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机票:价格与习俗 华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农历腊月初八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个日子的到来,宣告着过年便进入了倒计时,家家户户开始忙乎着洒扫庭除、采购年货,总而言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了。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过年,不再像传统社会那般繁文缛节,但无论怎样简化,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精神之核,是一以贯之的。每逢这个时节,内心的召唤驱赶着在外打拼的游子如候鸟一般准时踏上回家之路,不远千里风尘仆仆。 这么多的人,集中于一时回家,通往故乡的火车票、飞机票不能不紧俏起来。火车票不论,这里单说机票,这紧俏的最直观表现,是机票价格的上涨。腊八一过,不论是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大城市飞往二三线城市,还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飞往中西部城市,平日里价格折扣变化多端的机票,而今已然芳踪难觅。航空公司与在线旅游网站上的机票价格,折扣已经收窄至9折以上,那些贴近年关的日子,则大抵是全价票。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买到,因为不少航线的机票早已售罄。这样的一幕,年复一年地上演,没有人会感到奇怪。 不是所有的机票都“一票难求”,也不是所有的机票价格都大幅上涨至“天花板价”。在这繁忙的春运期间,也有大量的机票被人冷落,以至于价格低至“白菜价”。手头的一则报道说,一家知名的在线旅游网站显示,2月4日-6日,武汉至广州的机票价格为1.8折,只有289元;重庆至深圳的机票价格为1.6折,仅199元;成都至上海的机票价格为2.3折,仅400元;昆明至北京的机票价格为3.6折,仅860元;沈阳至上海的机票价格最低仅为2折,售价280元……这样的一幕,也是年复一年地上演,没有人会感到奇怪。 不难明白,票价涨至“天花板价”的,是所谓的“春运”航班,而票价跌落到“白菜价”的,则是所谓“反向春运”的航班。一个是甲地到乙地,一个是乙地到甲地,一样的距离,只是方向相反,其价格落差之大,却是天上人间。 这真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这些年来,大凡碰到涨价之事,国人或者舆论便会大肆喧哗一番、指责一通,其立论的依据,又大抵以成本为依归。房价涨了,要求房地产商“晒成本”,调整公用事业费,要求水电煤气企业“晒成本”;景区门票价格上调,则要求景区“晒成本”……其意明白不过亦简单不过:成本涨,价格才能涨;成本不涨,价格为何要涨?换言之,就是价格由成本决定。其思维的虚妄、浅薄和可笑,在“春运”和“反向春运”的机票价格映照之下,可谓一览无遗。 从甲地飞往乙地是“春运”航班,从乙地飞往甲地是“反向春运”航班,距离一样,当然成本也一样,但其价格却有数倍之差,一个“天花板价”,一个“白菜价”,是令成本论者尴尬的局面:如何自圆其说?价格的决定,不是“独角戏”,不是由成本单方面决定的,而是“对手戏”,是由成本和需求共同演绎的。 价格的的变动,反映着成本和需求的变动。“春运”和“反向春运”的机票价格落差,主要是因为需求变动带来的。“春运”航班,需求者众,粥少僧多,消费者竞争之下,将价格推升至“天花板价”; “反向春运”航班,需求者寥寥,粥多僧少,供应者竞争之下,将价格打落至“白菜价”。 不是不能用“成本”来解释,当然可以,但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成本”概念,而必须用上经济学的“成本”概念。成本是什么?经济学说,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对航空公司而言,“春运”航班一票难求,其最高代价,不是燃油费用、餐食及机上供应品费用之类的支出,而是机会成本:招待张三的收入是招待李四的成本。供不应求,消费者这一面,市场竞争下“价高者得”,张三愿意出全价,如果卖给李四的机票不是全价,则航空公司岂不是“吃亏了”? “春运”航机票的涨价,正是因为这“机会成本”的大幅提升而起。同理,“反向春运”机票价格的跌落,是因为需求者稀少,“机会成本”大幅下降。 没有疑问,“反向春运”机票价格跌落至“白菜价”,会改变一部分人们的行为。价格是人们面对的一项局限。当“春运”票价涨至“天花板价”而“反向春运”跌至“白菜价”,面对局限的转变,一部分人们权衡之下,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由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回家过年,转由将故乡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团圆,既能同享天伦之乐,又节省了费用。这并非仅仅是纸上的推理,而是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不过,这大抵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人们面对的局限是多样的,价格只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回家过年这一事情,人们面对关键局限不是价格,而主要是风俗伦理的约束。过年的习俗,千年积淀,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风俗伦理的局限,这一类局限缺乏弹性,改变不容易。实际上,“反向春运”机票价格跌落至“白菜价”这一事实本身,已经清楚地说明并没有多少人改变回老家过年的行为。因为如果有很多人改变选择,则对“反向春运”的机票需求会上升,从而带动机票价格的上涨。 风俗伦理之类的文化局限的改变,虽然缺乏弹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春运期间,除了回家的航班假票价格猛涨之外,前往国内外热门旅游城市的航班票价也大幅上涨,这也表明着人们的过年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过年,是起于农耕文明的一个传统节日,因而可以观察到,相对于城市的人们,农村的人们更固守于传统的过年习俗。在急剧城市化的当下中国,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随之而变也是可以想象的。假以时日,过年的传统意蕴将会逐渐淡去,逐步演变为一个家庭集体出游的假日。 2016/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