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伤寒论笔记

 桑梓木秀于林 2018-01-19

1.太阳中风兼下利者,可仿葛根汤而用桂枝加葛根汤。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后,虽未陷于里,但正气已不足,所以虽仍有表证,但用桂枝汤解表。风寒袭肺,肃降不能,所以喘,但无水饮。故用桂枝汤解表宣肺,厚朴杏子降费平喘。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黄连阿胶汤对偶。前者是心肾阳虚,后者是心肾阴虚。心阴虚有热,肾阳虚,则用附子泻心汤。
4.第28条:服桂枝汤,或误下后,仍头衔将他,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主之。
此条去桂去芍,争议颇大,临床上来说直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更妥。此条是外有表证,内有脾虚水停。所以茯苓白术生姜健脾利水。
5.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津液已伤,所以不能麻黄汤解表。可以麻黄汤加人参麦冬,滋阴解表。
6.热邪可以迫大肠而致下利,寒邪也可以,如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即是风寒内迫大肠而下利。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条乃是风寒袭肺,肺部肃降,影响胃降而成。临床上也有外感风寒,内有呕利者,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与后世之藿香正气水类似。
7.大青龙汤,外寒重于里热;外闭得解,内热方有宣泄之路;甘草大枣调理中焦,资助汗源;麻黄桂枝之比为三比一,麻黄六两,石膏鸡子大为40克。白虎汤石膏为1斤
(250克),故小青龙中怕太热时,加个二三十克就可以。若内热大于外寒,则已是温病。
8.桂二越婢一汤:表郁内热轻证。重证用大青龙。
9.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郁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两三次发,面赤身痒。不呕,清便欲自可。此热是正气恢复,抗邪于肌表,阳气弗郁。
10.五苓散,苓桂朮甘,苓桂枣甘,苓桂姜甘汤中桂枝的作用:一是可以解表,二是可以温补心阳,主要是第三:通阳化气,可以在各方利水的同时,桂枝通阳化气讲水
化生成津液来补充濡养机体。
11.中焦停水一般不渴,水蓄下焦容易口渴。中焦停水用茯苓甘草汤即苓桂姜甘汤:心下悸(不是心悸);手足厥冷。是胃阳和水饮相搏故心下悸。前者通阳化气行水,后
者温胃散水。
12.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作用自认为应是:辛温通阳开结,有反佐之意。
13.伤寒论中桂枝的作用基本如下:通阳解表(麻黄汤,桂枝汤)、通阳化气(苓桂剂,肾气丸)、温阳行水(苓桂剂)、温通经脉(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通阳开结(桃核承气汤)、降逆平冲(桂枝加桂)
14.临床上少腹急结或少腹硬满者,看小便自利否,小便不利者,蓄水;小便自利者,有可能是蓄血(轻证 桂枝茯苓丸 桃核承气,重症抵挡汤 大黄 桃仁 水蛭 氓虫 大黄甘遂阿胶)。水血互结阴证者
归芍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 大黄附子细辛汤加甘遂 。血热互结热证为主者 大黄牡丹汤
15.下焦蓄血也可导致身黄,其病机是淤血停滞,营气不能敷布所致。其身黄为小便自利,目珠不黄。为蓄血证之重症。
16.栀子豆豉汤: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热,可导热从小便下行;淡豆豉辛凉宣透解表。热邪从表而宣。后世的清营汤(犀角 竹叶 金银花 连翘 玄参 麦冬 生地 丹参 黄连 )组方思路应
出于此。
17.大青龙汤,麻黄6两 石膏40克 ,麻黄量大于石膏;麻杏石甘汤,麻黄4量 石膏半斤125克,石膏两倍于麻黄。一是制约麻黄之温,二是麻黄制约石膏之凉,防其凉遏。
18.桂枝加桂汤是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所发奔豚;苓桂枣甘汤是其人脐下悸,欲发奔豚,是心阳虚下焦寒水上冲欲发奔豚;苓桂朮甘是脾阳虚水湿不化,水气凌心;苓桂姜甘汤是胃阳虚
,心下悸 四肢厥逆 胃中有振水声。水汽上逆和脾阳虚清气不升共同导致头晕。
19.小建中汤: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心中悸是因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邪气内扰,故烦。所以用小建中汤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为其病机。与理中汤不同,不宜用于阳虚夹湿之证,而适合用于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者。阴虚内热者慎用。故病机为:阴阳两虚,阳虚为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
20.厚姜半甘参汤中 半夏 生姜辛温,降逆和胃 化痰除湿。
21.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功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
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太阳中风证,但同时伴随小便频数是里阳不足,心烦脚挛急是阴液不足,故为太阳表证兼有阴阳两虚,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汤去发汗解表,感觉
用小建中汤合适。如果强用发汗,则阴阳更具虚:阳虚则四肢厥,胃寒吐逆,阴液不能上滋就会咽中干烦躁。这时的阴阳两虚比发汗前更重,所以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阳回后,再用芍药甘草汤以恢复其阴液。阴阳两虚者,先回阳再就阴,是大论中的一般原则。如果用甘草干姜汤后,阳复太过,出现胃热,则用调胃承气汤少少与之,以调
胃气。如果反复发汗以及用烧针夺汗,阳气更虚,即用四逆汤。
22.酸甘化阴,辛甘化阳。
23.结胸是水热邪气结于胸膈皖腹,分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其证属实;脏结是脏气虚弱,阴寒内盛,复邪结,以至补不能补,下不能下之证。
24.水热互结重症,也可有舌上燥而口渴。此是因为热邪伤津,同时水热互结,气机不通,津液不能上布而成。病机为津伤水热互结。
25.病需峻剂,但不可久用,得下或汗即止。但可以峻剂和缓剂相互间隔使用。即峻剂后再补正气然后再用峻剂,相互间隔使用。
26.大陷胸丸:大黄 芒硝 甘遂 葶苈子 杏仁 葶苈子苦寒泻肺之水,杏仁寒泻上焦及肺之水。
27.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减干姜2两,加生姜4两而成。与半夏泻心汤不同点是:胃中水饮 停食。故有干嗳食臭,舌苔有水饮表现。从此也可看出生姜可以消食导滞。
28.十枣汤:因为大戟甘遂芫花可以引起剧烈呕吐,所以用大枣汤送服,并且平旦服,早上腹中空,可以让药快速下滑到肠道,不逗留胃,减轻呕吐。巴豆也可仿此。本方性寒
但凡三焦特别是胸膈有水饮停聚,正气不虚者,不论寒热皆可用之。
29.阳明胃肠燥热,影响脾升清,不能运化津液,故造成大便干。
30.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既然汗出,此欲做固假,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固假:寒温不适,饮食不消,腹内结聚成块,推之可移的病症。胃中寒,不能食,影响脾,脾不能运化水湿至膀胱,故小便不利。手足为脾胃所主,因脾胃阳虚不固,其所主津液乘虚外渗,
故手足寂然汗出,但为冷汗。寒性凝敛,欲将胃肠不运化之水谷结聚成假。所以临床上大便寒结者,根源还在脾胃阳虚,所以应温中散寒为本。
31.伤寒有脉浮,白虎汤也有浮滑之脉,第221条阳明热盛更有浮紧之脉。浮为内热盛,紧为正邪相搏。
32.太阳篇变证中热证有:栀子豆豉汤 麻杏石甘汤 白虎加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阳明热证中有:栀子豆豉汤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此处猪苓汤是因为热盛伤津,邪热与下焦水互结,所以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第319条少阴热化证中猪苓汤有心烦不得眠证,脉细数。茯苓 泽泻 猪苓甘淡渗湿利水,阿胶,甘平,育阴清热润燥,滑石甘寒,既能清热,又能去湿通窍
而利小便。
33.上焦之热清宣,栀子配合豆豉 桑叶 金银花等。
34.阳明燥实之证,多为小便自利,利则水液偏渗于膀胱,肠中干燥,里热与糟粕相搏,则大便必硬,脉必沉实。
35.调胃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 用于阳明腑实轻证。
36.阳明病本为全身汗出,手足折折汗出者是因为津液已伤。
37.第256条:阳明属土,主燥,少阳属木,主火。少阳阳明合病,火燥相合,胆胃具病,因而邪热炽盛,直走大肠。两者合病,出现阳明脉像,说明土旺不受木邪,为顺,反之为负,阳明不足
木克土。
38.阳明病下之后,可辛寒清热或清宣邪热而续后。
39.阳明腑实,小便当利,但到了后期津液耗伤严重,小便也可出现不利。
40.脾约:胃强脾弱,脾受胃热之影响,不能升清,所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至使津液偏渗膀胱,以至于大便干燥,而腹无明显胀满疼痛,饮食如常。用麻子仁丸润肠滋燥,软件通便。杏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肃降肺气,使气下行。芍药养阴和营血,缓解急迫。
41.阳明病脉也间或有迟者,是因为阳明燥热,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气血流行受阻,脉道不利所致。
42.湿热为病事,一般无汗而小便不利,或者有汗也仅是但头汗出。阳黄热重湿轻用栀子柏皮汤:栀子15个 黄柏2两 甘草1两 栀子清泻三焦之热,导热从小便出,黄柏清热燥湿,刚才
和中,防止损伤胃。由此可见茵陈蒿去湿清热之力很大。
43.伤寒论中阳黄三证:茵陈蒿是湿热俱重,同时伴随阳明腑实不通;栀子柏皮(甘草)汤是热中湿轻(后世导赤散与之同理 生地 竹叶 木通 甘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外有寒邪郁闭,
内有湿热蕴蒸,用麻黄 生姜 杏仁解表宣肺行气,连翘 生梓白皮苦寒清热走里,赤小豆甘平擅长除湿;大枣甘草和中健脾,外可资汗源,内可助运化。生梓白皮后世一般用桑白皮 或茵陈蒿
代替。连翘苦,微寒。
【归经】归肺、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故为疮家的要药。

44.阳黄是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阴黄是寒湿中阻,肝胆疏泄失常,外溢肌肤。阴黄寒湿中求之:茵陈理中汤 茵陈五苓散 茵陈四逆汤 茵陈术附汤{茵陈蒿 白术 附子 干姜
肉桂 甘草 )均可合理应用。

45.第202条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扭。燥热由气分炽热于血分,蒸逼血中营气敷布于外,营气乃血中之津液,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即后世温病中的热入营血,
伤津前期。
46.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七八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挡汤。
无表里证,说明即无太阳表证,也无腹满硬痛,潮热,谵语等阳明里证。因七八日不解,脉像浮数,但无表证,故应为热盛于内而蒸腾于外之征,可用下法以泄其热。若下后脉不浮而脉数仍
在,当是气分之热已去,血分之热不减。至六七日不大便者,而且能食易饥,说明非为阳明腑实,乃血瘀热结之证。故宜抵挡汤。
47.吴茱萸汤: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阳不足饮,寒浊上逆。吴茱萸辛苦,大热,气味俱厚,主入肝,兼入脾胃,能振厥阴生阳之气,温降阳明寒浊上逆(肝升胃降)。人参 大枣补虚温中。生姜走而不守,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
,为暖肝温胃,通阳泄浊,降逆止呕之良方。吴茱萸破阴浊之邪,或者说是去寒湿之痰,主用于浊阴上逆。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条是少阴类似证,实为肝胃寒盛,浊阴肆(上)逆,则胃失和降而呕,下犯脾虚下陷则利。虚阳呗浊阴困郁,不能温煦,则手足厥冷,虚阳与阴寒之邪剧争,故烦躁欲死。既然是肝胃寒盛,浊阴
上逆,则吐利之中,当以呕吐为主。故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泄浊通阳为治。与四逆汤相比,吴茱萸汤证少阴阳气并未大虚。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肝寒犯胃,浊音上逆。
《金匮要略》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寒饮呕吐。胃阳不足饮,寒饮内停,以至于胃气上逆,胸阳不振,故呕而胸满。
肝寒脉证:轻症寒凝肝经出现小腹 阴部 两胁 头顶冷痛。脉沉细或沉弦而迟等脉证。
以上四条,虽然症状各异,但病机都是肝寒犯胃,浊音上逆。本汤所治之呕,与干姜温中散寒之理中汤,半夏降逆化饮之小半夏加茯苓汤,同中有异,关键是看有无肝寒浊音冲逆。
48.吴茱萸汤证临床用时有两点:一是胃寒呕吐(浊音上逆),吐而有物。二是肝经寒凝,肝经所巡部位出现冷痛症状。以呕吐清涎冷沫,头痛而胀,位在颠顶为辨证要点。同时并见胸闷
手足逆冷,下利,舌淡白滑,脉沉细或沉弦而迟等脉证。
49.五脏之寒 热 虚热 寒热错杂证治总结:
(1)。肝
肝寒: 呕吐清涎冷沫 肝经所巡部位冷痛症状 舌淡白或白滑 脉沉细迟或弦细迟。吴茱萸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肝热: 大柴胡 小柴胡系列 白头翁汤
肝虚热:一贯煎(玄参 麦冬 生地 当归 枸杞 川楝子)
肝寒热错杂:乌梅丸
(2).心
寒(心阳虚):桂枝甘草汤 苓桂剂
热: 三黄泻心汤 栀子豆豉汤
虚热(心阴虚):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由于心阴靠肾水的上济滋养,即水火相济,故治疗心阴虚证时,当佐以滋养肾阴的药物。黄连阿胶汤系列;百合地黄汤: 【解说】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有热的证候,其临床表现可分两类:一是阴血不足,神明失养,而见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之证;二是阴虚内热,而见口苦,溲赤,其脉微数。盖心肺为君相之官,心主血脉而藏神,肺朝百脉而
寒热错杂(心阴阳两虚):心阴阳两虚证:心阳心阴均不足,以心悸怔忡,畏冷肢凉,五心烦热,胸闷,头晕,舌暗红,脉结或代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六味地黄 肾气丸 炙甘草汤等
(3).脾
寒: 理中系列
热: 从阳明胃肠治疗:白虎 承气系列
虚热(胃阴虚):当归黄芪建中 麦门冬汤等
寒热错杂: 泻心汤系列
(4)。肺
寒: 麻黄汤 小青龙等
热:麻杏石甘 白虎汤 小陷胸汤等
虚热: 麦门冬汤
寒热错杂:厚朴麻黄汤
(5).肾
寒:四逆汤系列
热(虚热即阴虚): 六味地黄丸 黄连阿胶汤等
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肾气丸 小建中汤等
50.盗汗有虚热和实热之别,但虚热多见。
51.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素体阴虚津伤之人,患阳明病,因汗源不足,反而无汗。邪热郁于肌表中,游行其间,欲出不能,欲罢不可,因而其身如虫行皮中状。应与第23条,不能小汗出身必痒之麻黄桂枝各半汤鉴别。
52.肝胆气郁,不住决断,所以神情默默。
53.伤寒论上的阳脉是指浮取,阴脉是指沉取。
54.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证病机是素有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即少阳兼有里虚寒之证。其治法应分缓急,盖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人若投小柴胡苦寒之剂,必使中虚更甚,而引邪深入。若先

补其虚,使气血充沛抗病有力,然后祛邪,则无后顾之忧,故先投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以治里虚之本,并寓以扶正祛邪之意。若服汤后腹痛止,而少阳未解者,则与小柴胡汤,以
和解少阳之标。
5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而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此条是少阳阳明合病。从小便自可,可以看出,大便溏并不是阳明燥热下迫大肠,而是阳明与太阴燥湿互济,阳明燥热,太阴脾湿即来救之,湿气有余则大便不硬反汤。所以其病机是两阳合病
少阳为主。
5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寂然汗出而解。
本条是少阳阳明合病,但阳明腑实未成(舌上白苔),少阳为重。
57.少阳禁吐下的原因:因为胸胁满闷是属于无形火郁气滞,而非有形之邪。
58.太阳头痛在后枕,阳明在前额,少阳在两侧,厥阴在颠顶。
59.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而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欲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之也,
食谷者哕。
伤寒六七日,脉迟为无热,浮弱为正气抗邪,恶风寒是太阳病,无热而手足温,是在太阴》据278条,手足温者,系在太阴。故此条为太阳太阴合病,应温中散寒解表,人参桂枝汤主之。误以为
实证,而下之,则中焦更加虚寒,不能食。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肝胆疏泄,胆汁外溢,故胁下满,面目及身发黄,阻滞三阳经脉,故颈项强,阻滞膀胱则小便不利,应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而误用小柴胡,而增脾虚气陷,出现下利后重(由此可看出,下利后重,一是大肠湿热,二是脾虚气陷)。最后一段是脾虚水停。
60.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
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文中明确提出必有表,但未言发热,为省文,因太阳表证恶寒发热并见。文中分别曰脉像细 沉 沉紧,综合之应为沉紧而细。伤寒五六日,表邪逐渐由表入里。发热恶寒犹为表证而轻微。邪气化热
入里而又发生郁滞,则阳气不能外达,而手足冷;郁热上蒸于头,而头汗出;热郁在胃,胃气失和,即心下满,口不能食;热滞大肠。津液耗伤,即大便硬;气血不畅,脉道不利,即沉紧而
细。可见病机为阳郁气滞,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血不畅。
61.人参 甘草 大枣恐怕其补中敛邪,所以邪气重欲下利之证,慎用。
62.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少阳兼有水饮内结的症治。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三焦失畅,水饮内停。但头汗出是枢机不利,水道不畅,阳郁不能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所致。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温化水饮。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条畅枢机,桂枝干姜通阳化饮,牡蛎花粉破接逐饮。
6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柴胡 黄芩) 通泻阳明 (大黄) 重镇安神(龙骨 牡蛎 铅丹) 化痰行饮(桂枝 茯苓 半夏)
64.黄芩汤之热利,伴随口苦 舌红 脉弦数。伤寒论中下利:热利发于阳明 少阳,寒利发于三阴与太阳。亦有寒热错杂者。
65.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为太阴下利和里热下利,少阴下利之鉴别要点。少阴下利因为阳虚程度较重,所以阳气不能蒸腾津液上布,里热下利则热邪伤津,太阴下利本寒湿为病,并且肾阳尚可蒸津上布。
66.手足自温者,一是阳明,脉数 二是太阴,脉缓 三是少阴,脉细数。手足汗者,热汗为阳明,冷汗为太阴。
67.少阴热化证,多由于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因而心烦不得眠而精神疲惫,舌红,脉细数等脉证。
68.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推动血行;肾主水,内涵真阴真阳。邪入少阴,心肾虚衰,阴阳气血俱虚。若阳气虚,无力鼓动气血,则脉微弱无力;若阴血亏耗,脉道不充,则脉体纤细。无论
心肾阳虚或心肾阴血不足,均可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智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状态。
69.失眠者热扰心神有之,阳虚或者血虚神无所养有之,胃不和而卧不安有之。
70.真武汤中的生姜散肺气以行水。芍药可利络中之水,同类的还有益母草 泽兰
71.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下利便脓血,有寒热之分。少阴的下利脓血,是脾肾阳衰,络脉不固所致。临床所见是脓血杂下,里急后重很轻或无,兼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滑等虚寒像。
赤石脂1斤 干姜1两 粳米1升 赤石脂甘涩而温,干姜温阳守中,粳米补益脾胃。

72.黄连阿胶汤:是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黄连4两 黄芩2两 芍药2两 鸡子黄2枚 阿胶3两 黄连黄芩直折心热,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补肾阴而养营血。
73.咽炎者:
1)寒:或有痰饮者 半夏散(半夏 桂枝 甘草);外寒里饮,梅核气者:半夏厚朴汤

2)热:生甘草汤 甘草桔梗汤 可加升麻 ;邪热重及失音者,半夏苦酒汤 ;阴虚内热,麦门冬汤 ,兼下利者 猪肤汤;痰热者,小陷胸汤。
74.少阴病,寒化证表现为心肾阳虚,阳衰阴盛,证见脉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或呕吐等,四逆汤;若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证见手足厥冷,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身不恶寒反恶热,脉微欲绝,或面色赤,用通脉四逆汤,以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若少阴病,心肾阳虚,格阳于上,证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细,但欲寐,面赤咽痛等,可用白通汤以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若见服白通汤后阴阳格局较甚者,则在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汤.即真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戴阳于上 白通汤;阴阳格局重者 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
75.肾水涵养肝木,肝木主疏泄,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上奉君火,心包君火以三焦为通路而下达肾水;肺主肃降,抑心火和胃胆下行,使糟粕纳于大肠而排出体外。肝木条达,则脾升胃降.胆
亦随之降。
76.病邪侵及厥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乘脾犯胃,则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证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等。厥阴有阳尽阴生,极而复返之特性。若邪从热化
,可有下利便脓血,热结旁流等;若邪从寒化,阳衰阴盛,则出现厥逆下利证;若浊阴上逆,则出现干呕,头痛,吐涎抹等肝寒犯胃症候。
77.乌梅丸:乌梅300枚 细辛6两 桂枝6两 黄连16两 黄柏6两 当归4两 人参6两 川椒 4两 干姜10两 附子6两
本方乌梅为君,量最大,并以食醋泡之,以增强其酸性,功能制木火横逆上亢,陪人参培土以御木侮;当归养血滋阴肝体,以固厥阴之本。黄连黄柏清上热,细辛 川椒 干姜 附子 桂枝温下寒。本方
应用时,必须把握厥阴寒热错杂,肝气扰胃,肝胃不和这一病机。
主要有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若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则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若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
78.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干姜3两 黄连3两 黄芩3两 人参3两
本为寒性下利,误吐下,吐则伤胃阴,下则伤脾阳,所以出现阴阳格拒,上热下寒。与黄连汤相比,此证是上热重于下寒,所以黄连黄芩配干姜,且都是等量,人参安中,热去则吐自止,寒去则腹痛止。黄连汤是下寒中,
所以去黄芩。本方病机为 胃热脾寒
79.麻黄升麻汤:用于肺热脾寒之证。
80.热厥:热邪极盛,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四末。寒厥:寒邪内盛,阳气衰微,不能通达四末。气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至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还有血虚致厥 水饮致厥 。
81.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柯韵伯曰:条中无主证,四逆下必有阙文,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致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泄利下重是肝木受邪,侮土。由于肝胃气滞,气机失常,津液代谢失常,若肺寒气逆则咳,饮邪
凌心则悸,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郁阳,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制肝和脾而益阴缓急。全方有宣畅气机,透达郁阳之作用。如咳
则加干姜五味子,悸则加桂枝,小便不利则加茯苓,如腹中痛系寒凝气滞,则加附子,如泄利下重,则加薤白通阳散寒,行气导滞,而治泄利下重。
82.当归四逆汤:血虚致厥。是素有血虚,又感寒邪,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四末失于温养、其中大枣用到25枚。
8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吴茱萸生姜者一是少腹 胞宫 或阴器等厥阴肝经所巡部位出现寒凝,二是可有寒滞胃肠而致腹痛呕吐下利。
厥阴肝经,藏营血而应肝木,内寄相火,虽有陈寒,亦不可妄施辛热之品,以免扰动风火,耗伤营阴,故不用干姜 附子,而但加吴茱萸生姜宣泄苦降,直达厥阴。是方散寒而不助火,养营血
而不滞邪,是为厥阴营血亏虚,内有久寒之良方。
84.茵陈蒿汤之湿热在三焦,白头翁汤之湿热在下焦。白头翁可入血分。

85.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为少阳胆火犯胃,胃气上逆;发热为少阳火郁,郁极发热。
86.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栀子14个 豆豉一升 枳实3枚 豆豉用量比栀子豆豉汤大。

87.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 泽泻 蜀漆 葶苈子 商路根 海藻 花粉 各等分 病机为湿热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停于下焦,外溢肌肤,而成水肿之证。牡蛎海藻味咸软坚,与渗利药同用,则下走水道,软坚散结
;泽泻葶苈子宣泄上下,通调水道以利水;舒淇商路根逐水饮,并同二便;花粉生津止渴,与牡蛎相伍,功在软坚逐饮。
88.大便干燥病机归纳:
1).阳明腑实:大柴 承气汤系列
2).脾胃阳气不足:温下 理中四逆辈 大黄附子细辛汤
3).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阴虚) 增液承气汤
4).寒热错杂:温脾汤 其实同第2条
5).血热互结:桃核承气汤
6).水血互结于下焦:热重者---大黄甘遂阿胶汤 桂枝茯苓丸 寒重者----归芍散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或大黄甘遂阿胶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89.胃阴虚;胃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阴虚症(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气血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乏力,心悸怔仲,头晕眼花,活动后加剧,舌淡白,脉细弱。
肾阴虚: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耳聋,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90.黄土汤用芩地黄,书附阿胶甘草尝。
91.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92.菖蒲 郁金 鲜竹沥 胆南星 心凉开窍,豁痰,可代替安宫牛黄丸,菖蒲辛温,量要小;胆南星是南星用牛胆汁侵泡后。
93.长脉等同粗脉,短脉等同细脉。
94.舌苔是胃阳蒸腾胃阴而成。舌光无苔,一是胃阳不足,舌质是淡白;一是胃阴不足,舌质是深红。
95.辛散 甘缓 酸敛 苦泻 咸软坚
96.甘遂半夏杏仁枳实汤
97.问诊单:
1)a.主诉:b.病机 病位:寒热水血郁(气滞食积),痞烦燥滞饮,肾阴阳气血虚;表里 半表半里 上中下三焦 头胸腹四肢;c>脉:浮沉迟数 洪滑弦细涩。d.舌苔
2).睡眠
3).胃口
4).口渴
5).寒热:身体 背部 四肢末端
6).汗出
7).体力:气血 肾阴阳虚
8).问头胸手足
9).心情神智
10).性能力
11).月经
a.期量色块 b.寒热 c.痛经 d.心情神智 e.白带
12).大小便
98.但头汗出者:1).为热者:一为栀子豆豉汤; 一为小柴胡汤三阳合病,阳郁于内,三焦失畅,水道不通,邪热从上而出;一是湿热互结,两者黏连,热不能出,但头汗出。2).为寒者:金匮湿病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病机为寒湿郁遏,
阳气不能外达转而上冒之故,并不主热,乃寒湿在表,卫阳受郁之证。当温经散寒,舒展卫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