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认命,是女人最强大的盔甲

 昵称903511 2018-01-20


2018-01-19 作者:晚睡   来源:晚睡(ID:wanshui01)


01


幸亏电视剧《白鹿原》选中了雷佳音扮演鹿兆鹏,这位甚有观众缘的“前夫哥”淡化了鹿兆鹏身上某些令人反感的地方。


比如他对待自己媳妇冷秋月的态度,就是那样的决绝,看得令人不忍。



冷秋月是冷先生的大女儿,温柔贤惠,心灵手巧,在父亲那里经受了完整的“三从四德”的教育。


冷先生因为十分看好鹿兆鹏,认为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人,所以将大女儿许配给他,订了娃娃亲。



冷先生没有看错,鹿兆鹏的确是可以干大事的人,但他见到了更大的世界,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再也不能被白鹿原的规矩和礼仪所束缚。


他拒绝这门亲事,当被骗回家和冷秋月成亲之后,面对如花似玉的“媳妇”,他丝毫不为所动,还劝说冷秋月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冷秋月认准了鹿兆鹏,那时的女人都是认命的,男人不喜欢自己,是自己的命,没什么可说的。


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他,只愿他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小孩,让自己守着孩子过一辈子,也知足了。



鹿兆鹏是革命者,他想解放天下人,自然也包括自己这个名义上的媳妇。他拒绝她,不希望成就一个无爱的婚姻,是认为这是对她,对自己,都是最好的解放。


他不懂的是,冷秋月不需要这样的“解放”,她也无法享受这样的“解放”,那只能意味着她是男人的弃妇。她要的就是成为他的老婆,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好。



他跑了,出去革命,把她丢在那个冷冰冰的家里,任由她腐朽、堕落。


最后一次他见她的时候,她已经疯了哑了,他冒着危险来接她出去,去城里,给她租个房子,她满心欢喜。但他说,“我不和你住,你一个人住。”她再次绝望,无声无息的绝望。


冷秋月死了。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比自己的生命更漫长的等待,只为她的忠诚与美好无法打动不爱她的男人。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能理解鹿兆鹏,他是新式教育的受益者,他希望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拥有自由的爱情,但我依旧会为冷秋月的痴情而恻然,也许,他给她一点小小的满足,她就不会死了


旧式女子的命,就是被如此轻易地掌握在男人手中。


02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冷秋月这样的女子?


我想起了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张琼华。


张琼华(左)与郭沫若的母亲(右)


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20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乐山苏嵇镇的张家姑娘张琼华结婚。


张姑娘比郭沫若大两岁,相貌平庸,郭沫若曾将她比喻作“猩猩”,可见对她毫无一点顾念和尊重之心。


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郭沫若说自己在新婚当天宾客散尽之后没有进洞房,全靠一本《庄子》陪伴他捱过了花烛夜的诱惑。


第二天,又是一本古版的《文选》帮助他消磨了回门的时光。第五天,他就乘船回到成都学堂去了,他们之间完全没有肌肤之亲。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1920年,郭沫若给田汉写过一封信:


我在民国二年时,我的父母早已替我结了婚,我的童贞早是自行破坏的了。


张琼华并不是没有文化的无知妇女,郭家父母之所以替儿子结下这门亲就是因为女孩人品好,也是读书人。


郭沫若去了日本之后,张琼华多次写信给他表示关心,还想去日本探望他,只是顾及丈夫的脸面:


千里迢迢,妻青年妇女似不便抛头露面,落别人之谈论,我夫脸面又于存何地?


她心里装的,永远是他。


郭沫若却从来没有被她感动过,没有单独给妻子回过一封信,顶多是在给别人的信中提到一句她。有时,宁可给弟弟写信让弟弟自己传话:


道我无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


意思就是,别找我了,我没时间给你回信,你只管替我照顾好我的父母就行。


如此的决绝也没有伤透张琼华的心,她依旧在家里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好媳妇,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和亲戚邻居和睦相处,从来没有抱怨过丈夫对自己的绝情。


郭家父母十分喜爱这个媳妇,也替儿子觉得对不起她。当郭沫若在日本和佐藤富子同居后,父母委托他的弟弟给他写了一封信,将他骂得狗血喷头,要求他必须自己向张琼华做出解释。


郭沫若给张琼华道歉,祈求父母的原谅:


是男误了人,也不能多怪,还望父母恕儿不孝之罪。


郭沫若与名门大小姐佐藤富子


反抗封建的包办婚姻是那个年代的时髦事,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从这点上说,的确不能怪郭沫若无情。


他也曾经想和张琼华离婚,害怕这样太伤父母的心,而且这样也很容易令传统的妻子绝望,她始终透露出自从进了郭家的门,就“生是郭家的人,死是郭家的鬼”,万一自杀自己的罪孽就更大了。


为了逃避张琼华,郭沫若在回国之后也不肯回故乡,不想被“旧式婚姻的祸水”连累。


郭沫若再见张琼华已经是成亲之后27年,1939年,郭沫若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听说父亲病危,才请假两周回家探亲。


家里一切都由张琼华料理得井井有条,老人也是在她的静心侍奉下才得以延续生命。郭沫若心存感激,对张琼华深施一礼,还写了两首诗给她,“你如果往后没钱用,可以拿它去卖几十个大洋。”


后来,郭沫若的父亲去世,他带着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和三个月的儿子回家奔丧,张琼华毫无记恨之心,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着他们一家三口。


让出自己的房间给他们住,还偷偷买来活鸡鲜鱼,为于立群哺乳补充营养。她抱着郭沫若的小儿子,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


郭沫若、于立群及子女


解放后,两个人再也没有见过面,郭沫若每个月固定打来生活费用,只是不肯见她。中间有一次,张琼华专门来到北京,想见他一面,接待她的只有秘书,她很善解人意地说,“他太忙了,我不能在这里分他的心。”


郭沫若是张琼华心中崇拜的偶像,她把他年幼居家时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写的作业本和手稿,学校发给他的毕业证书,陆续寄回来的书信,一一都珍藏起来。


郭沫若去世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少年诗稿》和《樱花书简》,全都是张琼华提供的材料。


1979年,四川举行首届郭沫若学术讨论会,没有人邀请张琼华,但郭沫若的两个女儿应邀出席,她们会后去乐山看了张琼华。已经89岁的老人知道这是自己“丈夫”的孩子,老泪纵横,用枯萎颤抖的手抚摸着两位姑娘的脸庞,她是那么爱孩子,而这个机会,是从未被给予的。


转年,张琼华以90高龄辞世。


03


后人对郭沫若的评说是毁誉参半,除去政治上的评价,仅仅作为一个男人,我不知道他何德何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女子的深情。


她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守候着一个不肯回来的男人,她只拥有了他的名分,却比任何一个他曾深爱过的女人都忠诚。


看起来,张琼华比冷秋月要更幸运一点,她以耄耋而终老,并且得到了郭家人的尊重和认可。但也不过如此,她只和自己的“丈夫”貌合神离地在一起5天,然后就是68年的活寡。


她较冷秋月的所谓幸运,不过是认命的更彻底,偶尔不满,却从不质疑,老老实实地守遵从着自己的命运曲线。


这样的忠贞不渝,也不是爱,只是旧式妇女对男权社会的彻底屈服。“男人是我的天,他怎么安排,我就怎么活。”


旧式女子活得像一株柔韧的野草,她们吃苦耐劳,贤惠善良,拥有无数美德,却无意主宰自己的人生,有一种落在哪里,就长在那里,在哪里开花结果的柔顺。


看她们的故事就恍如看一本泛黄的旧书,里面暗藏太多的眼泪与悲哀,太多无能为力的自我放弃,太多令人不寒而栗的凄清,她们的悲剧就从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男人的选择上开始。


有了这样的路标,照亮后人的道路。


很荣幸可以生在现代,成为一个新女性,我们不需要按照男人给出的剧本去生活,没有人有资格做我们的主宰。


不认命,忠于自我,就是女人最强大的盔甲。我们要好好活,认真活,自己书写自己的命。


毕竟,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有一半是代替那些曾经在时光中默默湮没的女子们而享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