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涠洲客家与二元宗教现象浅议

 潇潇雨ekg9m5f4 2018-01-19

一、客从何来

自有人群栖居以来,涠洲岛民来源各个不同、复杂多样,在姓氏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经笔者走访了解,发现居民中,既有从广东、福建、海南诸省辗转迁往涠洲居住,也有从北海、合浦、湛江等地直接迁上岛的居民。小岛上诸姓杂存,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中国百家姓的缩影。

岛上方言以客家话为主,但白话(粤语)、廉州话、黎话(闽语)也有零星分布,相互掺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安无事。

其中盛塘、公局一带村民口音至今保留浓浓的广东梅州地区客家语言特点,城仔、西角、竹蔗寮、石螺周边村落口音与合浦客家相近,北港、圩仔、百代附近村庄疑是开平、恩平的客家移民后裔;斜阳、牛角坑、湾仔、滴水等地居民则可能是沿海黎族、水上疍家、闽南汉民的后代。诸种语言互通,但习俗各异。

最终,客家后裔与沿海疍家、闽黎移民等互相通婚、交融,逐渐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群体--涠洲客属居民,普遍信仰单纯、热情好客,至今保持一种原始蒙昧的处世为人之道。

二、涠洲客家文化

1、涠洲居民,以客家后裔为主体,少有五代以上,至今秉承古训,保留着中原客家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移民所特有的情怀底蕴,善于在不断迁徙中逆境求生,寻找机遇,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恳亲文化精神。

涠洲客家建筑与大陆颇有不同。岛民每有建房,大量选用岛上特有的火山灰块石和珊瑚石,拌以糯米、蜂蜜砌墙,用螺壳灰粉墙。虽没盗匪肆虐,为应付风狂雨骤,在设计上也出心裁,大部采用尖顶拱式或平房式横排三套间,屋顶较尖,居中屋用作客厅,有一扇向内开的正门,其余左右两间分别用作卧室和放置杂物,由客厅内左右侧门进入。盛塘村古民居中既有南洋风格的老房子,也有骑楼式的双连屋,大部分是用海珊瑚石砌成,或干脆就是珊瑚墙上珊瑚石盖顶,平房院落四散杂居,相连之中又有独居,风格与大陆客家特色建筑围垅屋大相径庭,但古朴依然、雅致有加、风格独特。

客属后裔栖息在如斯闲淡的岁月空间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忙时寻亲访友,闲暇撒网打鱼,自在而惬意。

2、盛塘村至今仍属农业性区域,体现了近代客家徙居抱团式的农耕文明,更淳朴、干净,更有着浓浓的宗教情怀。盛塘村天主教堂作为19世纪末哥特式建筑工艺在东方古国演绎的杰出代表,2001年6月25日获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盛塘村中院落,地主宅第、传统民居、新式建筑,不同文化阶段的拼贴组合,既有平面构成,又有立面图形,体现了绵绵的客家古风,历尽风风雨雨,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加上混杂在客家民风之中的天主教化,成为研究我国建筑史、宗教史的重要实物,是北海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对于天主教义,客家人又一次很好地实践了“洋为中用”的范例,并不是简单的“照板搬豆腐”,而是采取“拿来主义”,在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的各个细节,既有天主教的制礼约束,又不失客家人的温良谦恭让;既有对中原先祖、大陆故土的缅怀眷恋,又有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向往。

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客家天主教信徒非常期待。

逢年过节,岛上家家户户均贴红纸,烧香点烛,敬神祭祖,热闹而隆重。大年初一禁杀生吃肉。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目前依然仿中原古制“六礼”即: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进行,一丝不苟,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

3、岛上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盛塘、城仔、牛栏山等村客家人,清明节的祭祀扫墓不再按照中国农历十二节气的轮转进行,而是根据天主教的定义,在每年的11月1日操办,不用三牲祭拜,也没有茶水侍候,仅为扫墓而来,没有客家原居民的三跪九叩,完全是西式的怀念。在外地工作的信徒教众都返回涠洲岛为先人祈祷。礼拜天(周日)教徒均到教堂做礼拜,逢复活节(公历4月12日)、圣神降临节(公历5月31日)、圣母升天节(公历8月15日)和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涠洲天主教教徒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远方教众慕名而来观摩参拜。良辰吉日,不时有新人选择在村里教堂举行婚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音乐新潮、客韵呢喃,婚庆典礼在本土神父洋为中用的西式洗礼仪式中完成升华嬗变,真是别具一格。

三、涠洲二元宗教人文现象

1、南湾街的形成历史悠久,也较有迹可循。街头巷尾,保留清末民初传统民居风貌,至今体现晚清渔港小镇特色,街道和商铺兀自发挥着传统贸易功能。现存两座骑楼,/兼具有岭南传统风格和西洋风格,风貌古朴,见证了西方建筑艺术传入的历史,是岛民从封闭式蛮荒时代向开放式疍家海洋文明递延的生存方式。

遥想当年,海岛流民从刀口浪尖上谋生的海盗洞起源,到放下屠刀,扎根荒岛,修建妈祖庙、水仙庙反省前身,在东湾村以农耕为主,盘踞在大王宫封闭的环形海湾里静中思动,直至被动地走向航海贸易时代。

涠洲妈祖信仰由来已久。三婆庙始建于18世纪30年代,先后历经5次修建,位于南湾渔港火山岩下,依山傍海,建筑别致。妈祖文化在悠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沙滩以及原生态的古村落间犹如长蛇般蠕动、漫延、渗透,直至深入人心。逢年过节,渔船出海、返航,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和农历十月收获季节,渔民均举行隆重的“还福”仪式。

20世纪80年代初,涠洲三婆醮会由民间自发组织始办,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七举行,每3年一届,时间6天。每次醮会节到,三婆庙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戏台高筑,周边信徒蜂拥而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三婆神像出游当日,花车、神车随行,善男信女虔诚紧随,各村俱买三牲祭拜,内容有舞龙、舞狮、歌舞等,祭祀活动庞大而又隆重。醮会最后一日,真人赤足“过火炼”最为惊心动魄——大约是说人生须经此磨炼,才能终成正果,现已演变成醮会上最富吸引力、最具神秘感的压轴节目。妈祖文化在日积月累的时间长河里逐渐成为客属岛民的普遍信仰。

2、据现有资料,北海地区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北海客家的历史文化特征》《北海日报》),但涠洲客家可算是北海乃至广西地区第一个接触并信仰天主教的汉族民系。可见涠洲客家人崇拜不但保留沿海渔民崇佛道、信鬼神的习俗,而且融合外来宗教元素,相得益彰。

岛上天主教由来的最早记载是在19世纪50年代。广东恩平、开平等地信教客民,泯蛮不驯,不服调教。涠洲荒岛孤悬海外,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腐朽的清廷自鸦片战争之后沉疴缠身,自顾不暇,遂借土客械斗之机变样地对客家“刁民”实施了流放。

天主教抓住良机,在荒岛上蓬勃发展,势头盖过早年扎根海岛的佛、道二教。西方列强对自己原罪忏悔的强盗逻辑是:当你心有愧疚时,向上帝忏悔吧;当你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时,祈求上帝保佑吧。这在多灾多难的年代,无意中成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灵庇护所,教民以为找到心灵的“鸡汤”。天主教义由城仔村圣母堂开始,渐次扩展到盛塘村天主堂,从此滋长蔓延。

盛塘村原有的古村名已杳无踪迹可循,湮灭在时间的潮水之中,或藏在村民的记忆缝隙里。天主教义自登岛以来,影响着岛民的生活起居、劳作耕种。

3、涠洲岛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1.5万人上下,但咫尺之间,岛民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既有以天主堂为中心形成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情生活,又有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开放式风情街区,佛(道)、天主(基督)/二元宗教群落生活方式、理念各个不同,各有特色,相互辉映、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海岛二元宗教现象。

海岛生活,难免雨骤风狂,多灾多维,仰仗妈祖庇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多种教义才能在弹丸小岛上和平共处,杂居而存。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也是一种罕见的海岛宗教文明。

天主教推崇的众生博爱精神与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本性不谋而合,相伴相生、水乳交融。

四、二元宗教现象在涠洲开发中的旅游价值

1、涠洲岛旅游事业各个领域的工作中,首先要有意识地对海岛二元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沿革予以重视,利用一切传媒恰到好处地展现、发挥、弘扬二元宗教文化,深度挖掘文物、历史建筑和文化名人遗迹,搜集整理有形的史迹、无形的史料,存其形、传其神、得其益,让远去的历史触目可及。代表涠洲岛风情民俗文化的典型:三婆醮会和妈祖文化、圣母升天节和天主教文化,必须实行很好的保护;岛上古村落、古建筑及天主教堂、圣母堂、三婆庙等人文气息浓郁的民居建筑文化印记修旧如旧,并被灌注入新鲜的元素,涠洲岛居民将为四方游客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提升游客的新奇感,存续涠洲岛客属特色民俗风情的同时,体现旅游经济价值,造福当地百姓。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赋予足够的底蕴,在营造人文环境中突显品牌效应,最终将涠洲岛打造成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特色海岛度假旅游目的地,构建标志着高品质生活的旅游产品体系,走精品化、特色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东方魅力之岛。

2、随着旅游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历史文化名村盛塘为中心的异域风情小镇和一个以南湾街为中心的天然度假海湾,将在继承传统、展现新姿,发掘风土民情文化内涵,打造民间民俗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逐步打开面纱,以城乡风貌特色改造为平台,让火山海岛特色地貌成为岛内观光的“翡翠”;以观景体验、饮食品味为媒介,向四方宾朋展示、推介独特的海岛客居文化和风格迥异的地域风情。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涠洲岛上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瑰丽的火山地理原貌。营造一个与世不同的、迥然不同、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同时为未来涠洲的发展储蓄能量、预留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