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骗原因复杂 经济上有不安全感,情感上被家人忽略,管理上有不少漏洞 “投了3万元,就这么打了水漂。”提起几年前的“e租宝”理财投资,天津居民刘东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70岁的刘东和朋友一起到天津市某写字楼听投资理财课,高额回报让他心动。“儿子每月要还房贷,还要供孙子上学,压力很大,我想多帮帮他。”抱着侥幸心理,刘东投了3万元。没想到,半年后,刘东发现这里人去楼空,“别说利息,本金也没了着落。”刘东叹口气。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越来越多。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不少也难逃骗子“手掌心”。老年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呢? ——缺少经济安全感。 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的受益者,有一定储蓄,但普遍缺乏投资理财观念和知识。特别是年轻时没有个人养老规划,退休后收入锐减。很多人不仅指望不上子女,还可能被“啃老”,这都让退休后的老年人倍感经济压力,缺乏财富安全感,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 ——心理需求被家人忽视。 朱蓓薇说,一些保健品公司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或者患病又不愿意去医院的心理,通过销售人员游说,甚至是雇托儿设局欺骗。而家人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平常我们工作太忙,业余时间还得陪孩子上兴趣班,确实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王霞说。 进入晚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需要家人关怀。“老年人对关爱、归属的渴求使得骗子有机可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蔡浏阳说,“骗子们不会一开始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其营销过程会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循序渐进地骗取信任。”研究发现,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 ——正规老年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陈英娥退休后不爱跳广场舞,也没什么去处。王霞说:“我偶尔陪她逛街,她总说那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适合老人的商品太少了。”目前,许多正规金融机构、营养机构、医疗机构等忽视老年群体需求,很少深入基层开展专门知识讲座,反而让不少骗子占领了这块市场。 蔡浏阳认为,老年人对传统媒体普遍有较高认同度,一些出现在电视或报纸上的假“专家”“教授”虽然屡被曝光,但还有很多老年人蒙在鼓里。“应尽量多地科普相关知识,让老人接收正确的信息。”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钱要不回来,骗子抓起来有啥用?”刘东感慨。“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很多案件不能及时处理,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再次伤害老年人。 据了解,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商家有正规的手续,销售人员往往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很难取证。对此,法律界人士建议,保健食品常常以会议形式营销,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禁止宾馆、厅堂等场馆机构出租房间用来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由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实时登记平台,让上述场所保证不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会议营销活动提供场所,从硬件上斩断虚假宣传的销售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