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知者不惑?

 大西瓜nj5u4j9h 2018-01-20

导语

知者不惑这一句话,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老人家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论语注解中也提到,知者不惑其中的“知”,不是我们理解的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而是指“智”,智慧的智,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

孔子的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

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迷惑呢?

是否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呢?

他们是怎么做到知就达到了不惑了呢?

还是比较好奇。

有一次看到梁启超在南京一所学校的演讲,其中就提到了,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梁启超先生讲到的最少须有基本的常识,这一点,我自己挺有体会。

以前,我一直纠结,到底是餐前吃水果,还是餐后吃水果?我原先比较偏信餐后吃。但总有好多次,一不小心,在餐前吃了,这时候,心里面总是会心生疑惑,这样对身体是否有害?待会儿是否会拉肚子?充满了一些胡思乱想的东西。

后来,咨询了周昌乐老师,餐前吃还是餐后吃,这需要因人而宜,这就需要知道基本的常识,知道你的体质是寒性体质还是热性体质?知道后,你就知道了热性体质应该是餐前吃,寒性体质应该是餐后吃。

还有,你到一家水饺店吃饭,很好吃,吃得津津有味,可在付款的时候,突然看到,老板娘一边在包饺子,时不时,手指添一下口水,进行封皮,就是说几乎每个饺子上都有她的口水,你一下子感到恶心,差点当场狂飙。但是,周老师告诉了,你真知道的口水的作用,你就不至于这么抓狂了。

对于梁启超所说的进一步的“智”,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不仅没有哭,而是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他,这也太过分了吧。

是的,一般人都会这么想,老婆,那是最亲的人,死了一定是伤心难受,甚至是痛不欲生、痛心疾首等。在这里,我们排除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之外。

而庄子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来看看庄子的回答。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出生之前,这世界本来就不存在一个你,后来你降临到这个世上,经历了生命这个过程,最后再回到了,那个最初的状态,没有的状态,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或者说的再明白一点,人就像一棵树的树叶,春天发芽,夏天长大,秋天枯黄,冬天落叶。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就是知者不惑,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所以,读书就是帮助你,让你可以接近或者达到知者不惑的境界。读书的重要性,至少在我看来,读书不一定给你升官发财,但至少让你有一种较宁静的心态,较淡定地心境,去处理人生中出现的问题和痛苦。而不至于让你,有许多无为的、不必要的、多余的纠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