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子衿书屋2017 2018-01-20

温馨提示  点击上方“辽沈民经”关注我们↑↑↑


   如果说大祚荣是奠定基业的话,其后的两代王(谥号分别称“武王”和“文王”)则是继往开来的深耕时期。军事方面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文治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并进行制度改革,综合国力空前提升,为日后的“海东盛国”打下了雄厚基础。



文治武功 为鼎盛积蓄力量

中国历史上,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发展初期,多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欲要发展壮大,必先统一本族。靺鞨也不例外。大祚荣的儿子大武艺称王后,首要目标就是统一靺鞨诸部。当时靺鞨分为七部,渤海属于栗末靺鞨,在他的武功征伐下,一些小的部族或归顺、或臣服,而位于黑龙江流域和远东地区的黑水靺鞨,尚是一支还未征服的强劲势力。


公元726年,唐玄宗诏封黑水靺鞨首领为黑水州都督府的都督。这或许是唐朝有意为之,企图使之相互牵制、防止一支独大。黑水靺鞨大有与渤海平起平坐之势。大武艺也以黑水靺鞨未经通报私自通唐为由,发兵征讨黑水靺鞨。


而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渤海的一次内部危机和差点带来灭顶之灾的唐渤战争。曾在唐朝做官的大武艺的弟弟大门艺,是典型的亲唐派。他力谏阻止这场征伐,从而引发了一场兄弟内战。这或许是一场权位之争。结果是弟弟大门艺失败,逃亡唐朝避难。而唐玄宗不仅接纳了大门艺,还封他为左骁卫将军。于是,怒不可遏的大武艺派刺客赴长安进行暗杀,并屡次请求唐朝诛杀大门艺。唐玄宗一方面将大门艺发派到岭南暂避风头,同时让宰相张九龄起草了一份《敕渤海王大武艺书》,严厉斥责大武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关系由此突变,战争一触即发。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大武艺雕像


大武艺在分析时局后发现,自己竟然处于孤立状态。为了防止唐朝、黑水靺鞨和新罗的军事合围,他积极开展了外交活动。一方面与契丹结好,同时派出使团东渡日本,以期与日本结盟,对抗唐朝和新罗的联盟。东北亚既而上演了一出各方势力合纵联横的历史大戏。

 

日本基本是一个与渤海同期诞生的新生政权。公元645年,孝德天皇通过大化改新,完成了岛内统一,正式定国名为“日本”。日本与渤海其实早有来往,而这次则是首次官方外交活动。这次外交活动被详细记录在了日本史书中。据《续日本纪》记载,渤海使臣历经波折于727年抵达日本首都奈良,日本予以了热情接待和多次赏赐。日本圣武天皇还于次年派人作为“送渤海客使”到渤海报聘。双方正式修好。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日本圣武天皇画像 


一场东北亚地区的局部战争爆发了。731年,日本派出300艘军船进攻新罗。732年,渤海兵分两路,悍然发动对唐战争。其中,水路出鸭绿江口渡海,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山东登州,杀死刺史韦俊等人。陆路则由大武艺亲自率领,攻至河北东部马都山一带,“屠城陷邑”。唐朝分两路予以反击,同时令新罗、黑水靺鞨和室韦出兵,从南、北、西方合击,企图一举消灭渤海国。

 

与当年隋唐东征高句丽遭遇水灾类似,上天这次也挽救了渤海国。由于时值冬季,天寒地冻,唐新联军未及交战,人马就死伤过半。双方都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的大武艺害怕了,说好听点是审时度势,主动派人向唐朝上书请罪,解释称:这场战争无意侵犯唐朝,目的只是除掉大门艺。唐玄宗也从大局出发停止用兵,并再命大才子张九龄撰写了一道谕旨。

谕旨全文: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武艺:不识逆顺之端,不知存亡之兆,而能有国者,未之闻也。卿往年背德,已为祸阶,近能悔过,不失臣节,速复非远,善又何加。朕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况此归伏,载用嘉欢,永祚东土,不亦宜乎?所令大诚庆等入朝,并以处分,各加官赏,想具知之。


张九龄这篇才华横溢的谕旨,在严厉批评大武艺的同时,不忘展现唐王朝的好德之心,实际上也是唐玄宗借机下了台阶。此后,渤海与唐重归于好。公元737年,大武艺去世,渤海以其“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的功绩,谥其号为“武王”。唐玄宗得知消息后,派内侍段守简前往吊祭。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大武艺谥号为“武王”,他的继承人大钦茂则是“文王”。顾名思义,面对着战争带来的辽阔疆域和空虚国力,他没有对外进行掠夺,而是向内实施改革,这是早先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很难得的自觉意识。正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渤海国得以从原始的部族联盟形态,快速蜕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封建主义政权。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就小编来看,大钦茂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制度改革。改革中,他几乎全盘照抄了唐朝的典章制度。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监、一院、一局、十卫等中央机构。在地方上,则设立了京府州县制。

 

大钦茂时期,渤海对唐文化的学习,几乎可以用顶礼膜拜来形容。他即位次年,就派人到长安抄写唐朝的文史典籍,并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习识古今制度,攻读儒家经典,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这些留学生回到渤海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典章、礼仪、文学、艺术、佛教、风俗等全方面学习唐朝,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继承高句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渤海文化,从而揭开了史上著名的“海东文化”的序幕。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渤海国贞孝公主墓壁画。从中可以看出渤海国人装束与唐人几无两样,汉化程度非常高。

 

经济方面,渤海也在大钦茂的改革下,从落后的渔猎经济转变成了农耕经济。有史家评论称,当时能把水稻种植成功引入到高纬度的寒冷地带,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创举。考古也发现了当时的水利灌溉工程。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这是位于渤海国上京附近的水稻展示园。据《新唐书》记载,当时渤海国向唐朝进贡的贡品众多,有“太白之鹿、率滨之马、卢城之稻、北海之鳍”等。其中,“卢城之稻”指的就是渤海国大米,现在称“响水大米”。据当地人称,从唐至清一直是历朝贡米。解放后也是国宴用米。


大钦茂还先后进行了三次迁都。三次迁都也能侧面反映这个政权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一次迁都是从敦化的山城搬到海兰江流域的中京(现延边州和龙县),这可看作是渤海国经济由狩猎转向农耕的一个象征。第二次迁都是公元756年迁至上京(现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小编曾踏察此地,印象深刻的是,绿油油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犹如一片绿海。这里的土地太肥沃,水系发达,而且可以更好地向北辐射。第三次迁都则是在785年迁至东京(临近日本海的吉林珲春)。这可看作是渤海面向海洋的战略选择。面向海洋既有鱼盐之利,又有海上交通之便。

 

正是因为渤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强盛,以及西濒大海的区位和注重对外交流的特点,东方丝绸之路和东北亚的交流从而开创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峰。而渤海国也成了东方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枢纽。这个容后再表。

 

公元755年,唐朝暴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于辽西的营州。当时,渤海国审时度势,即使在唐朝最危及的时刻,也未轻举妄动、趁火打劫。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于762年遣使到渤海,为示褒奖,正式承认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此后又拜大钦茂为司空、太尉,位列三公,大钦茂也成为了唐代对周边国家封册中受封赏爵秩最多的一位。公元771年,大钦茂正式改元,年号“宝历”,并开始使用“皇上”、“圣人”等尊号。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大钦茂死后,渤海国内部出现了短暂的政治危机,第四代王大元义因涉及王位继承的正统性问题,上台不到一年即被国人所杀。第五代王大华玙也是上台一年,就神秘死亡。不过,大华玙虽然仅在位一年,但重新把国都从东京龙原府迁回了上京龙泉府。第六代王大嵩璘在位16年,算是稳定住了混乱局面。此后9年间,渤海国先后历经定王、僖王和简王三代王的短暂统治。这三个王要么谨慎小心,要么默守望成规,基本没有多大作为。

 

天下大势,兴衰交替。公元818年,文治武功的第十代王大仁秀,终于在历史的呼唤中应声而出。他带领渤海走出迷途,达到鼎盛。“海东盛国”正式华丽登场。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渤海国(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