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 MRI的出现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不但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产生了革命性进步,还大大促进了对疾病机制的认识以及推动了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由于MRI特殊的物理(高磁场)及生物学效应,其应用安全管理一直备受关注。美国放射学院分别于2007年及2013年发布了MRI应用安全规范[1,2];在我国,也有涉及MRI安全管理内容的相关综述报道及管理部门法规[3,4]。 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进展,相应新的安全相关问题及研究新方向也备受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需要关注的是超高场强MR扫描仪安全方面的问题。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及临床转化的需求增加,超高场强MR扫描仪逐渐增多,从小孔径动物专用超高场强MR扫描仪发展到可用于人体的大孔径超高场强MR扫描仪。高场强MRI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磁场屏蔽、磁动力学效应及人体生理反应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5]。第二,当前MRI的临床及研究应用中,多模态数据同步采集及融合的需求增加,从而要求更为规范和严格的MRI安全管理。主要包括:(1)术中MRI应用:手术室无磁化器械及专用抗磁性设备的配备及管理;(2)PET-MRI:在场地设计管理、工作开展模式上都与传统MRI及传统PET不同,复杂的检查流程对受检者的体力、配合情况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增加了操作人员受到辐射损伤的风险[6],优化检查流程是PET-MRI应用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3)生物医学科研MRI:应用时出现更多、更新的同步设备,如脑功能研究中的刺激设备、同步脑多导生理(包括脑电)记录、眼动及脑刺激设备等,需要注意无磁、抗磁设备的规范化应用及管理,尤其要注意线缆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影响。第三,针对MRI相关生物安全性的研究逐步深入。静磁场、梯度场及射频场对机体的生物影响,热效应、听力损害等对机体器官层面影响及保护已有较为确定的结论,但MRI对微观细胞层面的影响,如对胚胎发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等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7]。MRI对比剂安全方面,含钆对比剂引起的肾源性纤维化目前已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有关钆在机体内长期沉积的特征及可能的生物学影响受到高度关注[8],同时其他新型对比剂的应用安全也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与总结[9,10]。 为了规范当前临床及科研MRI应用、适应当前MRI发展的新要求、加强MRI安全管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和磁共振成像学组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经多次讨论,制订了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11]。共识包括7个部分,涵盖了MRI安全管理中的总原则、场地、人员、受检者筛查、对比剂、植入物及MRI系统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影响等诸多方面,在操作细节上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本共识的内容具有如下特色:第一,在当前国内外其他共识或指南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较多新内容,关注了最新应用的MRI兼容应用设备,如MRI兼容心脏起搏装置、脑刺激相关装置等,其相关安全管理在本共识中得到充分关注。第二,关注了生物医学影像科研工作中MRI的应用相关安全管理,如用于分子影像的高场强MR仪、MR兼容脑电图、MR兼容经颅磁刺激器等。第三,结合我国MRI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如增加了有关卫生管理部门相关法规及认证资格[4]、顺磁性MRI对比剂国内应用情况及特给药贴片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较大的实践指导性。 由于MRI具有无电离辐射、组织分辨率较高等多种优势,临床应用日渐广泛,且MRI可提供丰富的多模态成像信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亟待对MRI应用的安全管理予以重视、加强管理并进行规范。本版共识的出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希望以此为契机,提高我国的MRI应用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略) |
|
来自: 昵称42715024 > 《MR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