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河特别推荐:杨小彦——看不懂的艺术 怎么知道它美在哪里?

 颜清云 2018-01-20

我是那种不断被人追问这一问题的人之一,因为我是所谓的艺术理论家,做艺术批评。也就是说,我是那种不自量力的人,希望告诉观众,艺术意味着什么。或者通俗说,如何看懂艺术。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批评家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


美在哪里?

文丨杨小彦


几乎所有人面对看不懂的艺术,都会发问:告诉我,它美在那里?

我是那种不断被人追问这一问题的人之一,因为我是所谓的艺术理论家,做艺术批评。也就是说,我是那种不自量力的人,希望告诉观众,艺术意味着什么。或者通俗说,如何看懂艺术。





康定斯基的作品


的确,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制造了艺术和公众的对立,结果是,越是让人不懂的,就越是艺术;相反,看得懂的可能就不是艺术。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我看来,现代主义艺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容易懂的。有谁会看不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图片的复制版嘛!梦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尔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画,这会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艺术,比如,抽象艺术,也容易懂。康定斯基就说得很明白,那是自发的涂抹,是随性的发现,原本就存在于调色版中。当然,他后来专门解释说,里头有“精神性”在。另一个画家克利,强调儿童的天真纯朴,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为这样才会发现“真我”。他们的作品,不难懂呀?凭什么还要去发问:美在那里?



保罗.克利的作品


归根究底,是因为问者内心有一个关于美的标准,眼前作品与其标准不符,所以才严重地发问。可是,你有标准,我又如何回答?不符合你之标准的,你不懂,剩下的,其实都是讨好你眼睛的东西,结果你懂了。问题是,如果艺术只涉及讨好,还研究艺术干嘛?人们还去从事艺术创作干嘛?艺术魅力,不正好表现在对可能的表现力的探索上吗?所以,我建议,面对不懂的作品,最好先不要这样发问,之后,理解才有可能产生。


保罗.克利的作品


艺术不可教


最近有机会随两位中国艺术家到英伦考察水彩艺术教育。因为事先有联系,受到对方邀请,所以来到之后,受到热情招呼,主人介绍学院教学情况,带我们参观学校环境和工作室。和中国美术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这里不教传统绘画,更没有国油版雕的划分,没有水彩画教研室之类的设置。英国老师说,他们以教艺术观念为主,学生大多都搞当代。我观摩学生作品,确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自由感,不过看多了,却发现也比较单调,是一种内模仿,像社会上正在流行的趣味甚至形式。比如所谓“坏画”,就是装着不会作画的样子,信手涂鸦而已。


保罗.克利的作品


  其实,同行都知道,中国艺术教育问题很大,其中最严重的是所谓写实,有一套固定方法,已经存在了大半个世纪,是徐悲鸿和前苏联画法的奇特混合物。以画种分科就是其中的遗产。聪明的老师不愿让学生学自己,希望保持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按照个人见解去涂抹,去寻找独创甚至原创。呆板老师则具体教画法,做底、起稿、染色、处理轮廓,等等。画下来就是一个老师样,是老师画作的“简单版”。


保罗.克利的作品


  这真是让人纠结,做聪明老师,还是呆板老师?做涂抹的学生,还是摹仿的学生?聪明不是一种方法,独创与原创无法认证,弄好了成大家,弄不好一辈子糊涂,还以为有才气。摹仿肯定是一种方法,上手以后就会画出和老师差不离的画,但如何摆脱,却很无解。可能还不想摆脱呐,因为能买钱。

  最后结论是:艺术不可教!艺术是领悟,是智性,是突然一闪念间的莫名的狡猾。甚至,艺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的艺术,又如何去教?

(来源:雅昌艺术网、写生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