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气旋概述一、反气旋(Anticyclone)的概念 1、定义――流场上:大型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气压场上:高压。 2、强度表示 ――中心气压值的高低,中心气压值越高,表示反气旋越强,反之,则弱; ――反气旋中的最大风速,最大风速越大,表示反气旋越强。 反气旋中的强风一般出现在边缘。 当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随时间升高,称反气旋加强; 若中心气压值随时间降低,则称反气旋减弱。 3、水平范围表示――以最外围一条闭合等压线的直径长度来表示。 4、总体天气特点――在近地面层,反气旋区中的风从中心向外辐散,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运动,反气旋中心部分控制的地区一般为晴朗少云的好天气。 二、反气旋的分类 1、地理分类――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2、热力分类――冷性反气旋(中高纬大陆近地面层冷高)和暖性反气旋(副高、阻塞高压)。
冷高压 一、冷高压(Cold High)的结构 1、形成条件――地面强辐射冷却和高空冷平流共同作用 2、结构: 1)准静止型冷高压 2)移动性冷高压 二、冷高压的天气分布 1)冷高压前部(东部) 冷高压入侵时,它所造成的最恶劣天气主要出现在冷高压前缘的冷锋附近。 冷锋过境前,偏南风,风力较弱,天气相对较温暖,无雨或少雨。 冷锋过境后,气温明显下降,常伴有雨、雪,气压升高,偏北风增大,渤海、黄海吹西北风,东海吹北到东北风,南海吹北风。 冬半年,强大的冷高压南下侵入我国时,常使气温剧烈下降,风力猛增,出现寒潮天气,寒潮大风在海上一般为6~8级,最大可达10~11级,能激起很高的海浪。 夏季,冷高压弱得多,但当暖空气比较潮湿时,有时会出现雷雨、大风甚至冰雹等天气。 冬初和春末,冷锋移到江南或华南沿海时,由于势力减弱或受地形阻挡常变为准静止锋,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 2)冷高压中部(内部) 冷锋区过后,转受冷高压内部控制,气压升高,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冷、少云天气为主,风力微弱。低层能见度变坏,在内陆、港口和沿海夜间和清晨易出现辐射雾。 3)冷高压后部(西部) 气压逐渐下降,偏南风,风力不大,气温回升,湿度增大,天气性质类似暖锋。春季在入海变性冷高压后部,还常出现平流雾、毛毛雨或层云。 冷高压移到海上时,海上出现的低云云量要比陆地上多,尤其是对流云大为增加,产生的降水也多为阵性的。 三、冷高压的活动规律 1、冷高压活动的气候特征(三副了解) 东亚地区大约每3~5天有一次,秋季活动频数最高,冬春季次之,夏季最少。 夏季冷高压强度弱,一般在40°N以北活动。 冬半年冷高压强度很强,活动范围可深入到华东沿海。 冬季一次强冷高压活动过程平均为7天左右。 2、冷高压的移动和变化(北半球) 3、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 1)源地 2)路径:通常有4条 ①西北路(中路):频率最高,冷空气强度强,吹西北风,受该路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北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江南有雨雪; ②东路:频率不高,但强度强,此路冷空气常使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 ③西路:频率较高,一般强度不大,吹偏西风; ④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与西路冷空气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和长江之间汇合后继续南下,造成黄河、长江之间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天气。 四、寒潮(ColdWave,Polar Invasion) 1、寒潮的概念 2、寒潮爆发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有冷空气的酝酿和聚集; ――有引导冷空气侵入我国的合适流场。 3、寒潮过程的天气特征(三副了解) ――寒潮是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在地面天气图上表现为强冷高压的南下。 寒潮天气过程与一般冷高压的天气过程相似,但要剧烈得多,尤其是冷高压前缘的强冷锋附近,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或霜冻。在高纬海上航行的船舶,除可遭遇大风浪外,还容易引起船体积冰等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