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的辨证论治30方

 学中医书馆 2018-01-20
感冒的辨证论治30方
 
1.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方剂;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 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用参苏饮加减。
6.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临证参考: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2.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方剂;荆防败毒散;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 气解表,或改用
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 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 表清里。
加减2: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3.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者,
方剂;桂枝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 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 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 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 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4.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
方剂;麻黄汤;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风寒夹湿证:

5.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加减: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6.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
方剂;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风寒感冒,方剂;香薷饮;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姜厚朴5克

8.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
方剂;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
方剂;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方剂;清解汤;薄荷叶12克 蝉蜕(去足、土)9克 生石膏(捣细)18克 甘草4.5克

11.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
方剂;柴葛解肌汤;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白芍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12.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
方剂;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13.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方剂;柴胡达原饮;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加减:
1. 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 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 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14.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
方剂;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15.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方剂;参苏饮;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枳壳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 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 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 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6. 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16.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方剂;香苏散;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  

17.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包) 炮附子5克 细辛6克 
加减:
1. 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 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 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 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 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6.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18.若阳气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
方剂;参附再造丸;党参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5g。

19.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葱白9克  豆豉6克  葛根9克  生姜9克  地黄9克  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加减2:
1. 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 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4. 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 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20.风热证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汤: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构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加减2: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 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辨证加减】 
1.高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症,加黄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加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3.如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去荆芥,酌加板蓝根、玄参、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黄花、射干等清热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咽部。
4.兼夹湿邪,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郁金以芳香化湿。
5.如感受时行病毒,症状明显者,配合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草河车等以增强清热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温燥致病,或风热化燥伤津,兼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数者,酌加南沙参、天花粉、 梨皮等清热润燥,
此时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7.兼见里热者,加细生地黄、玄参、黄芩、知母以清热生津。
8.如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
21.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 脉细数。治予滋阴解表,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22.风热表虚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剂;茅苇汤;白茅根 芦根 白芍 竹叶 桔梗 杏仁 葱白
加减: 
1. 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
2. 咳嗽者,加渐贝母清热化痰宣肺;
 
3. 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
4. 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23.若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淡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60克 生地9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黄连3克 栀子9克 桔梗4.5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玄参9克 连翘9克 甘草4.5克 丹皮9克 鲜竹叶6克
加减: 
1. 咳嗽、痰多者,加渐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
 
2. 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 风热兼燥证:(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

24.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多见于秋季
方剂;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银花5克 连翘5克 苦桔梗3克 薄荷3克 竹叶2克 生甘草2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贝母3克 香附3克 栀子皮3克 犁皮3克
加减: 
1. 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止痛;
2. 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
3. 干咳者,加炙枇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
4. 咽痒者,加蝉蜕、僵蚕情网利咽;
5. 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解毒利咽。
6. 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风疏风止痛;
7. 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25.风热兼阴虚感冒:身热微恶寒,无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剂;减葳蕤汤;玉竹9克 白薇9克 葱白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豆豉9克 甘草3克 红枣5枚 1.咽干口渴甚的,
加入沙参10克、麦冬10克; 2.心烦口渴较甚,加入黄连6克,竹叶9克、天花粉10克; 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
射干9克、瓜蒌皮10克。
 
26.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
方剂;蓝地汤;板蓝根 生地 麦冬 知母 桑叶 苦桔梗 蝉蜕 加减:
1. 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 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 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27.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 银花9克 扁豆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辨证加减】 
1.暑热偏盛的,加入黄连9克、山栀子9克(或黄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鲜荷叶10克、鲜芦根20克); 
2.湿困卫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  佩兰9克 
3.里湿偏重的,加入苍术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 
4.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热偏盛,身热明显,泛恶,肢体昏重,头昏且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泄热。 
6.湿困卫表,身重肢楚,胸闷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 
7.如里湿偏重,纳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苍术、陈皮、半夏和中化湿。 
8.暑湿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9.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11.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12.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13.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14.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5.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16. 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亦可配合鲜荷叶,鲜芦根, 
17. 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18. 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化湿和中, 
19. 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方剂;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红枣2枚
【辨证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8.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组成】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 前胡 人参 茯苓各23克 枳壳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15克

29.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
方剂;玉屏风散: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方剂;再造散 黄芪6克人参3克 桂枝3克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30.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方剂;加减葳蕤汤: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枣10g。 。
加减:
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经方治疗感冒 
1)出现出汗,并且周身肌肉疼痛,怕风吹,怕寒冷,食欲减退,没有或者略有发烧时,就用桂枝汤。其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
,炙甘草20克,红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一般服用后会有微汗出,效果最好。如果没有出
汗,就喝点热的米粥以帮助发汗。注意发汗后要马上换衣服,以防受风后反而会加重感冒。
2)出现无汗,并且周身肌肉关节非常疼痛,甚至于痛得就如鞭打一样,而且非常怕冷,发烧,怕风吹,怕寒冷时,就用麻黄汤其方:
麻黄2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打碎,炙甘草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空腹时服用。

3)出现发烧,甚至于高烧40度,但病人自觉体内热而体外寒,怕冷,无汗,且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减退时,就用大青龙汤
。其方:麻黄20克,杏仁20克,打碎,石膏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生姜五片,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
。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汗出。当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发烧,诸西医措手不及,最后还是请山东的刘惠民老中医用此方,一付而烧退

4)如果发烧后先去挂水吃西药,久之高烧既退,却低烧不断时,那就表示人体的阳气被伤害了,对病邪的抵抗力下降了,因此,已经发不出
高烧了。这时就要用当归四逆汤配合四逆汤来扶阳气,退低烧了。用;附子20g干姜15克甘草炙10g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
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5)出现后项强痛,头痛,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症状,就用葛根汤。其方:葛根30克,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
,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葛根汤是治疗感
冒后脖子后面紧,或者咽喉痛的好方子。一般小孩如果感冒后发烧,喉咙痛,或者出现脊柱强直抽搐时,就用此方。往往一付而烧退。

6)、病人外感风寒湿邪,如果出现咳嗽,痰多且色白,病人自觉身体冷痛且沉重,无汗,不渴,也没有胃口,喉咙痒,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
骨之间有一片冷冷的区域,转动肩胛有不顺畅感,或伴有发烧,此时就用
小青龙汤。其方:麻黄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桂枝20克,五味子20克,炙甘草20克,法半夏20克,细辛10克,后下。每付药加入六碗
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寒湿的主方。此时病人所患之感冒,不单独有寒邪,还有湿邪
。因此用此方时,
病人多有在水中或者雨中受寒史。小青龙汤治疗寒湿型感冒,服汗出即烧退,咳嗽就会好转。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数例久年咳嗽,配合金沸草
散,效果十分明显【组成】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前胡(90克)荆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药(30
克)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
,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

7)病人外感风寒,出现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畏寒怕冷,反复发作,数天不愈。食欲尚可,不渴。此时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其方:桂枝10
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10克,大枣4枚,切,杏仁10克,打碎。每付药加入五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
碗,服后会有汗。这个方子也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的寒热反复发作。如果感冒风寒或者风热,病人或热或寒,或汗出,或症状不明显。辨不清
该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时,即可先处以此方以开表透邪。

8)、病人外感风寒,如果出现自觉忽冷忽热,恶心,口苦,咽喉发干,食欲减退,心烦,眼睛发花,同时两胸肋部位有胀满感时,即可用小
柴胡汤。其方:柴胡15克,法半夏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姜三片,大枣十枚,切,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
。早晚餐前空腹时各喝一碗。感冒后往往不康复。因为正虚,所以经常反复感冒,前面的感冒未愈,紧接着又来一次新的感冒,病人甚至于
常年处于感冒状态之中。此时也可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来治疗虚人感冒,往往效果明显。

9)病人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反正经常出现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腻、口中有腻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时,
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方:麻黄20克,细辛20克,后下,制附片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麻黄
附子细辛汤是一个帮助机体排除外邪的常用方子。服这个方子时一般病人没有发烧,但多伴随有面色苍白,平素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阳虚
症状。也就是说,这是典型的少阴体质所用的方子。凡是少阴体质,多需长期扶阳,但也要时时用此方来扶少阴以开太阳,祛邪外出。一般
服后面色转为红润,畏寒减轻,即是佳兆。

10).体虚之人出现感冒。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其方:柴胡15,桂枝20,白芍20,黄芩12,法半夏15,生姜三片,大枣6枚
,切开,炙甘草10,党参15。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如果不出汗,要喝点热的稀粥
,以帮助出汗,这样才有效果。虚人反复感冒,这次感冒初愈,下次尚未感冒时,及时服此方可以有效地预防再次感冒。遇到流感或者天气
大的变化,正常人也可连服三付此方,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平时总觉得身体虚弱,似有病又无病,但又浑身不适的人,即是虚人,可服用此
方十余付,既可消除不适的各种症状,又能改善体质,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其实,这是从少阳与太阳两个层面来修复机体的。
11)常服玉屏风散亦是不错的扶正固表的好方法。其方:防风30克,生黄芪60克,白术60克。一付,共研成极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
水送服。但要求是感冒已愈时服用此方。如果正在感冒期间,以不服为好,以防敛邪之弊。

12)阳气素虚之人若有外感,就可试用参苏饮这个方子,也有不错的效果。其方:苏叶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
,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切,党参10克,木香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满闷等症。   

医案选粹
   
案一表寒里热案   刘X X,男,28岁。一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
忽又咳血,大便四日未下,体温38.8。C。舌苔黄,脉浮紧。   辨证立法:脉象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寒痹阻经络左臂骤痛。肺
主皮毛,风寒客肺症现咳嗽。大便不通,内热甚炽,遂致咳血。基本以五解五清法治之。   
处方:赤芍药6g 白芍药6g 川桂枝(炒)4.5g 炙苏子lOg 炙白前6g 片姜黄lOg 炙紫菀lOg 炙前胡6g 白杏仁lOg 炙麻黄39 嫩桑枝309 苦桔梗
4.5g  大蓟炭6g 白苇根15g 酒黄芩lOg 小蓟炭6g 白茅根15g炙甘草3g 紫雪丹3g(温开水分两次冲服)   
二诊:前方服二剂,发热退,臂痛减,咳嗽见好,未吐血,大便已下。   处方:前方去大小蓟炭、紫雪丹,加旋覆花6g,新绛4.5g(前二
味药同布包)。   
三诊:药服二剂,左臂痛已好,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周身似有气串走,酸楚不适,夙疾偏头痛又现。处方:杭白芍lOg 片姜黄6g 川桂枝
(炒)3g 酒地龙10g 白蒺藜15g 海风藤lOg 石楠藤lOg 蔓荆子6g炙甘草3g 旋覆花(红新绛4.5g同布包)6g。(选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案二感冒夹湿案   薛××,男,60岁,1963年3月8日初诊。感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Ⅱ因}嗥且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
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处方: 苏叶4·5g 杏仁6g 桔梗3g 炒枳壳3g 前胡3g 制香附3g 陈皮3g 荆芥3g 炒莱菔子4.5g 甘草1.5g 薄荷(后下)3g葱白(后下)3寸 三
剂,一剂两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3月16日复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痒痛,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
疏解,兼理肠胃。处方:苏叶6g 杏仁6g桔梗3g 炒枳壳4.5g 前胡3g 制香附4.5g 陈皮3g 僵蚕4.59 莱菔子炒4.5g炒神曲6g 甘草1
.5g 豆豉99 葱白(后下)3寸 二剂,煎服法同前。   

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
热。处方:炒苍术6g 厚朴4g 陈皮4.5g 炙甘草1.5g 法半夏6g 藿香梗6g 槟榔4.5g 炒枳实3g 炒神曲6g 大黄(另包后下)3g 生姜3片   
二剂,煎服法同前。继用香砂平胃丸三袋,早晚各服6g,白开水下,调理而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案三伤风戴阳案   
1.石开晓病伤风咳嗽,未尝发热,自觉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续,求余诊之。余见其头面赤红,躁扰不歇,脉亦豁大而空。谓日:此症颇奇
,全似伤寒戴阳症,何以伤风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参、附子等温补下元,收回阳气,不然子丑时,一身大汗,脱阳而死矣。渠不以为然。及
日落,阳不用事,愈慌乱,不能少支,忙服前药,服后稍宁片刻,又为床侧添同寝一人,逼其出汗如雨,再用一剂,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
。询其所由,云连服麻黄药四贴,遂尔躁急欲死。然后知伤风亦有戴阳症,与伤寒无别,总因其人平素下虚,是以真阳易于上越耳。   (
选自《寓意草》)   
案四鸿胪苏龙溪患伤风咳嗽,气喘,鼻塞流涕,余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汤以实腠理而愈。后因劳怒仍作,自用前饮益甚,
加黄连、枳实,腹胀不食,小便短少,服二陈、四苓,前症愈剧,小便不通。余日:腹胀不食,脾胃虚也;小便短少,肺肾虚也。悉因攻伐
所致。投以六君加黄芪、炮姜、五味,二剂诸症顿退,再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五味,数剂痊愈。   (选自《薛氏医案》)   
案五阴虚感冒案   施××,男,成年。   初诊:1940年10月26日。   阴虚之火上升,风邪外乘,寒热不解,咽痛蒂垂,头痛不清,
脉浮弦,苔薄腻。拟予育阴之中,佐以懈表,黑膏汤出入。   小生地四钱炒香豉三钱黑山栀一钱半京玄参一钱半冬桑叶三钱嫩射干八分生
甘草八分苦桔梗一钱挂金灯八分藏青果一钱   二诊:寒热已减,咽痛亦瘥,头痛未清,夜不安寐,咳嗽。再以泄厥阴,安心神,宣肺化痰
。   冬桑叶三钱甘菊花三钱 白蒺藜三钱薄荷炭八分辰赤苓三钱甜杏仁三钱 象贝母三钱净蝉衣八分冬瓜子四钱藏青果一钱荷叶边一角 辰
灯芯一把   (选自《程门雪医案》)   
近年来,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感冒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介绍如下。   
一、感冒的临床研究   
1·风寒感冒正柴胡饮临床协作组在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观察中,按《景岳全书》的正柴胡饮剂量比例,将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
、生姜等制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129。正柴胡饮组666例,结果服药48小时内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九成以上者共526例(79%),而板蓝根组
238例中仅130例(54.6 o/4),正柴胡饮组疗效明显优于板蓝根冲剂组(中医杂志,1985,<12>:13)。 杜怀棠以荆防针治疗风寒表证发热患
者60例,体温高于38'。C,病程在3天以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肌注荆防针(含荆芥、防风、羌活、独活)4ml,对照组肌注安痛定2ml,均
为每6~8小时1次,同时服乳酶生1粒作安慰剂,共3次,记录用药后30、60、90、120分钟及24小时的体温,结果两组显效者分 别为22例和17
例,有效者5例和9例,无效者各3例,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5,(10):30)。   

2·风热感冒
唐英自拟解毒合剂治疗风热感冒100例,药用紫苏、荆芥15009,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 0009,加水25 000ml,浓煎成每ml
内含生药49的合剂,50ml/日,分3~4次口服,病重热甚者3~4小时服1次。结果显效48例,无效8例(广西中医药,1987,(1>:5)。刘振义
运用香石清解袋泡剂治疗病毒性上感高热239例,药物组成为香薷、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生石膏、知母、射干、板蓝根、藿香、滑石
、熟大黄、甘草。10岁以下者每次1袋,10~15岁者每次2袋,15岁以上者每次2~3袋,均为2小时1次,开水浸泡15~20分钟后服。热退后再
服1日,量减半,日3次。对照组320例以青霉素、感冒清热冲剂或板蓝根冲剂为治疗药物。结果:两组分别显效179、240例,有效60、6例,
无效0、74例,有效率100 o%:75%,平均退热时间为18.68+9.64小时和83·10+19.07小时,症状消失时间为24.00±10.70和81.23土
19.68小时,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92,<8>:29)。   

3·暑湿感冒
蒋见复等以清暑解热治疗病毒性感冒(属湿温者)450例,发热均在38。C以上,结果12小时获愈者137例(14.1%),24小时获愈
者430例(95.6%)。90%以上的患者服药1~2帖即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P<o.001)。药物组成为石膏、知母、金银花、黄芩、葛根、豆卷
、香薷、桑叶、六一散等。认为中医疗效好的原因是由于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暑令和炎热之气,以及风、寒、湿气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为致病因素,针对暑温的治疗采用清暑解热法,故可获得好的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5)。 有人用甘露消毒丹
治疗夏季流感218例,药用豆蔻、藿香、石菖蒲、黄芩、射干、连翘各109,茵陈、滑石各209,木通、薄荷、川贝母各69,每日1剂,经3~6
日治疗后,痊愈189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有效率99.5%,对照组80例,药用速效感冒丸,治疗3~6日后,痊愈18例,好转47例,无效15
例,有效率81.2%,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o.01)(浙江中医杂志,1991,<7>:296)。   

4.时行感冒
牛汝楫以螃蜞菊制剂治疗流行性感冒172例,每人每日用量相当于全草509,按制药方法不同,分别制成I号和Ⅱ号感冒片;对照
组用吗啉600mg/日,称为I号感冒片。三组分组治疗105例,67例,36例,其治愈率分别为86.6%(91/105)、73.1%(49/67)和27.
7%(10/36),I号感冒片较Ⅱ号感冒片好(P<o.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9)。姚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者50例,药
用石膏、板蓝根、知母、羌活、甘草等,结果均在2日内退热(江苏中医杂志,1986,<1>:9)。   
 
5.体虚感冒
何耀普等用泽泻汤加味防治体虚反复感冒者85例,药物有泽泻209,焦白术159,牛膝109,卫分症状明显者加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剂,
将药物置于保温瓶中,用开水1500ml,冲泡后,频频服尽,10日为1疗程,连服1~2疗程,结果痊愈80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94.1%,随访
3年未感冒者21例,2年未感冒者28例,0.5~1年未感冒者31例(国医论坛,1992,(4):14)。
严强以滋阴通下清透法治疗病毒性感冒197例,药用石解、玄参、生地、远志各129,生大黄(后下)69,薄荷(后下)、杏仁泥各99,金银花、
大青叶、板蓝根各159,体弱者加生黄芪,老年患者用量酌减,El2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结果:痊愈45例,显效29例,有效61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93.9%(中医药学报,1995,<6):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