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指当年相信的“未来”,就是如今让他懵圈的“当下”

 牛屋弹琴 2018-01-19
撰文 李岩
最近,沉寂已久的著名诗人食指,因为一段评价,重又回到了大众视野。
近日,食指在某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视频被曝光。在这段视频里,食指批评了余秀华,称她的理想生活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对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等宏大命题视而不见。并称,评论界捧红余秀华是“不对历史负责”的表现。
图片
诗人食指 肖全摄于1990年代
怎么说呢,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某个午后,我爸唠叨我“别打游戏了,那能有什么出息,多背背数理化”时的情景。
一、余秀华当然没错,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的理想生活,何况她还激励了那么多人
关于余秀华,有两点大概是没什么争议的:第一,她肯定不是中国最好的诗人,很可能第一流的诗人也算不上;第二,她是近五年来中国最出名的诗人,曝光度大概等于其他所有诗人的总和。
这个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里都很常见:最出名的演员不是演技最好的,最出名的歌手不是唱歌最好的,等等。与那些相比小鲜肉流量明星,假唱歌手比,余秀华无疑要好得多,她的诗歌和事迹,抚慰、鼓舞了很多人。大众最欣赏她的一点,可能就是她身与心的那种距离感。
余秀华的身体条件,大家都很清楚,行动不便,口齿不清。生活在乡村,与高楼大厦有着天然的距离。有人采访她时,为了避讳,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
而她的心,则远远抛开了身体,跑得很远。她并没有沿着“应该”的方向,苦哈哈过完这一辈子,而是读起了博尔赫斯、泰戈尔、雨果,读起了鲁迅、巴金、朱光潜、海子,自己写起了诗,向往着美好的爱情,闲适的生活。
这种身体的“土”和“弱”,与心灵的“洋”和“强”,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她获得那么多赞美和支持的核心因素。
她在《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中,写过这样的句子:“
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
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坚强不是一个好词儿
两岸的哈哈镜里
它只能扁着身子走过
读过这样的诗句,再看“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的理想生活,你还会觉得这很普通吗?这份闲适中,有“扁着身子走过”的力量感。
图片
余秀华
二、食指也没错,在年逾古稀,历尽坎坷之后,还能有如此的理想之光,很让人感动
一件事情的两个当事人,一个人没错,那想当然地,就是另一个错了呗?
还真不是,食指对余秀华的指责,虽有偏颇,但很难让人气愤,甚至还能感受到感动。
刚才说过,余秀华不能算中国最好的诗人,但食指是真的能算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的。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当代诗人,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无一不受其影响。
跟食指年龄相仿的北岛,直言曾被食指的诗“镇住了”,说他的诗“对一代人影响巨大,包括对我的诗歌写作”,并直接下了断言:“食指是新诗潮运动第一人,言不为过”。
食指1948年出生,20岁就凭《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成名。1973年患精神分裂症,之后他的生活圈子就一直围绕在医院、疗养院周围。当他的同龄人还没出名时,他已经退隐江湖了。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两点:作为诗人,食指是完全有资格评价、批评余秀华的;他多年来远离公众,远离流行,对当今这个社会并不太了解。
用稍微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不排除有些新潮、时髦的老头老太太能把手机玩得很溜,能自己开直播,跟90后、00后打成一片,出口就是“老铁双击666,感谢这位亲送的游艇,么么哒”,但碰上一个老干部似的大爷,觉得直播这类东西是玩物丧志,“年轻人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把心思放在四化建设上,这怎么得了啊……”
你真的忍心指责这位大爷吗?何况大爷是刚从医院出来的。
食指原名郭路生,今年70岁,25岁开始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摧残,身体时好时坏,精神时清醒时混沌。2001年他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记者去北京福利院采访他,他说:“我把自己定位为疯子。我戴着一顶疯子的帽子,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爱怎么想怎么想,因为我是疯子。”
一个自称疯子的人,在年逾古稀,经历过峥嵘岁月后,还在批评年轻诗人“对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等宏大命题视而不见”,就算他批评得不对,你会恨他吗?就像跟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我们都知道这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但你会觉得他傻吗?
图片
如今白发苍苍的食指
三、所以,这哪里是什么诗歌之争,根本就是两代人的观念之争
食指批评余秀华后,余很快进行了驳斥,网上也有很多由此引发的有关诗歌的讨论。不过扪心自问,这事跟诗歌、诗坛、哪怕文学,有多大关系呢?
这明明就是两代人的观念不合嘛,这种不合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发生在我想玩游戏我爸不让玩的时候,发生在我妹妹穿短裙我妈不让穿的时候,发生在我爸穿喇叭裤我爷爷怒而剪之的时候,发生在我妈烫头戴墨镜我姥姥追着她打的时候……
老一辈人看不上年轻一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小鲜肉不变成油腻大叔,这个社会就没法进步。那句烂大街的话:你终将变成当初你最讨厌的人,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也是成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你可能还想说,这就是两种诗歌审美取向的差异,是个文学问题。那我拜托您看看其他文艺领域,国家画院的水墨画家们,是不是看不上798那帮搞当代艺术的?国家级歌舞团的歌唱家们,是不是看不上又唱又跳的选秀歌手?国家一级演员们是不是经常痛斥年轻演员心不在演戏上?姜昆们是不是一直看不上郭德纲们……
多说一句,上述鄙视链反过来,也都是成立的,这是代沟啊朋友们!
所以,70岁的食指跟42岁的余秀华有观念上的冲突,这不是什么诗歌理念差异,纯粹是岁数闹的。
四、如今多元观念冲撞的“当下”,其实就是食指当年理想中的“未来”
之所以说食指和余秀华之间并不是诗歌理念之争,是因为他们都恪守了诗人的第一准则: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食指作为40后,共和国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就是文以载道,写作就应该“对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等宏大命题”进行反思。而余秀华作为70后,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所以她就把这些想法真实地说出来,并写在自己的诗里。
这比表面上对长辈毕恭毕敬,背地里说“那帮老古董弱爆了”的熊孩子们,强太多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代。十年前我们还在用70后、80后来给人分类,后来觉得十年一代太久了,出现了85后、95后这种说法,而现在,五年一代也嫌太长了。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一代人”的时间概念大大缩短。一方面,人们寿命越来越长,“七十古来稀”成了特别可笑的说法,人家广场舞跳得飞起;另一方面,人们衰老的速度却在大大加快,90后都在自嘲脱发、佛系。如果说,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三代人同处一个社会中,那么如今,十三代可能都不止了。
代际的增多,带来的是观念的多元。我们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人,都对“标准答案”很痴迷,但如今,社会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或许不适应,上了岁数的人或许更不适应,但理智告诉我们,这比只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强多了。
整整五十年前,年仅20岁的青年诗人食指写下了他的不朽名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某种程度上说,如今这个生机勃勃,年轻人已不知“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为何物的时代,就是食指当年心心念念的“未来”,只是他不太适应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