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伤风鼻塞
2018-01-19 | 阅:  转:  |  分享 
  
名称伤风鼻塞 疾病名称伤风鼻塞疾病科属鼻科疾病概述 伤风鼻塞是由外感风邪引起。主要症状为鼻窍不通,流涕,喷嚏,甚至不闻香臭。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般数日可愈。本病与西医的急性鼻炎相类似。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头痛。起病较急,整个病程约历7~10天。 2、检查可见鼻粘膜红赤肿胀,鼻内有清稀鼻涕。 3、本病应与鼻鼽相鉴别。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发病时间短,往往数小时即减轻或消失,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从症状及检查可资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由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本病入侵邪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邪毒侵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风热上侵,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久郁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而致病。总的治疗方法是疏风解表,祛邪通窍。 辨证论治 外感风寒型 [证见]鼻粘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鼻音重。头痛,恶寒,发热轻,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通窍,辛散风寒。[方药] 1、主方:通窍汤(徐春甫《古今医统》)加减 处方: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苍耳子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鼻塞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2、中成药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葱汤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使用成 细览页面 人1/3—2/3量。 (3)午时茶,煎服或冲服,每次1块或1袋。 外感风热型 [证见]鼻粘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自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通窍,疏风清热。[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 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l一2粒,每日3次。 ⑶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外治法 主要用疏风通窍、清热解毒的药物制剂滴鼻,如用滴鼻灵、葱白滴鼻液、鼻炎滴剂等滴鼻,每次滴3—4滴,每日2—4次。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风寒鼻塞: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穴,毫针浅刺,用泻 法。 (2)风热鼻塞: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 2、饮食疗法 (1)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茶饮。 (2)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1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3)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 3、预防调护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多饮开水,食用易消化食物。 (2)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 (3)积极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或变生他疾,或转为鼻窒,迁延难愈。

献花(0)
+1
(本文系曾繁茂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