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守望洞庭千年的畔水古镇鹿角

 我读吴敏树 2018-01-21


湖南省旅游局  2016年03月22日  

  
​  鹿角原名鹿角港,地处洞庭湖东岸,一峰临湖突兀,形如鹿角,因而得名。旧时为长沙至岳阳水运的必经之道,明成化年间在此设巡检司。这个洞庭湖畔的小镇因水运兴旺,写就了古镇的繁荣。

  半湖文派创始人吴敏树、“湖南第一善人”何锦云、为中医作出重要贡献的吴汉仙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曾在鹿角留下一串串宝贵的足迹,其名见经传的故事,为这座千年畔水古镇添上了几分传奇色彩。

  岳飞前锋牛皋修筑的点将台、七十二级丈余宽的石砌台阶的道姑岭、唐宋期间六大陶都之一鹿角窑……遗留在鹿角的历史文物比比皆是,三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如同这些文物,守望着洞庭湖的波涛,经过岁月的沉淀,化成了刻在鹿角人骨髓里崇文尚仁重教的秉性。

  
崇文 舞文弄墨传承文化

  3月初,伫立在鹿角码头,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因旱季露出了一大片的河床,没了往昔的烟波浩渺千帆过尽,但河滩上星星点点各色野花,却也把湖岸装点得春意盎然。

  随着陆地、空中等立体交通的发达,这座曾因水而生的港口小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在港口的附近走上一遭,既无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又无古香古色的小镇重塑,完全一副任其自然生长的模样。

  在鹿角镇退休干部欧桂林看来,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鹿角的文化气息很浓厚嘞!”在谈到对家乡印象最深的事情时,他如此感叹道。他说,2013年鹿角人出版了一本《岳阳县鹿角地名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鹿角地名历史悠久,名称典故也是丰富多彩。3年前,他和镇上的小洞庭诗社成员们一道配合原岳阳县县志办主任张时生编辑出版了《岳阳县鹿角地名志》一书。搜集地名300多处,探源究流,查阅众多的地方史料及采访民间传说,并稽查各姓氏族谱记载,将小小的一个乡镇地名详细叙述成15万多字的著作,一时成为美谈。

  “前后耗时一年,小洞庭诗社的成员遍踏全境,每个村都派了联络员,搜罗殆尽,几乎没有漏掉一地一名,填补当今镇志的空白。”欧桂林说,鹿角人喜欢舞文弄墨是有历史渊源的。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贬谪岭南,曾乘舟过此,远望伸入湖心的山嘴,指而言曰:“此鹿角也。”并留有《洞庭湖阻风》一诗。清代大文学家、半湖文派创始人吴敏树就出生于此。

  吴敏树的诗文经史造诣深厚,著述丰硕,文学方面著有《书谢御史》、《石君砚铭》、《梅伯言先生诔辞》、《答李香州书》等;经史方面著有《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等。这些诗文造句矜慎,意味醇深,雄而有韵,淡而能厚,出自桐城学派,却又自成一格,于是独创半湖文派。他的文章被曾国藩称为“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

  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鹿角人崇文的性格和风气。欧桂林说,在外工作的乡友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非常关心,听说家乡编撰《岳阳县鹿角地名志》经济上有困难,在楼区工作的贺景福主动与诗社联系,两次组织在市区工作的乡友和私营企业老板开会,自己带头捐款,在他的带领下,鹿角在外工作乡友和有识之士纷纷响应,积极捐款,为编辑出版《岳阳县鹿角地名志》出了一份力。

  翻开由岳阳县巴陵诗社、鹿角镇政府、小洞庭社区联合编印的《古镇奇观》,书中详尽介绍了当地历史文物,并有数百首为鹿角而作的诗作。没有文人骚客的情怀,没有守护家乡的责任和眷念之情,这样一本具有乡土特色的刊物是难以面世的。

尚仁 救人行善守住仁义

  乡绅何锦云在鹿角可谓家喻户晓。道光年间,何锦云为石码通判,署漳州知府,为官清廉,后引病辞官归乡,致力于慈善事业,一生凡善必为,被称为“湖南第一善人”。

  何锦云归乡后修建了坪桥石板路,设万石义仓,赈济灾民,还捐款重修坪桥庙,每年春秋致祭,纪念忠烈许远、张巡、雷万春、南霁云,以鼓励乡人树立忠烈气概。他在洞庭湖东岸倡修“凌云塔”,为洞庭湖来往船只的安全航运树立标识。此塔高约30米,七级八方,占地52平方米,为中空楼阁式塔,塔身用条状花岗石筑砌,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浪冲刷,至今仍岿然耸立在洞庭湖滨,是湖南省现存最大的石宝塔之一。

  最让鹿角人为之感动的是他和吴敏树捐款创办洞庭救生局,在鹿角设民间救助机构——敦善堂,并在湖中的扁山、月山、石城山、舵杆洲等处设立灯塔,打造救生船26只,为挽救洞庭湖遇难的船只和船民服务。同时,帮助遇难船民维修破船,安排食宿,提供路费衣物,为淹毙的人收尸安葬。

  75岁的隋欲桃从出生就居住在鹿角。他家的旁边是一条通往渡口的小路,路边摆放着几根当年敦善堂的石柱。长年累月饱受风雨侵蚀,石柱蒙上了一层青色,看上去斑驳粗糙。隋爹记得,1954年一场特大洪水将敦善堂冲垮,绝大部分物件随波逐流,只剩得这几根石柱留存至今。

  救人行善、仗义积德是敦善堂开办的宗旨。“敦善堂有一条规矩,无论什么人,凡是救一个活人送到这里可得一块银元,捞一个死人送到这里可得两块银元。”隋爹回忆说,敦善堂附近还有一个材料厂,凡是洞庭湖里过往的船只烂了来维修都不收钱,当地还流行着一种瘫轿,专门抬送需要帮助的人,瘫轿从一个屋场到另一个屋场轮流管理,那时候只要遇上事了,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解决。

  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被隋爹寥寥数语勾勒出来。何锦云的义举在当地深受百姓拥戴,如今敦善堂不复存在,但敦善堂聚集的仁义却永远留在了鹿角人的心中。

  孝老爱亲、关爱留守儿童、保护洞庭湖……如今,在鹿角活跃着一批当地成长起来的志愿者,他们奉献着自己,传播着向上的正能量,在追求仁义、爱心的路上铿锵前行。

  
​重教
 尊重知识读书为荣

  氤氲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鹿角镇,古往今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里的人们以农耕为本,以读书为荣。

  临荣鹿公路6公里的华群村,是有名的“状元村”。上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村里第6组有13人同年考上大学,轰动一时。1985年,湖南省广播电视局专门到此录制了状元村专题电视纪录片。“家长从小就不要孩子干捡柴、挑水等农活,让他们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村支书陈五愿介绍说,村里的家长们一直是这样告诫孩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村民时常还会提到为国家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吴汉仙。

  吴汉仙出生在陈吴大屋,两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用半亩田产供他上学。17岁他补博士弟子员,因清末废除科举,改从祖学医,精通医理,后来到长沙应诊,名声大噪。他十分同情失学儿童,1926年变卖田地,在节孝轩开办“节托学校”,免费收留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为捍卫和发展祖国中医学,他还用自己的行医积蓄创办了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前后招收培训500余人,学生遍及湖南、湖北等9省,办学3年,从未领取分文报酬。他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人们,他们尊重知识、重视教育。

  无独有偶,兴无村一样有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截至2013年,该村有中专以上学历者183人,其中大中专生62名,博士生4人,硕士生11人,大学本科生106人。“村里有个惯例,凡是考上大学的孩子,村委会从集体资金里拿出几百元作为奖励。”原村支书吴伟宏说,这一惯例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如今,村民以供养大学生为荣,甚至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每到春节,村委会便会组织联谊会、座谈会,把返村的乡友聚到一起,大家畅所欲言,介绍当年读书的经验,讲述在外打拼的故事,激励后辈们勤学苦读,为他们的人生描绘美好蓝图。

  吴爱军和吴大明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吴爱军成为了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吴大明经商也颇有成就。长年在外的他们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眷念,他们每人拿出30万元用于家乡建设,硬化道路、修缮大礼堂、建活动中心……无限的思乡之情化成了一件件具体的实事,倾注着他们心底的那份牵挂。

  读书可以养气、明智,使人变得睿智,铸就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在鹿角镇,正因为人们崇文、尚仁义、重教育,这个千年古镇才充满着和谐的因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