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盗放下屠刀,拜逃犯为师,师徒俩影响后世数百年(上)

 hongzhuanyidui 2018-01-19

李唐《采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书画历史上有这么很意思的一对师徒,徒弟本来是北宋末年太行山里的绿林好汉,说白了就是强盗,在一次打劫中抢的居然是个落魄逃犯,而这个逃犯竟然是这个强盗仰慕已久的画家,强盗强行拜逃犯为师。后来师傅感其心诚倾囊相授,徒弟悉心学习、勤学苦练山水、人物、花鸟及奇松怪石等种种精妙绘画技艺,学艺终有所成。后来徒弟的绘画作品得到了当朝书画皇帝宋高宗赵构的欣赏,本人也屡获封赏,强盗的身份不但得到的漂白,还担任了朝廷画院待招,后补为迪功郎,获御赐金带。情节起伏跌宕,不亚于《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唐僧师徒的结缘,最有意思的是整个故事就像是《西游记》的翻版,这个强盗徒弟在师傅的点拨提携下,师徒二人以笔替刀、以画止降,在文化战线、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国家攻心伐谋、抵抗金兵,终于修得正果,成为了中国书画史的一段传奇佳话。

整个故事还有从“靖康之耻”说起,公元1126年,金兵攻下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次年三月,将汴梁城搜掠一空后,押着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开启了所谓“二帝北狩”的悲耻旅程。这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队伍中,有一位60多岁(李唐在公元1126年,年龄整60岁)没精打采地背着画具行囊的老人,叫李唐。

这支所谓“徽、钦二帝北狩”队伍,一路被金兵押解昏昏沉沉不知走了多久,慢慢有“泥马渡康王”的小道消息在队伍中隐秘传播: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金兵追赶的走投无路之际,得神佛菩萨护佑,被江苏泰兴“圆悟堂”(后来宋高宗赐名“庆云禅寺”)泥塑骏马驮负南渡成功,正在在南方招兵买马、重新建立大宋朝廷。李唐听说后,心里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振奋精神冒死趁金兵看守懈怠之时逃出金营,向着心中的希望一路南下,成为了一名金国的逃犯。

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也没有想到能这么侥幸逃脱,逃亡中惶惶如惊弓之鸟,忙忙如漏网之鱼,日夜兼程脚不停歇。有天逃至河南太行山脉,正沿着山间小经逃命的李唐放缓了脚步,只见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冈峦郁盘,峭壁如削,峭壁下是一片茂密的松林,山风吹过窸窣作响,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右边崖下有小径通幽。

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一

由于逃命心切,无暇细细赏景,但这时的景色却也深深地刻在了李唐的脑海中,这就是他后来画《万壑松风图》的创作来源。其时已暮色霭霭,脑子刚从万壑松风的感觉里微微回过神来,冷不丁地从山坡上杀下一伙强盗来。

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二

在画面左上角的笔形山峰上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这伙强盗将李唐团团围住,李唐惊恐万状,只是死死抱住行囊,不敢说话。强盗见此情景,料想行囊中必有财宝,一把夺来,翻检数遍,行囊里只见颜料画笔、几幅画作,也没有什么值钱的财宝,强盗们一脸的失望。这时有一个面相斯文的强盗捡起别人扔在一旁的几幅画作看了又看,眼光从栩栩如生的画面移到落款后一惊,心中疑窦重重。这人抬起头端详老者片刻,便问被劫老者姓字名谁,当得知眼前被劫老者确实是他平素极为倾慕的画家李唐时,这个强盗也不管不顾同伙的异样目光,对着李唐纳头便拜。

李唐《采薇图》局部

居然连啸聚山林的强盗都如此礼敬有加,我们来看看这个落跑老人李唐到底什么来头:

李唐(公元1066—115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按计算在此太行山遇劫时其年龄已60多岁了。李唐年少时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他三十多岁就因画艺精湛在北宋小有名气了,大出名弄得天下闻名,则是他赴皇城开封参加皇家画院殿试的48岁那年(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来的画院考试都是绘画技艺和写实技巧的比拼,很少考绘画意境,一般的画考是:在画院里命题考试,指定画院里的飞禽或走兽、静物或小景为作画对象,按画技评分,谁画得最像谁就是第一名。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局部一

但是后来到了宋徽宗赵佶主政时期,他亲自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还亲自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画院殿试的主考官,恰恰正是这位以书画功夫名满天下的皇帝本人,而且徽宗要求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笔”就是写实技巧;“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徽宗亲自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还亲自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这个书画皇帝亲自出的考题大多是一些诗词雅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嫩绿枝头红一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深山藏古寺”、“蝴蝶梦中家万里”等等。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局部二

李唐参加殿试的这一年,徽宗亲命的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此次考试中,众多考生都在“酒家”二字上大下功夫,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给以衬托。但这些俗画皆不入赵佶法眼,惟有李唐的画,立意独特,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这幅画构图从“虚”字入手,使人浮想联翩。

赵佶看后十分满意,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含而不露,点而不发,正符合“锁”字的高远意境,亲自圈点为第一名,李唐遂成为北宋画院的专职画家。可惜的是此画后来在战乱中不知所踪,我等后人无缘一窥当年风采。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局部三

从上图宋徽宗所作的《溪山秋色图》,不难看出,赵佶书画皇帝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除了擅长瘦金体和花鸟画外,山水画的造诣也颇深,能让他钦点第一名的李唐也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书画高手。{后续见《强盗放下屠刀,拜逃犯为师,师徒影响后世数百年(下)》}

故事到这里先暂时停歇一下,下面来看看这个让宋徽宗钦点皇家画院第一名的李唐的一些存世作品:

李唐《炙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炙艾图》,又叫做《村医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乡村郎中正在为人用艾灸治病。

《炙艾图》局部一

一个村医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色。

《炙艾图》局部二

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在用哈气将药膏软化,随时准备给病人贴敷。

《炙艾图》局部三

村医目光专注,心无杂念地用艾条给患者灸烤背部穴位的神态活灵活现,专心致志之状跃然纸上。村医虽破衣烂衫,但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高洁情怀被画家表现的淋漓尽致。

《炙艾图》局部四

从图中人物的穿着来看,都是补丁摞补丁,衣衫褴褛,画作当时的历史时期应当物资匮乏;从人物表情来说,又多是满面愁容,推测应为北宋南宋的过渡期,是对当时的真实社会现状的一种写实性描绘。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表现出李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也体现了画家的一种人文主义关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幅《炙艾图》同时既是一幅古代绘画珍品,也是传统艾灸治病的真实写照,为我们了解宋代中医灸法治病提供了宝贵而形象的资料。

李唐《濠梁秋水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又名《濠濮图》卷, 经明代安国、项子京,清代宋荤、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曾人藏清乾隆内府,后由溥仪将其盗运出宫,解放后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濠梁秋水图》局部一

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

《濠梁秋水图》局部二

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濠梁秋水图》局部三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秋水图》局部四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透出层层玄机和狡黠,思想空间不停地转换、跳跃,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体现了一种对想象力的挑战精神。

李唐《采薇图》

这是李唐绘制的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宁肯饿死也不当降臣的坚定决心。

李唐《采薇图》局部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唐以古喻今,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用心良苦。抒发了自己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为榜样,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宁死也不会屈于金国统治的高洁志向与果敢的决心。在当时舆论宣传工具有限的情况下,以笔代刀、上兵伐心,对南宋王朝对士大夫阶层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逐步在各阶层中重新树立起了“文不贪生、武不惧死、舍生取义”的强大爱国主义信念。

李唐《江山小景图卷》

《江山小景图卷》是一件青绿设色与泥金相结合的小景山水画,在《宣和画谱》中即有许多画作以“小景”命名。《江山小景》除了延续北宋徽宗画院对青绿山水的兴趣,也呈现当时新兴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学趣味和空间表现。

《江山小景图卷》局部一

李唐试图在一幅画中融合多种不同的风格,是促成南宋宫廷画风转变的重要关键。画中除了青绿设色之外,也施用泥金。 透过局部,可以看到泥金点苔的痕迹。

《江山小景图卷》局部二

此件《江山小景图卷》虚景、实景相互呼应,李唐将代表实景的山石、林木、寺院置于画面下方和右上角,中间以虚旷的江水隔开两岸,为“近岸广水、旷阔远山”的设计,此画可视为南宋“马一角、夏半边”的半边或对角线构图“残山剩水,偏安一隅”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风格。

《江山小景图卷》局部三

画面中,山石皆以细劲、浓重的墨线勾勒轮廓,石面施以斧劈皴,再以青绿、赭石薄罩设色;山顶的树丛枝干直挺,树叶以快速、强劲的横笔划出,此类风格虽然习自李思训画派(如院藏宋人《明皇幸蜀图》),但是在复兴古法之余,李唐亦开拓自己的面貌。 对此出色的画艺,宋高宗尝於其作品书题:“李唐可比李思训”,表示赞赏。虽然部分颜料已经剥落,但是不难想像此画初成之际,金碧辉煌的原貌。 泥金原本用於宗教人物画,据传唐代李思训将之运用在山水画,独创“金碧山水》形式。《江山小景图卷》局部四

李唐除了以凝重老辣的用笔来描绘山石和露根的树身,也善用细笔来勾勒瀑泉、水纹和野草,画家高超、富于变化的笔墨技巧,让此幅画在刚硬健劲之外,又多一份细腻秀丽的美感。画中有许多点景人物,活动、体态各不相同,有泛舟、渔钓、耕归、讲道等等,多半以简笔划出,粗具形态,带有一种拙趣。此类简笔划风,对于南宋的马、夏派有直接的影响。

李唐《坐石看云》图

从《坐石看云》可见,虽然画面相对丰富,与一般南宋山水画半边留白的模式略有不同,但仔细观察画面,还是不难注意到其中仍然存在巧妙的斜向构图手法。图中两位临溪濯足的主人公位于右下部,他们的视线却望着左上方的云朵。这种构图使得画作的左上与右下半两部分呈现出了一种有趣的虚实对照关系。

作为南、北宋山水画史上开创新局的关键人物,李唐擅山水人物,笔意不凡,其画风不但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期的画家以他为学习对象的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名家。

李唐《烟寺松风》挂轴

李唐《烟寺松风》挂轴。晚年所画。80岁1147年已卯春月所画。五云阁史柯九思题寺。柯九思(1290—1344年),元代。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浙江台州人。早年为仕途奔波,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后流寓吴中。晚年出家为道,以诗文书画终老。有明代书法家王宠题字。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思云题《烟寺松风》,思云原名:顾可求:顾福,字可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号思云。是明代 文征明《(1470一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书画家》的朋友。文征明选集中特地写了思云的一身。 若真题跋,也称其作品和作者:80能画其神品,力挺健气势恢宏乃神品。

李唐《江山秋色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4.4厘米,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李唐《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藏

这幅《虎溪三笑图》,是一幅描述陶渊明,慧远法师和陆修静雅集的人物山水画,是李唐力图调和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的思想反映。画中用笔细密、劲锐,设色古雅,主角们夸张的肢体语言、呼啸的急流、飘落的红叶、以及远处迷蒙的烟雾等,相融一气,整幅画充满了灵动之感。宋画的精妙,由此可见一般。

《虎溪三笑图》局部

此图绘参天的古树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 雾蔼沉沉,三位气宇轩昂的老者面对淙淙的虎溪仰天长笑,几个童子或肩负包袱,或牵驴等候,样子朴实天真。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古树用细笔勾勒,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雪窗读书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雪窗读书图》此图构图新奇雄峻,是典型的边角取景。画面中心位置一位高士凭窗映雪展卷,专心研读,颇有晋代“囊萤映雪”之风范。此乃“画眼”之所在。房顶的树叶以点虱法画成,而房屋周围的竹叶则是以书法的撇法画成,可见画家技法细腻多变。而密密麻麻的竹叶、树叶,与简略疏朗的山石、屋顶形成了大密大疏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视觉感染力。

画面右下角竹丛与木枝围成篱笆,柴扉紧闭,门栓紧顶,可见主人是想关门谢客、静心读书了。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左边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劲健,笔法流畅,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更加稳定了画面。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身为宫廷画师的李唐,常受命作画,在“靖康之变”时,曾创作著名的《采薇图》,赞颂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的忠贞气节;而在南宋画院供职时,又作《晋文公复国图》,褒扬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励精图治、复国称雄的壮举。据说此画甚得高宗喜欢。但是,李唐作为历经沧桑的画家,少有表达自己遭遇的作品传世,这幅画应该是李唐向往安定生活的见证。

图片及后面对李唐画作介绍的部分文字,编辑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