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州 通济渠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18-01-19
宿州 <wbr>沧海桑田七千年之通济渠(16)

通济渠 宿州的隋唐大运河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这两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在宿州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一百多公里,大运河遗址是该渠的一段。20世纪50年代运河堤坝还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济渠一带的群众都把运河故道称为隋堤或隋堤沟,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铺建在运河故道上,穿宿州境内而过。

    但令人疑惑的是,承载着漕运和其它商业运输功用的隋唐大运河为何会改道?它到底衰落于何时?又为何最终消失不见?其原因究竟何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专家为我们给出了新的推断。

    隋唐大运河汴渠段(通济渠)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这是丝毫没有争议的。但止于何朝何代?何年间?却一直是争议了几个世纪的未解之谜。随着安徽境内的170公里的地下隋唐大运河三处遗址的发掘,对隋唐大运河汴渠段湮塞于公元1127年或1194年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

宿州市于2006年抢救性发掘了两处大运河故道,出土了大量的大运河瓷,也有相当数量的南宋及元代龙泉青瓷,以及大量的金、元代磁州窑系、钧窑系作品。这就是说,从以上考古发现中可以推断出,隋唐大运河在金、元时期应该仍具有运行功能。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的湮塞,有两种版本的解释。

一是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决黄河泛滥说。这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这种说法引证了“宋金对峙,宋室南迁,漕运断绝”,和楼钥《北行日录》的史料。认为运河被宋王朝废弃后,自然逐渐湮塞。但有专家认为,持这一观点的人,有的是想当然,有的是人云亦云,都没有对衰败期的历史进行认真的考证,只考《河渠志》,而忽略了《食货志》、人物传记;只考正史,而忽略了地方志。同时,他们把运河的功能,绝对局限于漕运功能。认为漕运断绝,运河即废,废即湮塞。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绝对和简化了。

第二种是“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今原阳县)决口,顺着泗水进入淮河,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通道,故称该时期以后为“河运同槽”(即泄洪排涝,与水运同走一条水路)。这种观点,比前一种观点有进步,承认了除“漕运”外,还有东西“水运”也在使用隋唐大运河。但这种说法忽略了“河运分槽”乃是开凿通济渠的初衷,也是元、明时,屡次改造山阳渎、邗沟,千方百计地让“大运河”避开黄河水险时所采取的措施。


安徽面积最小的市,运河故里、能源之都、中国酒乡,是哪里?

 黄河泛滥是运河淤塞之由

对于以上两种版本,有专家认为其均失之偏颇,并提出他的第三种学说:那就是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河大改道,导致通济渠改走“北线”说。此说的根据就是《宿州志》中所记的:“元泰定初,通济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废,汴水湮塞、甬桥亦废。”

专家解释说,金元时期的隋唐大运河,虽河道涩浅,但与当时漕运终止后,仅商旅使用,运量相对较小,又可避“河险”,安全系数高,是相适应的。进入元朝后,黄河水患更加肆虐。结合《宿州志》的记载,专家认为:由于黄河北徙,“夺泗入淮”时所走的泗水,在元泰定之后(1325年),已成黄河“故道”,加之汴渠“南线”淤淀年久,可能出现较多浅涩河段,没有由汴入泗达淮的“北线”水量充沛。于是“北线”自然接替了“南线”,成了通济渠的新水道。

汴渠的东、西交流功能北徙后,作为人工运河的“通济渠”便寿终正寝了。由于通济渠是由天然河道改造而成,全段湮塞后,还有局部的区域性通航,但从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间,黄河数次大决口,最终导致通济渠从地面消失,成了一条带有神秘色彩的梦中之河。


 隋唐大运河湮塞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若要弄清汴渠的历史,就必须弄清黄河的历史。因为汴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后,将我国东部的水系作了彻底的大改组,它是一次历时七百年的“北水南调”工程!它导致了我国北方的沙漠化和气候恶化!

为此,有专家在大量阅读了《宋史》、《金史》、《元史》中的《河渠志》后,将黄河与汴渠的史籍梳理成纲,归纳为如下几点:

(1)在黄河下游,由黄河泛滥、淤淀形成的广袤的冲击平原上,自从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以后,汴渠分流了黄河下游的水量,改变了黄河北入渤海的原有架构,汴渠,实际上成了黄河南入东海的正流,以至于淤出了一个洪泽湖。汴渠在隋唐时是受黄河三分之水,至宋,漕运之量已三倍于唐末,为保漕运,枯水期的全部、丰水期的大部分黄河之水,被引入汴渠航运,因此说,黄河之水主流,是南归东海的

    (2)入宋以后,黄河从稳定期开始渐入波动期,洪枯比加剧。由于唐以来,较重视南岸堤防加固,入宋以后,洛阳至开封段的北岸,便频频决口、漫溢,为遏制黄泛,加速泄黄,减缓下游的洪水压力,宋时在汴渠实施“木岸狭河”措施,以提高流速,通过激流冲河,减少疏浚用工,提高汴渠的泄洪能力,同时也可改善大运河的航运能力。

(3)北宋末到金初,宋金以淮河为界后,金朝在黄河屡屡夺泗入淮、夺濉入淮、夺涡入淮、夺颍入淮中。再次加强了黄河南岸堤患的修固,当黄河的南溃,由最低处的夺颍发展到黄河冲击平原南岸的最高处,“夺颍入淮”后,南岸的堤防便全面加固。于是,1194年洪水期,再次出现夺泗入淮。黄河的决口,仍回到了开封之东,黄河转而向北的拐点上(最低处)。此后汴渠与泗水两河,共同担纲黄河入淮、入东海的泄洪重任,长达一百多年。

(4)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黄河的历史发生了大转折,黄河的洛阳至开封段,1325年7月阳武(今原阳县)决口,1335年封丘决口,1344年曹州白茅堤、金堤全线溃决……由于宋、金时期南岸的逐年加固,苦撑了一百多年的北岸,开始又一次全线崩溃,黄河下游北徙。元泰定年间的北岸全线崩溃,导致了荥阳久未清淤的汴口无法调水通航。自开通济渠后,形成的南归东海的黄河之水,又改回北趋渤海,周而复始的历史,完成了一个轮回。

(5)从隋至元泰定的七百年间,无论出现夺泗、夺濉,还是夺涡、夺颍的入淮情况,汴渠都是黄河入淮的正流。历史上记载的“夺”,应是共流,切不能误认为是开辟新道后,正流便不通了。黄河北趋渤海的下游、汴渠南入东海的正流依然在通。

(6)但元泰定年间,黄河南入东海之水改北趋渤海后,向南入淮的汴渠,由于淤淀已久,加之漕运功能丧失后,久被朝廷废弃,疏浚欠账过多,河道浅慢艰涩,经历了近两百年的衰败期,河道已渐淤平,而刚刚因黄河北徙,成为黄河故道的古汴、泗(北线)河道,则比汴渠(南线)淤淀少、水量多,又不再是黄河泄洪通道了(可避河险),成了东西交往的商旅舟楫首选航线。

七百年不堪重负的汴渠被淘汰出局了,汴泗取代了汴渠,遂成通济渠的“北线”。北线由淮阴入山阳渎运河,连接东西。泗州入淮口遂废,南线被湮塞夷平,成了现今的地下古运河。

确切地说,通济渠荥阳至泗州段(汴河南线)是在公元1325年后,元泰定年间,最终湮塞的。它湮塞的根本原因,是黄河之水北归渤海,黄河北徙,祖国东部的水系归宿原始。

总体而言,隋唐大运河在运行了500年后,由于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漕运功能丧失,遂被朝廷废弃。但由于东、西交流,商贸、旅通、军事等用途所需,隋唐大运河在失去朝廷财力支撑的情况下,又走过了两百多年的衰败期,最后,由于黄河下游的北徙,东、西交流的重担,自然转让给了通济渠北线的黄河故道。至此,通济渠七百多年的历史,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前半生,也是中国“大运河”史的前半部。

宿州的前身甬桥原是隋代通济渠(汴河)上的一座桥,后来成长为镇,并在隋唐漕运中逐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甬桥当时是来往船只入淮、出淮的水口。这里是来往船只的必经之地,加上水势平缓, 公家漕运、私人商旅在此停泊小憩较为合适。当时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官私船只停泊在这里,或西进,或东行。或集散于此。商旅上岸人城投宿,或直接通过这里市易所载物资,临河的大街小巷,遍布客房货栈 和茶楼饭庄。随着漕运量的增加,公私商旅云集,场 桥的发展越来越快,变成名副其实的商业城市,真正成为“舳舻之会,舟车之要。”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99),刘晏进行盐铁官营改革,曾于全国没置四大 盐场、十监和十三巡院,场桥为十三盐铁巡院之一, 唐廷据此以贮聚向当地人民和过往客商所征收的杂 税、钱帛和物资,并藉以加强对漕运、盐运的管理。 捅桥因此逐渐崛起,地位日升。所谓“江淮漕运,自淮入汴,以甬桥为咽喉者是也。”唐中期以后,藩镇为祸甚烈,各地节度使操纵着政治、军事甚至经济大权,多数与中央分庭抗礼,不听调遣,独霸一方,作威作福。由于甬桥的富庶以及在漕运中的特殊地位,在动乱的唐后期一度成为割据势力窥觎和肆掠的对象。德宗建中年问,淄青节度 使李正己起兵反唐,占据了甬桥,切断漕粮运道,使得朝野为之震恐。建中四年(783),宰相李泌上言, “东南漕运,自淮达汴,徐之甬桥为江淮计口。”贞元四年(788),李泌又上言德宗:“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邻于李纳,刺史高明应年少不习事.若李纳一旦复有意图,窃据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叫可见,甬桥是唐代漕粮通过汴河的必经之路,宰相李泌总结以往教训,先后两次上言,反复强调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显示了其作为漕运咽喉的突出地位。为了保障运输物资不被劫掠.唐德宗 还专门凋派了猛将张万福驻守濠州,益兵屯守,保护甬桥。后来,宰相李吉甫总结说:“以其地南临汴河,彭定求:《全唐诗》卷684宋史》卷九三,河渠志。李翱来南录。 万方数据 有甬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基于这种形势,宪宗元和四年(809),决定在徐州南部增置新州。取古宿国名,建置宿州,下辖蕲县、临涣及虹县。起初州治拟设在虹县,考虑到位置偏东。后向西移至苻离。苻离虽相对居于中间地带,但还不是正中心,特别是距南部的汴河尚远。还不能起到扼守的作用。而日渐兴起的甬桥既位于汴河之上.又处在所辖四县的中心,当舟车之会,才是建置新州的最佳地点。所以,在大和七年(833),州治最终定在了蛹桥。所谓“唐于捆桥置宿州以镇汴”。 伴随汴河在南北经济交流中作用的日渐显露和增强.宿州逐渐繁荣,一跃成为汴河沿线的重镇。穆宗长庆二年(822),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入徐州,节度使崔群忌之,智兴遣兵送崔群。“至埔桥而还。遂掠盐铁院钱帛,及诸道进奉在汴中者,并商旅之物, 皆三分取二。”咸通九年(868),宿州再次被掠,“贼(庞勋)夜使妇人持更,掠城中大船三百艘,备载 资粮,顺流而下,欲入江湖为盗。””可见,宿州所存钱物甚多,且能夜泊大船300艘,已发展成为较大的都会。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桥头巷口,成为百货集散之地,以至于出现了“淮浙巨商,贸粮解,贾万货,临汴无委泊之地”的情况。四面八方的物产如潮水般涌入宿州,进一步促进了宿州的发展。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溯汴河自泗州至汴京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成寻的日记 讲到他的船每每皆在大桥下过夜。桥上有市。入夜灯火万千,买卖繁昌,店家多得不可计数,歌舞之声很 远就能听到。为了让船工上岸买卖,成寻两次路过宿州皆停船逗留多时。当时规定汴河内的船只在宿州一次上岸出售的干姜不得过三十石,反映了当时交易买卖的频繁使官府不得不有所干预和限制砖。汴河桥市的买卖活动,证明了城市工商业的发达,大大刺激了宿州城市的发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载“(宋朝时)宿州火焚民庐舍万余区,遣中使安抚之。”可见当时宿州城市的规模已经不小,人也增加不少。时任朝官的苏轼还曾就有人奏请展筑宿州城上书,“宿州自唐以来罗 城狭小,居民多在城外……诸处似此城小人多散在 城外谓之草户者甚众……奏展筑外城十一里有 余。”可见北宋时宿州久无兵乱,承平百余年.人户安堵.居民日增。自唐以来修建的罗城已嫌狭小,居民多散在城外。使朝臣曾萌动拓城之念。奏折中的“草户”是指当时的商人。他们从事买卖活动的地 点就是草市。草市是当时的~种新的商品交换场所. 它与县以上治所设立的官市相对立,或在城外。或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或在河渡之所等。由群众自发组织 起来的简陋市场。可见,交通便捷,物资交流频繁,促使宿州商业迅速发展起来,进而引起宿州城市人口 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革。 宿州当时的繁盛还可从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中得以窥见。如,1972年泗县鹿呜以北1公里汴河故道曾出土过宋代木船。1999年.濉溪县柳孜镇大运河故道考古中,发现了8艘唐代沉船.证明了柳孜曾 是隋唐汴河岸边的重镇,这里不仅是大运河一个中 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集聚之地。过往商旅行 人多于此处宿留居停。依据《宿州志》,在唐宋时,柳孜属宿州。2006年宿城老桥口西侧的遗址.出土了不同年代不同窑口品种丰富的瓷器。从釉色看.有青 黄白黑酱釉,自底黑花、影青釉等十多个品种;从形 制来分,有碗、罐、壶、钵、瓶、盏、盘、盆、缸等。虽在淤 泥之下千年之久,但色泽光鲜如初,有些甚至完好无 损。生产这些瓷器的窑口众多,安徽的寿州窑、烈山窑、东门渡窑,河南的鹤壁、钧窑。河北的定窑和磁州窑系。陕西的耀州窑系。湖南的长沙窑系,还有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景德镇窑、浙江的越窑等窑 系凸。以上说明唐宋汴河在隋唐宋三个历史时期的 地位非常重要外.更说明当时的宿州商业繁荣物流兴盛

    一言以蔽之,宿州是因汴河而生,得汴河而盛。 古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交通运 输是商业发展的首要前提,交通、商业又势必促进沿 河口埠商镇的发展。唐宋汴河正具备了这一条件,其发达的漕运和转运贸易促使沿线城市发育起来并迅 速成长。隋唐时期,汴河漕运接交之处的捅桥是当时的水陆之会,也是人口集中、舟车会聚之地。既有人口舟车之聚,当有日用之需。于是。酒楼饭馆、旅社 客栈、商铺货店、码头驿站等一系列配套的经济行业 随之而兴。这样,捅桥周边的荒丘野地得到开发。曲桥逐渐成了繁荣小镇,进而成为重镇都会,以至唐宪据《旧唐书》“崔彦曾”条栽:“勋等拥众攻宿州, 陷之。出官帑召寡。翌日。得兵二千人,乃虏夺舟船五千 余艘。”疑“夺舟船五千余艘”失实,未引。 释文莹《玉壹清话》。(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三:虹县.“有大桥,即出 船”。 《东坡全集》卷62。《苏东坡全集》卷35.元佑七年乞罢宿州修城状。隋唐运河宿州段考古彰显“运河文化”丰厚积淀,光明日 报2006年10月24日。宗于此建置宿州。以此为基础,宿州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见,汴河——漕运——商业——城市之间构成了同步运动,汴河则构成了宿州产生、发展的 最为重要的条件。唐宋时期,宿州与汴河沿线的汴州、宋州、泗州等商业城市就像一串明珠贯穿南北,交相辉映在黄淮之间,成为新兴城市的典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