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雁黎老倾情讲述胡希恕经方医学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1-20


原文题目:胡希恕“八纲释六经”解

作者:陈雁黎 

单位: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 


胡希恕老师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结合临证实际,独辟蹊径,依据“八纲”,对“伤寒六经”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诠释,看得见,摸得着,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兹介绍如下:


大凡疾病的发生,源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97),说明人体气血不足,邪气侵入,正气奋起抵抗,阴阳失和,导致疾病发生。疾病的发生,必有证侯(《伤寒论》·伤寒例第三)。证侯的病情在《伤寒论》里,约有200余个症状(“症”者,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又称症状。“证”者,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或指一个主要症状。方证者,又称汤证,指方剂的适应症)。总的讲,病情不外有阴、阳、寒、热、虚、实六个不同类型。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就是表和里。有病情必有病位,有病位必有病情,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无病位则无病情,无病情则无病位。


我们说的病情:“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有阴性证,有阳性证,不为阴,便为阳,但绝无不阴不阳者;“寒”和“热”:指症状的表现,有寒证,有热证,也有不寒不热证;“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这六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好转、痊愈或死亡的过成中,是不断消长变化的,还可以相互结合出现,如阴虚、阴寒、阳盛(实)、阳虚、虚寒、实热等。


我们说的病位:是指“表”和“里”,在张仲景之前已有之,如发汗解表、清里热、温里寒。这个“表”和“里”是固定不变的,是绝对的,是病情反应的病位,但不是疾病发生的部位。如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应于表位,《伤寒论》称之为表证,“病在表”(51)“表未解”(134),治疗“当须发汗”(56)“外(表)证未解,不可下也”(44)。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地反应于里位,《伤寒论》称之为里证,“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以下解之”(394)“此外欲解,可攻里也”(208)。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又发明了一个病位,叫半表半里,“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现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的慢性病,或老年慢性病,都集中地反应于半表半里这个病位,“口苦,咽干,目眩也”(263)“胸胁苦满,心烦喜呕”(96)“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103)。此证源于多食少动及一部分服西药有反应者。


我们可以这样讲,无论什么病,也就是所有发生的疾病,在出现或发生、发展的时候,绝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称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若表、里、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三阳合病”(219、268)。若表、里同时发病,称为“太阳与阳明合病”(32、33、36)。还有称表里证者,如“有表里证”(74),“无表里证”(252、257)。若表、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太阳与少阳合病”(172)。若里、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阳明、少阳合病”(256)。若前经病未罢,后经之证又起,则称为并病,如“二阳并病”(220)“太阳与少阳并病”(142、150、171)“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266)。


胡老讲:病情有六纲,病位有三纲,加在一起,按数来讲,应该是九纲,习惯上以表里包含了半表半里,故简称八纲。八纲辨证实即六经辨证。万病不离八纲,不离六经。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精神,是在罹病人体一般规律性反应的基础上,讲求更加适应整体的一般疾病的原则性通治大法。它的程序是:罹病人体的证侯反应→八纲→六经→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胡老讲:《伤寒论》的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为伤寒六经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并没有讲经络脏腑,而是发明了一个关键的半表半里。如果没有148条,有诸多脏器的广大胸腹腔的少阳病,是不好解释的,那“食即吐蛔,乌梅丸主之”的厥阴病,就更加费解了。也可以这样讲:“没有半表半里,就不能称其为伤寒六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