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则有,不信则无?

 昵称49570029 2018-01-20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发“扫二维码,看手相超准”的分享,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我即刻扫二维码,添加了那位“看手相很准”的小姐姐微信。对方首先发来语音打招呼,然后让我按照要求操作,发送一张清晰的手纹照片,复制“扫二维码,看手相超准”的文字分享到朋友圈,所有步骤完成后她才会告诉我“算命结果”。看到消息的我嗤之以鼻,还删除了她的微信,哪有没帮看手相就让客户分享到朋友圈说结果很准的道理?事后问朋友,她真会看手相吗?朋友还坚信不疑地连忙点头说对方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分毫不差。
这件事没过多久,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舅舅开车出车祸,但幸好没造成伤亡。阿姨以为有鬼神捉弄,于是建议舅妈去算命,该“神通广大”的仙婆说是因为死去的亲人回来找麻烦,需要迁移墓地。我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没想到家人的迷信程度已经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说迷信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少的原因导致,但为什么一向识大体的阿姨竟然迷信鬼神?我一直想寻求答案,为什么人会迷信,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式各样“灵验”的故事?难道有些人真有通神灵的超能力?
我相信任何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解释,科学是理性的,实证的,不以意志为转移。从公元二世纪托勒密创立地心说到十六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经历了上千年,今日我们能借助先进的科技和多学科知识去深入观测和认识宇宙,刷新了原来已有的认知,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范围更大。占卜算命、面相揣鬼、驱鬼治病等封建迷信活动完全没有科学根据,许多时候可以归结为精通心理学和化学的仙婆道公的小把戏。
首先去算命的人必定是遇到麻烦事,算命者根据来者的年龄、性别、神态可以判断对方的诉求,男性大多会事业财路,老人求健康长寿,中年妇女问子女升学和事业。通过对话,渐渐地诱导来者提供更多信息,分散心理焦虑,发挥迷信的心理安慰功能。算命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算命者常常给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说,心理学上叫作“巴奴姆效应”即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算命语言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种,“应然”就是告诉你“应该、最好怎样做”,“实然”即告诉你“你将会有…”,偏向于对事件的陈述和预测。就“实然”语言来说,我曾经听到很多“灵验事件”,说仙婆能推测对方过去某时某地做过的事情,但是没有亲眼证实,不敢妄下断言。在一篇名为《迷信心理浅析》的文章中有提到,迷信具有社会相感性,所谓社会相感性是指社会信息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特性。许多人口中的神秘灵异事件都是从他人那里得知,并不是亲身经历或者亲自去证实。迷信的信息最容易感染到那些半信半疑的人,大家无法用理性的科学的语言去解释,最后只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或者“心诚则灵”之类的话。
应然算命语言有时会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鼓励和心理暗示机制。如果仙婆道公说了些正面的积极的话,会在我们心底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我们努力去完成目标,但许多人把自己目标的实现纠结为“灵验”,殊不知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命运本非天定,成就自在人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不是那几条无规则的掌纹,也不是那上万人和我们共享的生辰八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