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从肝论治

 柴桂苓 2018-01-20
一、肝脏的中医生理病理特点
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功能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其气主升,以气为本。肝藏血,以血为用,因此具有“ 体阴而用阳” 的特点,集气血于一脏。肝具有“ 主升、主动” 的生理特点,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可调畅气机,气血和平,舒畅心情;亦可协调中焦脾胃气机之升降,故有“ 土得木而达” 之说;又可协助人体运行血液,使之畅达而避免瘀滞;且可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等等。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云:“ 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鼓舞之,始能条畅而不病。” 王冰注释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肝脏体用受损,对其它脏腑与疾病有着重要影响。古人云“ 肝为万病之贼。’’肝气亏虚,肝阴津不足,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广泛的影响着脏腑组织气血津液运行。

二、高血压的中医理论认识
1.高血压的病机特点
高血压归属于“ 眩晕” 、“ 头痛” 、“ 肝风’ ’ 、“ 中风” 等病证。《血论证》:“ 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故年轻之人多气血冲和,血压则正常。若不利因素如环境、情绪、饮食偏好等影响机体运行,造成气机不畅,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血压升高。此时于下出现肝肾不足,于上而见风阳上扰清窍,于中则现痰湿蕴结,上实下虚,终致痰瘀互结,脏腑经络受损。因此高血压病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的疾病,但主要与肝脏相关。《黄帝内经》“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肝在高血压病病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脏腑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是高血压病的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的病机无论不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肝。只要抓住高血压病中肝的病理变化规律,就抓住了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和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合而为患,发为高血压病。肝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情志失调,尤其是暴怒,肝气郁结不能消散,肝气横逆犯中焦脾胃,脾失健运,则会聚湿化痰,流于血脉则成痰瘀互结而见头晕、头如裹、胸闷、心悸、头痛、食少、泛恶、舌质暗红苔腻、脉涩或滑等;肝郁脾虚则气血化生无源,疾病日久则会出现气血亏虚而见头晕、倦怠乏力、胸胁胀痛、心悸失眠、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等;若肝郁日久则可化火,即所谓“ 气有余便是火” ,火具有“ 炎上"的生理特点,肝火上炎则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等;肝藏血,肝火旺盛,耗血动血,灼血伤络,则血瘀血热,而见头晕、头痛如刺、心悸、胸痛、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脉络迂曲等,诚如《仁斋直指方》中云:“ 瘀滞不化,皆能眩晕。"火盛灼伤肝阴,阴不涵阳,肝体和肝用不能相协调则肝阳上亢;又因“ 乙癸同源” ,肝阴虚久累及肾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则眩晕、耳呜、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心悸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肝阳亢而无制则化火动风,上扰头目,甚则夹瘀夹痰,窜阻于脑脉,清窍失养则发眩晕或中风,可见头晕欲仆、肢体麻木或不遂、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等;阴阳互根,日久阴损及阳,而形成阴阳两虚,症见眩晕、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耳鸣、舌质淡、脉沉细等。

2.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2.1疏肝解郁法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了肝在高血压发病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功司疏泄、畅情志、调气机,而性喜条达。故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与肝密切相关。如《类证治裁》:“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周学海言:“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说明气机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肝的疏泄条达作用。若肝脏与他脏升降相宜,则肝阳潜藏,肝风宁谧,气血畅和。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致气机郁阻,气郁血逆则血压上升。《素问· 标本病传论篇》又云:“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 ,阐述了肝气郁结可致眩晕的病机及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嗳气频频,善太息,头痛,两胁胀痛等症。“

立法处方宗《内经》“ 木郁达之’’的治则,在临床上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使“ 郁者疏之,结者散之” ,常选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醋柴胡、郁金、当归、白芍、云茯苓、炒白术、钩藤、旋覆花、代赭石、生牡蛎、薄荷等。本方以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化有源,旋覆花、赭石、生牡蛎重镇降逆,热重者可酌加黄芩泄热,胁痛明显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等。
病案:李某,女,43岁,1992年5月14日就诊。主诉:头痛头晕2年,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劳累及情志刺激后头痛头晕加重,伴胸闷、腹胀、嗳气。平时血压一般在18.7/12.0 KPa左右,间断服用复方罗布麻、复方降压片等药物,5天前因生气而致病情加重。舌尖红,苔薄黄,脉弦。血压:20.0/13.3kPa。诊断:头痛(高血压病)。辨证:肝气郁滞,肝阳上亢。治法: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处方:用逍遥散加味。药物:醋柴胡12克,栀子12克,牡丹皮12克,佛手10克,钩藤30克,菊花10克,炒酸枣仁30克,黄芩10克,水煎服。
5月22日二诊:服上方6剂,头痛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感胸闷、腹胀、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血压17.3/12.0KPa。以上方加枳壳10克、砂仁6克,水煎服。5月29日三诊:服上方6剂,诸症均减,感口渴,大便偏干,舌脉同前,血压17.3/11.3kPa。上方加麦冬15克、生地黄20克,继服6剂。
        按:本例病人血压平时偏高,因情志刺激而致病情加重,进而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等肝阳上亢和胸闷、腹胀、暖气等肝气郁滞犯胃的表现,故在治疗上不能只着眼于“ 肝阳上亢"而忽略了“ 肝气郁滞” ,否则不会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逍遥散加味治疗以“ 疏肝气、清肝热、平肝阳” ,是治疗该类病人的常用方药。


2.2清肝泻热法
在高血压病诸种因素中,火热邪气占据一定比例。火为阳邪,具有炎上特性。火邪为病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内生者,主要是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为病。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循肝经分布,肝火上冲,上达头、目、耳、胁等部位,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表现出实火炽盛的症状。如朱丹溪所说“ 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除了血压值增高外,可见头眩、头痛如裂,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耳暴鸣或暴聋,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表现。
以清肝泄热为基本治法,佐以潜阳熄风,方选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杭菊花、夏枯草、草决明予、钩藤、代赭石、生地黄、龟板、炙鳖甲、玄参、郁金、白芍、川楝子、怀牛膝、天麻等。尽管有些高血压患者平素已有肝肾不足证候,但此时肝郁已化火,若抱守“ 滋水涵木、养阴平肝’’之论,则遣方用药过于柔静,此时只有大胆清肝泻火,血压方可回降,尔后再行滋肾凉肝方可获全功。
病案:刘某,女,53岁,2009年2月初诊。头痛3年,全头胀痛,牵及眼眶、头皮,阵发性加重,伴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发现血压高4年,服依苏、伲福达等,血压不稳定。测血压22.66/13.33kPa,辨证属肝经郁火,肝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药用:龙胆草9克,夏枯草1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钩藤20克(后入),石决明30克,菊花10克,生地黄30克,当归15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1剂。药后二诊,头痛减轻,口苦不显,大便不干,小便仍略黄,血压21.33/13.33kPa,仍时感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加莲子芯9克进一步清热除烦,夏枯草加量至30克增强清肝降压之效,继服6剂。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头痛基本消失,心烦减轻,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测血压20/10.66kPa,上方去白芷10克,继服6剂后症状消失,测血压17.33/10.66kPa。
         按: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临床上有育阴潜阳,育阴助阳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在临床实践中,本病的病机虽以肝阳上亢为主,但不少患者表现为肝经湿( 实)热为主证,对于这类病人,以龙胆泻肝汤和羚角钩藤汤治疗,方药切中病机。该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4年余,一直出现全头痛,牵引眼眶痛,结合其它伴发症状,辨证为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证,治疗上应以清泻肝经实热为主,且此例患者尚有眼眶疼痛,中医理论认为眼眶为阳明经所主,故方中加入归阳明经药物白芷。收效显著。


2.3平肝潜阳法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相济,精血互生,故有“ 肝肾同源"之说。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扰,血压升高。此多为高血压的慢性过程,血压的特点是居高不下。临床表现心烦少寐,面红潮热,头晕耳鸣,口干,腰膝酸软,健忘,舌红少津,脉弦细。心烦少寐,舌红少津是辨证的眼目。治宜高者抑之,《临症指南医案》云:“ 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平肝潜阳为法,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生石决明、生牡蛎、灵磁石、钩藤、地龙、白蒺藜、白芍、生地、牛膝、苦丁茶。口渴明显加玄参、知母: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
病案:患者张某,54岁。初诊2008年9月19日。患者自诉素有头痛眩晕10年之久,近1周加重,头晕胀痛,心烦易怒,拇指常感麻木,偶有失眠,每逢心情激动,则舌强言蹇。查体:血压34.7/16.7kPa,心界向左扩大,舌边尖红、少苔,脉关弦尺弱。证属肝肾阴亏,风阳上冲,有中风先兆之危象,况患眩晕多年,证候危象初露,防中风之变,治宜平肝潜阳,佐以滋水熄风,以天麻钩藤饮加味,药用天麻、钩藤、白芍、川牛膝各15克,生石决明、玄参各20克,生代赭石30克,丹皮、山栀各8克,龟版20克,生杜仲10克,水煎服,10剂。再诊(9月29日):诸症显著减轻,晕眩,烦躁易怒悉除,测血压:23.6/12.7kPa,,故于前方加草决明15克,地龙、全蝎各克 g,10剂。3诊(10月10日)服10剂后诸症悉除,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按:本病属高血压病三级(高危),属中医头痛,眩晕,中风先兆证范筹。据证析因属肾阴亏损,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清空受扰而发病。病情危急,故当急则治标,用生代赭石、生石决明、天麻、钩藤镇逆平肝,山栀、丹皮清肝凉血,川牛膝引血下行,以潜镇风阳,凉血熄风,救急防变,用龟版、玄参、白芍滋肾柔肝以治其本,辅以杜仲、草决明、地龙、全蝎增其补肾、熄风之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4养阴柔肝法
高血压病迁延日久,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高血压的病理基础。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若营血亏少,肝阴不足,木少滋荣,阴不潜阳,故肝阳上亢。是故张景岳说:“ 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阴虚阳亢而无制,还可引动肝风。《素问· 病机十九条》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肝’’的论述。说明眩晕,欲仆,震动,掉摇的症状多与肝有关。现代研究认为血压的产生与心脏对血液的推动及血管的弹性有关。中医认为“ 肝藏血” 。如肝血不足则阴不制阳,虚阳上浮,“ 罢极之本” 功能失用而不耐烦劳;阴虚而风动,则出现手足麻木、抽动、眩晕;阴虚阳亢,心火上炎而出现失眠、心烦的症状。
滋阴养肝柔肝始为治本之法,在临床上可采用养肝熄风的大定风珠和滋阴清热的滋水清肝饮。对内风之证宜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如当归、熟地黄、阿胶、龟板、鳖甲等。对阴虚阳亢者宜加重清热安神之药的选用。
病案:张某,男42岁。1964年8月。初诊:据云平素身体尚可,近来因工作繁重,昼夜书写、审阅文件持续一周之久,未得休息。当工作完成之后,即感头晕、目花、耳鸣,彻夜失眠,心烦食少。经检查,发现电压上压至25.33/16kPa。中医辨证:传统医学所谓之肝脏,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当在较长时间思维、精力、视觉等官能高度集中应用于某一事物之上,由此耗散肝经气血。内经云:“ 肝受血而能视"又云“ 久视伤血” 。肝脏体阴而用阳,当肝血耗散,肝气失濡,致虚风上逆作眩,遂成“ 血虚生风” 诊脉细弦而数,舌质红,苔薄黄。治则本“ 急者缓之’’之意,治以滋血柔肝为主,佐以安镇熄风。处方:当归12克、炒白芍12克、茯神15克、大寸冬9克、明天麻9克、石决明12克、炒黑豆15克、莲子15克、黑芝麻12克、净竹茹6克、云母石12克,上方浓煎,温服二剂,并配合西药降压、镇静等药治疗。三日后复诊,血压下降至130/90毫米汞柱。患者已能起床活动,头晕、心烦、思饮、便干诸症消除,食眠恢复正常。脉现和缓,舌质红,苔薄有津。此属肝血得养,虚风平定,病势向愈。续用滋阴降火丸调理巩固。服法:滋阴降火丸七丸,每日一丸,空腹以温开水送服,连服一周,病痊愈。
        按:本例肝血耗散,阴血不足则肝气失濡,致使虚风上逆,上干扰清窍,而发眩晕。对证投以养血、柔盱、安神、熄风之品,井同西药配合,获效甚捷。


2.5滋水涵木法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风阳上扰多是属虚。故张景岳说:“ 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 阴虚阳亢缘由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亢而无制。精血亏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上亢。另患者肝郁日久化火,即所谓“ 气有余便是火",火盛灼伤肝阴,阴不涵阳,则肝阳上亢“ 乙癸同源” ,肝阴虚久累及肾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心悸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肝阳亢而无制则化火动风,上扰头目,甚则夹瘀夹痰,窜阻于脑脉,清窍失养则发眩晕或中风,可见头晕欲仆、肢体麻木或不遂、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等。
治疗上应取滋养 肾阴来带到养肝阴的目的,即“ 滋水涵木” 之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方为杞菊地黄汤加味,常用的药物有地黄、鹿角胶、龟板、山茱萸、阿胶、芝麻、大麻仁、枸杞、杭菊花、丹皮等。
病案:武某,男,69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为头晕头痛加重1日。患者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昨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头痛头晕加重,伴视物不清,心悸气短,腰膝酸软。查其舌微红,脉弦细,血压20.8/13.7kPa。辨证系肝肾虚亏,水火不济之证,根据其证应治以育阴潜阳,柔肝益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味: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杜仲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牡蛎30克,酸枣仁15克,甘草4克。5剂,水煎服。复诊时诸症均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血压降为17.6/11.7kPa,病告痊愈。
         按:此患者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出现“ 水亏火旺"之相,而产生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弦细诸证。故用杞菊地黄丸加味,以育阴潜阳,柔肝益肾。下元既亏,阴阳失衡,水火难济。徒尔安镇何益《内经》云:“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方投杞子、地黄、酸枣、杜仲等配有情血肉之品,气味俱厚,久服乙癸得养,精液得滋,神形乃复。


2.6温补肝肾法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本。肝之与肾,乃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肾交融,使阴阳升降有序,气血调达,血压得以维持正常,故可认为肝肾为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中心。若素不能慎,或忧思恼怒,或劳倦虚衰,或饮食不气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即可产生以眩晕头痛为主症的高血压病。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病以阴虚阳亢为主,而在整个高血压病中,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因所占发病率较低,故而常被人忽视。通过临床观察,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确实存在着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此类病人多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且病程较长,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此年龄段的患者正是人之肾中精气由盛转衰时期,因而治疗时着重从肝肾入手,益肾补肝助阳,以调节人之阴阳,使之平衡。选方常用右归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物有熟地,炒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细辛,吴茱萸,炙甘草等。
病案:王某,男,62岁,2008年11月23日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感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失眠健忘,腰酸耳鸣,怕冷,下肢时有轻度水肿,大便稀,每日1~2次,舌淡红苔白,脉沉弦。平时血压一般在24.0/14.7kPa左右,经常服用复方降压片和心痛定等药物,血压不稳定。近3个月来服用中药治疗,辗转几家医院和诸多医生,所服方药不外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和杞菊地黄汤之类,效果不佳。查血压25.3/14.7kPa,心电图示电轴左倾。诊断:眩晕(高血压病)。辨证为肝肾阳虚。治以温补肝肾。处方以右归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怀熟地15克,炒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枸杞15克,鹿角胶霜12克,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当归10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细辛3克,桑寄生30克,女贞子12克,牛膝30克,仙灵脾30克,泽泻30克,炒酸枣仁30克,天麻12克,甘草10,水煎服。1日1剂。12月8日二诊:服用上药14剂,感头晕肢麻、腰酸耳鸣减轻,仍失眠健忘,大便稀,晨起即便,舌脉同前,测血压22.7/13.3kPa。考虑患者有“ 五更泄"之虞,以上方合四神丸,加补骨脂12克、吴茱萸5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12月24日三诊:服用上方14剂,感觉良好,诸症明显减轻,“ 五更泄” 痊愈,舌淡苔白,脉弦,查血压18.7/11.3kPa。嘱原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属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病程长,血压比较难降,且不稳定。从患者临床表现来看,主要以肾虚为主,故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滋阴潜阳方药无效。而用杞菊地黄丸滋补肾阴为何亦无效?因本患者为肝肾阴阳两虚,且以肝肾阳虚为甚,故单纯滋补肾阴同样罔效。后改用右归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温补肝肾,阴阳双补,取得一定疗效,但温补肾阳之力不足,故效果不甚理想,继则合用温补脾肾之“ 四神丸” ,加强温补之力,诸症痊愈,血压下降。因而临床处方用药一定要知常达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