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人铭:华夏文化的源头

 大罗小哥 2018-01-20

中國文化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当为远古歌谣,远古有歌谣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在先秦所传的远古歌谣中,相传为炎黄时代的《蜡辞》、《弹歌》、《金人铭》,可以明确是5000年以前的上古时期的。

《礼记·郊特性》所载《蜡辞》,相传为上古伊耆氏(神农氏)时代的蜡祭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号也。” 孔颖达疏:“《明堂》云:‘土鼓、苇龠,伊耆氏之乐。’《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蒉桴而土鼓。’俱称土鼓,则伊耆氏,神农也。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也。”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相传为黄帝时的远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歌谣亦可断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字句。

     黄帝《金人铭》亦具有歌谣色彩,“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和《蜡辞》与《弹歌》相比,《金人铭》系黄帝所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非《蜡辞》与《弹歌》能比。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之人文初祖和人文始祖,为华夏文化之父,黄帝《金人铭》是华夏文化名副其实的源头文献。

语言的历史非常漫长,几乎人成为人伊始,语言就产生了。语言的成熟非常早,旧石器时代语言就应当已经成熟了,文字是语言高度成熟和高度发达的标志。文字是替代结绳纪事的高级产物,它的目的就是记录语言。

很多人在思维上有一种错误定势,误把作为语言附属之物的文字当作第二语言,并进一步凌驾于语言之上,成为第一语言,而语言反倒成为文字的附属之物,很多错误的认识就由这种颠倒结论所造成。那种认为远古时代不存在四言歌谣的论断,就是文字取代语言所造成的。

在黄帝时代,语言已经进入文字化阶段,语言早已高度成熟,创作《金人铭》之类的口语文献,不会存在任何障碍。文字体系在黄帝时代处于草创时期,要完整记录《金人铭》或许是有困难的,但《金人铭》属于口传文献,所以它能够跨越文字未成熟时期不能完整记录语言所造成的障碍。至于《金人铭》何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就需要到文字里面去寻找它的时代痕迹。

由于文字体系在商代已高度成熟,根据文字体系高度成熟所需要的时间,五帝时代应当属于文字体系的初期,即在五帝时代,《金人铭》就已用文字体系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金人铭》记录在记载黄帝与颛顼之道的《丹书》之中,武王根据《丹书》所录,将《金人铭》铭刻于铜人背上,立于周之太庙。周敬王二年孔子将《金人铭》从铜人背上抄录下来,《太公金匮》、《孙卿子》亦载有《金人铭》。其中《太公金匮》是最古的版本,很可能直接源自《丹书》。《金人铭》的传承线索已经相对比较明晰,它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文献的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歌谣的历史比易的历史还要早,在结绳记事时代,歌谣应当是十分繁盛的。歌谣是文化的萌芽,歌谣的萌生和文化的初创紧密相连。具有歌谣色彩的《金人铭》,真实地反映了轩辕黄帝的内心世界。轩辕黄帝作为华夏文化开端最伟大的人物,因此《金人铭》对华夏文化而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化原型的缩影,包含着华夏文化的基本逻辑与精神,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文化的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