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导致的ST段压低也是同理 我们知道 从心肌开始缺血到心肌坏死 并不是一瞬间造成的 它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根据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将其分为四期 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 超急性期:数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期: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不超过2周 亚急性期:数周至数月 陈旧期: 3~6月后 1、超急性期 (数分钟至数小时) 特点: 高耸的T波→ST弓背抬高 心电图:
在几分钟内首先是心肌缺血 所以最先表现为缺血型改变——高耸的T波 这是心肌梗死最早的ECG表现 如果这时候心肌供血情况得不到改善 就会发生损伤性的改变——ST段抬高 因为此时心肌没有出现大量的坏死 所以没有出现异常Q波 这时候趁心肌还没有大量坏死 这是得想办法尽开通血管 等坏死了,开通血管就没有意义了 2、急性期 数小时 — 数天,持续数周 (一般不超过两周) 特点 这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可出现上面讲的典型心梗三世同堂表现 ST段弓背抬高→ST段逐渐下降 T波倒置→T波倒置逐渐加深 可出现异常的Q波 心电图 推理 几个小时/数日之后到数周 心肌开始出现了坏死 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电活动 于是乎可以出现坏死型心电图改变 出现宽而深的:异常Q波 (时限>0.03秒,振幅≥1/4 R波) 也并非每个急性期心梗病人都有异常Q波 要坏死达到一定的量级才行,一般来说 梗死直径>20-30mm或厚度>5mm 才可出现病理性Q波 此外与梗死位置有关 大的冠脉已经闭塞 梗死区周围的心肌先天侧枝循环 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血液供应 梗死后新的侧枝循环尚未完全建立 所以心肌缺血持续存在,于是乎 T波倒置逐渐加深 ST段弓背抬高然后逐渐下降 这个怎么解释呢? 医考君查了很久的资料没查到 个人认为可能的机制是 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损伤的心肌存在 所以ST表现为弓背向上抬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缺血损伤的心肌要么死了 要么因为侧枝循环或自溶栓等机制 恢复了血液供应以后就活了 半死不活的损伤状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近期(亚急性期) 数周至数月 特点: 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 倒置的T波逐渐变浅 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 心电图:
推理: 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 ST段抬高是心肌损伤的表现 医考君在上面已经分析了 这个损伤不会长期存在 该死的死了,该活的活了 倒置的T波逐渐变浅 T波导致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随着治疗或者侧枝循环的逐渐建立 缺血的心肌细胞供血得到了改善 所以缺血逐渐减轻,T波也会逐渐回落 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 坏死性Q的形成是因为这一块没有电活动了 就相当于一个空洞 坏死了,也不可能复活了 这个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甚至终身 但也可能随着坏死去周围心肌代偿肥厚 于是乎产生了更多电活动 来填补这个梗死区的洞 这时候Q波可以减小甚至消失 陈旧期(愈合期) 梗死3~6月后 特点: T波、ST段回复正常(或持续低平) 但是,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 心电图:
推理: 这时候心肌缺血没了,损伤也没了 缺血导致的T波改变,以及 心肌损伤导致的ST段改变 这些跟他一起搞事的的小姨子 统统 统统 统统 都跑了…… 只留着黄鹤(病Q)孤家寡人 下面来讲讲 心梗的定位 医考君个人是根据心电图导联位置 结合心脏的解剖位置来记忆的 哪个导联出现了急性心梗的波形变化 就是相应的壁发生了心梗 看图理解 ▼ 如果暂时不能理解的朋友,那就背下面的口诀吧 (口诀结合上图记忆效果更好哦) 歌诀说明: 1、胸前导联V1、V2、V3……用1、2、3……代替 2、见L为侧 Ⅰ、AVL导联任何时候都代表“侧”; 3、见F为下 Ⅱ、Ⅲ、AVF导联任何时候都代表“下” ; 记忆歌诀 ▼ 前间123 局前345 前侧567 广前1-5 下间123 下侧567 见L为侧 见F为下 正后有78 高侧L8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