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回巅峰·建盏千年大历史——序章

 建盏 2021-09-17


建盏诞生千年以来,曾遭遇数个重大转折。有宋代的建溪官盏天下绝,也有宋亡后几百年的墙内开花墙外香。时至今日,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复兴。建盏能走上重回巅峰之路,不仅因为它曾是宋代顶级茶具,还在于它与现代文明已经密不可分。

建盏作为黑色的茶碗,不但颜色深沉,胎体偏厚重,施釉也不满,还常有干口和不对称流釉,似乎与如今的主流审美格格不入。但它一年比一年火,拍场成交价近8000万,甚至成为厦门金砖礼盒茶盏,却也是事实。

虽然早在千年前,建盏诞生之初,它就已经屹立于巅峰了,重新回到它该有的位置,并不让人意外。

但这条路上遭遇的坎坷,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建盏复兴之路途中,有许多能人志士为之付出极大努力,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

他们的辛勤耕耘,是建盏重回大众视野的最初动力。建盏从古至今的不凡历程,每个关键的节点与重要的人,都让后来者为之动容。

建盏君将从本文开始,启动《重回巅峰》系列,细说建盏千年历史,内容涵盖晚唐五代到2018年,包括老盏、新盏。

希望入门新手和资深票友,都能在这个系列里找到想看的内容。

I. 序章

● 建窑建盏,茶史和陶瓷史上不可撼动的丰碑

建盏可考的最早文献记录见于五代-宋初名士陶榖所撰《清异录》。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陶穀《清異錄》

可见建盏在宋初就已经是行家里手推崇的珍贵茶具。及至北宋中后期,建盏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顶级茶具。

当时的名士如蔡襄、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甚至位高权重如宋徽宗,不但使用和收藏建盏,还将鉴赏心得写入作品之中,奉其为茶盏之最。

即使到饮茶习俗已经改变的明代,诸多茶书依然以建盏为例,说明主流茶具如何随茶俗改变。清代的茶书也依旧记得建盏。

文献可证,建盏的名声在茶史上曾经如雷贯耳,明代之后也是余音绕梁,并不是到元代就销声匿迹,更不是有些对建盏怀有偏见的人所言那般,是「炒作」的结果。

然而明清时期记载建盏的文人,已经无从瞻仰建盏实物,而是从宋元前人的著作中摘录描述。

彼时实物和文献能互相印证之处在隔海邻国日本。建盏传入日本后就被当成最高级别的茶碗。他们对建盏的崇拜一直延续到现代,将多只建盏定级为国宝、重要文化遗产。

▼国宝油滴盏


现当代的中国,也出土了许多足以和文献相印证的实物证据。

水吉建窑遗址多条百米长的龙窑,数以万计的残件、标本、窑具,都昭示着建窑辉煌的过去。

伫立在大路后门世界最长龙窑(135.6米)遗址的面前,不难想象建窑在全盛时期,烧窑规模之宏大。

虽然考古队在50年代初次前往建窑遗址发掘时,当地居民早已不记得这些「其貌不扬」的黑色瓷碗是作何用处,有的村民甚至将它们用来盛饲料。

但他们家附近的山坡上,成堆的「供御」、「进琖」残片,让水吉古镇不为人知的光辉历史重见天日。祖先创造又被忘却的宝贵财富,将被他们的子孙重新继承。


建盏的声望在民间经历大起大落,但是在茶学家眼中,即使饮茶习俗发生重大改变,也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而在陶瓷学家眼中,建盏从来都是天之骄子,是将黑釉瓷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巅峰之作。

不过,建盏烧制技艺曾经一度失传,其特殊的分相-析晶釉让迫切希冀寻回烧制秘法的专家团队头痛不已。

精诚所至,各界通力合作,复原千年建窑文明之火
1、考古学家的努力

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到水吉窑考古调查。

带队专家宋伯胤先生在芦花坪窑址堆积中,采集到一件带“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宋宋高宗年号)”铭刻的匣钵,对确定建窑的制瓷年代具有实证意义。

1960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芦花坪窑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标本千余件。

1977年,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和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芦花坪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08平方米。

1990年~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建窑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揭露多座窑炉遗迹。

除遗址发掘之外,改开后,全国各地的宋墓,以及上海青龙镇、杭州东南化工厂南宋皇宫等遗址出土的建盏,也丰富了建盏的实物证据。

考古学家的辛勤劳作,让古建窑的辉煌过去呈现在业内人士的眼前,发掘出的各类标本,为建窑的正名和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要让一座已经熄火多年的窑口重新焕发生命力,仅仅是挖掘保护、研究分析是不够的。

尽可能恢复它的高超绝技,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让普罗大众再次感受建盏最直白的艺术魅力,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材料学家的努力

1979年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立项研究“仿宋兔毫釉”课题。

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课题组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

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

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日本虽然也有从外观上意欲模仿建盏(日称「天目」)的仿作,但使用的胎釉材料和工艺,都与建盏的本质相悖。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81年到84年连发数篇论文,阐明建盏的「铁系分相显色机理」。

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机理显色,就不足以称为建盏。微观宏观都经得起检验,才是正宗建盏。

课题组的仿作,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成为首例公认的恢复建盏烧制技艺之作。

从0到1,国内的材料学家卯足劲做成了,然而此时的新仿建盏,显然是个新生儿,距离投入市场,回到大众视野,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当时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在与建盏结缘后,将一生都奉献给建盏事业,参与并推动新仿建盏的市场化进程。他们具体都是谁,以后的系列文中再揭晓。

除建盏本身的商业价值以外,建盏神秘分相析晶釉中蕴含的特殊永磁性物质,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也被国内外化学家撰写成论文发表于Nature。

3、政府机构的努力

从早年的多次考古发掘和组织研究烧制技艺就不难看出,我国政府从上至下对建盏都是很重视的。

千禧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高层和基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也越来越落到实处。

2001年,建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建阳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块“金质名片”,组织成立建窑建盏协会、成立建盏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打造建盏文化街、加快推进建盏文创园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卓有成就的工艺大师,积极推动“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

加大建盏文化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推动建盏文化产业发展。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建阳区启动申报建盏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的工作,编写《建阳建盏》标准,首次提出了建盏工艺的规范生产要求;

2015年7月,“建阳建盏”正式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6年12月28日,建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7年9月,建盏与福建五大名茶组成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礼。

截止到2017年底,建阳已经有近3000家大大小小的建盏厂家,行业年产值20亿。

从80年代的仅业内知名,90年代的零星数厂,到如今的大规模产业化,官方的推动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继往开来,建盏不仅是故纸堆中的历史

从遥远的宋代开始,建窑的窑工就在和高铁胎釉的不确定性作斗争,并获得宋徽宗的极力推崇和文人名士的竞相追捧。

经过数百年沉寂,仍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重回现代文明世界,并站稳脚跟。许多一开始看衰建盏的旁观者,如今都已经改观。

这样的「逆袭」,经历了太多考验,遭遇了太多惊险。

建盏在烧制技艺一度失传的前提下,能成为一条可持续并不断壮大的产业链,中间承载无数人经年累月的心血。

这些古今传奇,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就是「重回巅峰」系列的意义。

详细的故事,请看之后的连载。

-序章,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