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读完这篇文章就全明白了

 青木森森 2018-01-20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考生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读完这篇文章就全明白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或变化)的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性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首绝句通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明丽纷繁的景色,美丽如画。

(2)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白居易《筝》。这四句对弹筝者的容貌作了细致的描写:如云的黑发,如花的容颜,如水的双眸,如葱的十指。弹筝女如此美貌,那弹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美妙无比。

(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王建《雨过山村》。描写了春夏之交时山村的优美风光和妇姑相唤而行的劳动场景,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例如:(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中原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又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四种。

例如:(1)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表达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的惋惜、愤懑和悲痛之情。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之美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之殷切。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青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拟人可使读者产生联想,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可感、生动。

例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这两首诗里,将无知之物(柳和月)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力。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风大,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孤帆”借代船,“烽烟”借代战争。

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凝练,概括力强。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内容充实,语势增强。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完全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突出了典型的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用设问的形式,更能表达出琵琶声的凄婉与作者处境的凄凉。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调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衬托或烘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风雨、飞雪、悬崖和百丈冰衬托出梅花的傲寒、俊俏及不畏困难的形象,山花烂漫(笑)衬托出梅乐观向上的高洁品质。

4.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怀古类的诗作常用这种手法。

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

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引用的就是当年刘裕北伐的故事。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这首词里,“山”象征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力。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但在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有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出山之静。

10.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需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例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歌第二联中的“如听万壑松”采用比喻正面描写了琴声,最后一联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从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1.托物言志。也叫托物寓意。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此诗采用的就是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2.换位。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想象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或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下阕便是写旅人想象中的伊人对他的怀念。

(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人不写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儿,而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挂念之切。

13.伏笔。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使结构严谨。

例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4.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例如: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浣溪沙》。上阕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阕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1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