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09)

 爱雅阁 2018-01-21

 (九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

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规模和得名缘由

2.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3C

4.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5.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九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鹤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囊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悄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癣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局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久之,持朱封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悄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元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枢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项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悄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      结束:装束,打扮

B.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    比:等到

C.验之,良是                良:确实

D.罗拜谢去                  罗:弯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城役某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著红峭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C.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杀红峭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译文: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译文:                                               

3)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译文:                                               

 

参考答案

1D(罗:围绕)

2CA.役某是莱阳的,也是在逆旅主人的引导下而非自己住到尼庵的;B.文中没有表现出男子武功的高强,也没有经过打斗;D.前后只是两个有些相似的但是独立讲述的事情。)

3.(1)殿旁边有小门,锁着(1分)。敲门许久,才有个老妇人出来应门(1分)。把投宿的缘由告诉她,老妇说(1分):“只管住在西边房子里吧,不会有妨害的。(1分)”

2)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点着灯烛,手拿弓箭、刀具来等候天亮。(11分)

3)曾经有做坏事的年轻人夜晚进入她的房间,被从腰部斩成两断扔出墙外,从此没有敢冒犯她的人。(11分)

(九十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博鸡者事(节选)

()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③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  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③(xián):怀恨。④褫(chǐ):剥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         数:责备

D.今姑贷汝                               贷:借给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博鸡者遨于市

师不必贤于弟子

B民诬太守者视此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豪民气尽,以额叩地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博鸡者因告众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致遭人陷害。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参考答案

1答案  D解析  D项贷:宽恕,饶恕。

2答案  D解析  A项,在,介词/比,介词;B项,作为,动词/给,替,介词;C项,用,介词/因为,连词;D项,均为连词,于是。

3答案  A解析  A项“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与原文不符。原文说“诸为里侠者皆下之”,意思是“许多乡里的侠义好汉,都对他很佩服,很服从”。

【参考译文】

有个把斗鸡作为赌博的袁州人,一向蛮不讲理,不从事生产。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他)意气用事好打架,许多乡里的侠义好汉,都对他很佩服。

元朝至正年间,袁州有个太守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很爱戴他。有个姓臧的部使者,是新升的高官,要按郡巡察到袁州来。袁州的太守依仗自己德高望重,瞧不起他,听说他要来,笑着说:“这是‘臧氏之子’。”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姓臧的,姓臧的大怒,想凭借法律来陷害他。偏巧袁州有个土豪,曾受过太守的杖刑,了解到部使者心里怀恨太守,就诬告太守接受了自己的贿赂。部使者于是逮捕了太守,威胁他使他屈服,并罢了他的官。袁州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

有一天,博鸡人在街上游荡。大家知道他有办法,就责备他说:“你平素是有名的勇敢人,只能欺侮贫穷软弱的人罢了。那个土豪仗着他有钱,诬陷罢免了好官员,使袁州百姓失去了父母官。你若确实是条好汉,就不能为我们的太守出把力气吗?”博鸡人说:“当然可以!”立即到贫穷人聚居的地方,喊来些一向勇猛的年轻人,一下子集合了几十人,在路上拦截土豪。那土豪正穿着漂亮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随着一群奴仆奔驰而来。博鸡人一直冲向前,把他从马上揪下来,狠狠地打。(他的)奴仆惊慌地各自逃散。(博鸡人)就剥下土豪的衣服自己穿上,又骑上他的马,指挥众人推搡着土豪到马前,反绑着两手,在街上游街示众,还让他自己喊着:“作为老百姓诬陷太守的人在此!”走一步喊一声,不喊就用棍子打他的后背,脊背全打伤了。……天黑了,(游街示众)到了土豪的家门口,揪住他让他跪下,斥责他说:“你做百姓自己不检点,打你板子,是按法律办事。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又趁机诬陷太守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现在暂且饶了你,以后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说坏话,我一定烧了你的房子,杀掉你的全家!”土豪的气焰一点都没有了,用前额碰地,谢罪说不敢,才被释放。  博鸡者于是告诉大家说:“这样是否能够报答使君了呢?”大家说:“你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痛快,但是使君的冤枉没有伸雪,还是没有用的。”博鸡者说:“对。”立即用纸连成一个巨幅,宽有二丈,大写了一个“屈”字,用两根竹竿夹举起来,奔走到行御史台去告状,行御史台的官吏不受理。于是便和他的一帮小兄弟,每天张开这个“屈”字游行于金陵城中。行御史台的官吏感到惭愧,追受了他们的状纸,恢复了太守的官职,并且罢免了姓臧的部使者。

当时,博鸡者因为他的侠义行为而闻名于东南一带。

(一0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民之病水者。        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        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          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尧民之病水者                ②巢之袭人者

B.①是为避害之巢                ②则又为狂士之巢

C.①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②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①名其室曰书巢                ②信乎其似巢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②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③信乎其似巢也。

 

5.陆游说“因书以自警”,文章警戒自己和他人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个道理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哪一句话的观点非常相似?

参考答案】

1A(病:担心、忧虑)

2D(①代指自己,②代词,它;A均为主谓间的“之”无义,不译;B均翻译为“是”;C连词,均可解为“可是”)

3B(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

4.翻译句子:

①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

②担心水患的尧的百姓,在水的上面 筑巢,那是避免灾害的巢。

③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5.①处事应该切身深入实践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探究,而不应该置身事外而胡乱议论;②文中阐发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与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写的“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参考译文

我已经衰老而且多病,但仍不放弃读书,我把我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是很吉祥;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巢窝,它的巢常常要暴露在外;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小雏离去之后,就居住在鹊巢之中,它的巢也很笨拙。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巢。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的学道的人,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酗酒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未进我的屋室,不了解实际情况。我的屋室之内(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堆在木箱上,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一本本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因疾病而呻吟,或者悲伤忧虑,愤激感叹,从来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宾客没有到来,妻子没有相见,或者风雨雷电冰雹的变化,都有不知道的时候。偶或有意想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更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

(一0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左仲甫事

张惠言

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不可。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嘉庆四年十二月,霍丘有吴生在京师,为余说如此。

余同年友仁和汤吉士金钊告余曰:“往岁北来,道凤、颍间,往往询其民人繇俗。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民曰:‘非霍丘左耶来,谁与辨之?’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又曰:‘非霍丘左耶来,吾属不安乐矣。’曰:‘霍丘左耶能为河南省治狱。’吾不识左君何如人也。”余曰:“吾友左君二十余年,其为人守规矩,质重不可徙,非有超绝不可及之才,特以其忠诚悱愉之心,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治效遂如此。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以吾观左君,迂阔人也,如其才,如其才!

君名辅,字仲甫,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初为南陵,调霍丘。嘉庆三年,坐征南陵钱粮不如期,落职。入见,仍用知县。未补,又坐征霍丘钱粮不如期,落职。巡抚为请,天子知其名,特许补合肥县云。吴生,名书常,亦笃实君子人也。

(选自《茗柯文三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          劳:劳烦

B.我资米若薪于百姓              薪:获取钱财

C.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        节:节制

D.坐征南陵钱粮不如期            坐:因……而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百姓称呼左仲甫为“耶”,“耶”是主人得意思,这称呼表达来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作者称其为“君”,流露了作者对左君的尊重。

B.左仲甫善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南陵、霍丘一带,亳州的百姓也希望他来治理,而且在凤阳、颍川一带依旧能感受到那样的影响。

C.左仲甫治理霍丘,受到百姓的欢迎。在获得丰收以后,大家带着食物来感谢左仲甫,他也欣然接受了大家馈赠的食物。

D.张惠言通过文章塑造了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在对左仲甫赞不绝口的同时,流露了“以儒者治天下”的政治心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⑵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劳:犒劳

2、答案  B

解析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从/比;C.……的情况/表停顿;

D.以……身份/是以,因此

3、答案  B

解析  在南陵有影响的说法没有依据

4、⑴霍丘左君不能容忍盗贼,因而害了亳州,希望左君同时治理亳州。

⑵如今的治理国家的人,往往说儒者不切合实际,担忧其才能不能委以职事。

【参考译文】

霍丘的知县阳湖人左君,治理霍丘已满一年,那一年冬天收成不错。父老乡亲几十人,从下面的乡里来到府衙,筐里装满了大米,还有猪蹄鸡鸭,老老少少,来到县衙门。左君叫他们进来,说:“父老乡亲实在辛苦了,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父老叩头说:“我们所生活的边界地区,多侵扰、盗窃之事。从您来到这里,我们百姓没有不快之事,能够耕种自己的田地。我们的田地幸亏您而能丰收,有这新米,都是您赐予的,我们带来给您尝尝。”左君曰:“上天赐予百姓丰年,乐意给予百姓东西让大家吃;再说那些家畜,凭什么而来呢?”父老就又叩头说:“往年您没有来的时候,我们的猪鸡鹅鸭,都用来提供给官吏了,剩下的又被偷走。如今看看我们饲养牲口的圈栏,点点我们所豢养的牲口,一年到头没有丢失一只牲口,这是您为我们蓄养的牲口啊,这些都是您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东西。”左君微笑着而接受了这些东西,用酒食犒劳了送东西来的父老乡亲。大家都欢欣鼓舞地离开,说道:“本来想把这些东西奉送给县令,反而让县令破费了。”士民一起商量说:“我们县令不拿取百姓的东西,而俸禄又不足以供养自己,让百姓怎么办呢?请把乡邑一分为四,各自按月份送大米或柴火。”大家说:“好。”大家就向左君请求,左君笑着说:“百姓厚待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我向百姓求取大米或柴火,后来的人必然依照这个惯例来索取薪米,这样我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就变得没完没了了。”没有答应。亳州有百姓向官府诉讼:“亳州以前没有偷盗之事,如今多了,那些盗贼来自霍丘。霍丘左君不能容忍盗贼,因而害了亳州,希望左君同时治理亳州。”嘉庆四年十二月,京城有个来自霍丘的姓吴的读书人,对我讲了这些话。

我同科好友仁和人汤金钊(吉士:明清时庶吉士的简称)告诉我说:“往年到北方来,取道凤阳、颍州一带,我常常询问当地百姓那里的民风。如果遇见案件处置不当的、赋税徭役没有节制的,百姓就说:‘如果不是霍丘的左君到来,谁会给我们分辨事实呢?’如有风俗相抵触、水旱灾害以及冤屈的情况,人们又会说:‘如果不是霍丘的左君到来,我们不会快乐啊。’又说:‘霍丘的左君能替河南省治审理案子。’吾不了解左君是个什么样的人。”余曰:“我和左君结交二十多年了,他为人守规矩,诚朴敦厚不可改变志向,没有超出常人、不可企及的才能,只是凭借着忠诚而洞达的心,推广实施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东西,于是达到了这样的治理效果。如今的治理国家的人,往往说儒者不切合实际,担忧其才能不能委以职事。依据我观察到的左君,是个不切合实际的人,这就是他的才能,这就是他的才能!

君名叫辅,字仲甫,凭进士的身份被分发到安徽担任知县。起初担任南陵知县,后来调任霍丘知县。嘉庆三年,因为不能如期征收南陵应上缴的钱粮而获罪,被罢免了官职。入朝觐见,仍被起用为知县。未补受职务,又因为不能如期征收霍丘应上缴的钱粮而获罪,被罢免了官职。巡抚替他向朝廷请罪,天子知道他的名声,特别允许补授合肥知县。吴生,名叫书常,也是个纯厚朴实的君子。

(一0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沈通明事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

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2、答案  A

解析  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3、答案  C

解析  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

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4、答案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

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

解析  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

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一0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磨,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汨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吏治之,其能补救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竟,有老氓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于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浓,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氓,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除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以卖州县乎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放白鹿青崖间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揭示褒城驿破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②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

③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鹝而后止

④渔钓,则必枯泉汨泥尽鱼而后止

⑤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

⑥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译文: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译文: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译文:                                                                       

5.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B(“除”在文中是“台阶”的意思)

2、答案:BB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但前一个译为“原来”,后一个译为“就”,表承接。C项前一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后一个是副词,解为“暂且”。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前一个为定语的标志,后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

3、答案:A(排除①和⑥)

4、答案:(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2)(宾客)都是晚上到早上离开,怎么会有爱惜之心呢?(3)(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短的一两年就轮换两次。

5、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弊政的不满。

参考译文

褒城驿号称天下第一。等到亲眼所见,(才发现)水池很浅,浑浊肮脏;舟船破损搁浅;庭院台阶一片荒芜,房屋走廊残破,哪里能看得出它(曾经)宏大华丽呢?

询问驿吏,(驿吏)回答:“忠穆公曾经作梁州牧,用褒城控制两个节度使的治所,龙虎形状的节仗旗帜,奔驰的驿马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此把褒城驿建造得高大、豪华,来展现雄大的气势。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一年之中到这里的宾客不少于几百人,如果晚上能有地方住,饥时能吃饱,(宾客)都是晚上到早上离开,怎么会有爱惜之心呢?至于驾船,那么一定是篙断船破才罢休;钓鱼,一定要泉枯鱼尽才停止;甚至有在廊轩之上喂马,在堂屋里养鹰:所有这些都会使屋宅肮脏破败,器物毁坏浪费。官职小的,他的下属虽然气势凶猛,但还可以制约;官职大的,他的属下更加凶暴蛮横,难以禁止。因此(褒城驿)一天天破败,和先前大不一样。我们八九个人,虽然在招待的空隙,(腾出)一两个人手修整,怎么能顶得住几十上百人残忍地毁坏呢?

话未说完,有一个老人在一旁笑了,并且说:“现在所有的州县都像驿站一样啊。我听说开元年间,天下富足,号称太平盛世,到千里之外的人不用带干粮,抚养子孙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现在天下没有战争,可人口一天天减少,疆土不用担心侵略,可田地却一天天减少,百姓一天天贫困,财力一天天竭尽,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凡与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刺史、县令们,因为他们跟百姓最接近,而政令也能尽快推行。现在的朝廷命官,既不屑于担任刺史、县令,又频繁调动。况且刺史、县令,(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两年就轮换两次。所以州县的政令,如果有不利于百姓,可以革去的其中某些弊政,在刺史就说:‘明天我就要走了,怎么用得着这样呢?’在县令也说:‘明天我就要走了,怎么用得着这样呢?’在发愁时有美酒喝,在饥饿时有美味吃,金银绢帛装进了个人口袋,高高兴兴地一直到任期结束。”唉!州县真像一座驿站啊!况且(还有)在换代之时,奸吏借机任意侵吞,来出卖州县的(情形)!这样的话,想要百姓不贫困,财力不竭尽,户口不减少,耕地不减少,真难啊!

我拜别老人以后,整理了一下他说的话,写在了褒城驿屋子的墙上。

(一0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一类人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知:明白,了解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                  恶:可恶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                          事:侍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且忌矣。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以其书可见也。                                   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其君之谓欤?                          贤不及孔子。

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③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参考答案

1C【解析】恶行,不良行为。

2D【解析】A之:前一个,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后一个,定语后置标志,助词。B且:前一个,表并列,和或与,连词;后一个,暂且,副词。C以:前一个,因为,连词;后一个,把,介词。D其:前后两个都是“他们的”,代词。

3A【解析】A①正面说明,②反面说明;B①有正有反说明,②反面说明;C①②都是正面说明;D①是正面说明但只说了臣,②是反面说明但偏于君。

4B【解析】“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不合文意,从原文“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 来看,是魏征去世后无人进谏,非唐太宗不纳谏;而从原文“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来看,是唐太宗对魏征的去世感到遗憾,而不是作者的遗憾。

5、①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

②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

③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道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逐渐(越来越)不明了治理天下的失误,到后来出现辽东失败的情况,方始遗憾魏征不在了,不曾知道(其实可知)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并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一0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公平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2)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C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一0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定国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6.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C

6.(1)介之推母亲说:“你何不也去求赏赐呢?”介子推说:“(知道是);罪过而去效法他们,那罪过就更重了。”

2)介子推说:“语言,原来是用来表白自身的行动的。自身将退隐,还用得着表白吗?”他的母亲说:“你能这样,我和你一起隐居吧。”

参考译文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一0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进,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宫。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

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隋”。

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令张仪佯去秦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    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    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1、答案  A解析  应解释为“中举”

2、答案  B解析  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

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3、答案  C解析  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

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

4、答案  D解析  “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5、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

②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一0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议事京师                  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参考答案

1B(责:负责)

2A(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在……时候”。第二个“以”,介词,“用”。C项中第一个“而”,表转折,“可是”。第二个“而”,表修饰关系,可以不译。D项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那么……就”。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D(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4.C(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5.(1)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关键词:对奏、音吐、鸿畅)

2)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关键词:秩、迁、未足、不听离任)

3)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关键词:已而、得释、左迁)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一0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诈      诈:欺骗              B 许于蜀   许:答应

C有穴见大蛇  见:通“现”,出现     D 蜀道通   通:通达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道难     惧五丁勇    B 谢罪     手揽之

C 愿许之     五人欲诛之    D许于蜀     朝坠金于其后

3.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蜀王)三十二                   B(五丁)还到梓潼

C (蜀王)闻五丁亡                  D(五丁)以手揽之

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

4.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

 

5.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

 

参考答案

1.D (通:通行,畅通)

2.A然:然而  B 以:①表目的,可译为“来”;②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 C (之:①代蜀王,②代蛇)D (于:①介词,向;②介词,在)

3.C (应该是“秦王” 

4. 秦王责令工匠凿五头牛,每天在牛屁股后摆上一堆金子。(补出主语1分,“责、朝”译对得1分,意思正确1分。共2分。“后”解释为“牛后面”也可以)

5. 蜀王忘记了旧仇,知道这个好消息,再次派遣五个壮士去秦国。(“旧”“重”译对得1分,“之”译对或补充出“去秦国”得1分,意思正确1分。共2分。)

参考译文:

蜀国弱小,然而道路艰险,秦国想要强行攻占一直没有办法。于是秦王就欺骗蜀王,他责令工匠用石头凿了五头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会下金子的,并答应把它们送给蜀国。蜀王很贪婪,想要得到这五头牛。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无人能敌。蜀王就派他们打开山路迎接五头金牛。

五头牛到达蜀国,其实只是石牛,蜀王很生气。秦国知道道路已通虽然很高兴,然而还是害怕五个壮士的神勇,不敢进兵。

当时蜀王只有32岁,秦王知道他很好色,因此想用女色迷惑他。他派人告诉蜀王:“金牛事件是我的不是,但我现在有五个绝色美女,愿意送给你来谢罪。”蜀王忘记了旧仇,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再次派五个壮士去秦国接美女。回到梓潼时,看到一个山洞中有一条大蛇,担心它危害百姓。五个壮士想要杀死它,于是五人竭尽全力,用手拉着蛇,要把蛇拖出洞。霎时间,山倒塌了,就把五人和秦国的美女压死了,那座大山也分为五座山岭。

听说五个壮士死了,蜀国的道路也通了,秦国感到没有什么害怕的了,于是进军蜀国,蜀王也被杀了。

(一一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京城闤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来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来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来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来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来,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来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尚书尹临安日               尹:做府尹

B.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       略:一点点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           遗:遗失

D.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   合:应该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②闻檐瓦声,已跃而下

B.①所属解一贼至                

②卒从其言,所得愈丰

C.①彼处人闹,何以取?  

②密以酒肉与贼

D.①京城闤闠之区  

②可复取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我来也”行贿行为的一句是(   

A. 我有白金若干,藏于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B. 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

C. 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

D. 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我来也”对狱卒两次行贿,是为自己下面的行动作铺垫。遗憾的是,狱卒对其用心并不了解,被贼人利用了。

B.临安府尹直到最后也没有弄清犯人就是“我来也”,足见“我来也”的心思缜密和机智。

C.狱卒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他之所以放犯人外出,是怕犯人的同党或犯人出狱之后报复自己。

D.入狱之人其实就是“我来也”。他先以金引诱狱卒,然后外出作案,造成真“我来也”仍然逍遥法外的假象。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

答:                                                                       

②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

答:                                                                      

 

参考答案

1.C.(遗,读wèi,赠送。)

2.B.(A①表转折;②表修饰。B都是“所字结构”。C①凭借;②拿。D①助词,的;②代词,它。)

3.C(行贿行为是用金钱物质等去收买人,此项没有送钱物行为,不属于表现行贿行为。) 

4.C(放犯人外出,是遭到了受贿犯罪的威胁。)

5.1)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3分,划对四处得1分)(2)①牢卒想塔上乃是游人往来频繁之地,(不可藏金),以为是戏弄他。(3分,翻译对关键词“冲”“侮”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②差点儿错断这个案子,怪不得他不承认。(3分,翻译对 “几”“宜乎”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参考译文】

京城繁华市区,盗贼很多,行踪诡秘,不容易彻底缉捕。赵尚书担任临安府尹时,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来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我来也”的名声,哄动了京城。大家不说捉贼,只说捉“我来也”。

一天,下属押送一个贼犯来到,说他就是“我来也”。马上送到监牢审讯,他一点也不承认,又没有赃物可作证明,未能结案判其入狱。那人在拘禁期间,忽然偷偷地对牢卒说:“我固然经常作贼,但不是‘我来也’,现在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了,只求你好好照看。我有白金若干,藏在保叔塔上某层某处,你可以去把它取回。”牢卒想塔上乃是游人往来频繁之地,(不可藏金),以为是戏弄他。贼人说:“别怀疑,只管去,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非常高兴。第二天清早进入监狱,牢卒偷偷地送酒肉给这贼人。过了几天,贼人又对牢卒说;“我有东西一坛,放在侍郎桥某处水中,你可以再去取回。”牢卒说:“那里人多,凭什么取回?”贼人说:“教你家里人,用箩筐装着衣裳,到桥下去洗,偷偷地把坛子放进箩筐,再用衣裳盖好,抬回就行了。”牢卒又听从了他的话,这次得到的更多。第二天,牢卒又送酒食给贼人,加以慰劳。牢卒虽然很高兴,但不知贼人是什么意思。

一天晚上,已打二更。贼人低声对牢卒说;“我想出去一会儿,四更以前赶回,决不连累你。”牢卒说:“不行!”贼人说:“我一定不连累你,即使我不回来,你因失掉囚犯,必然会受到罪责,而我送给你的,尽可以维持生活。假若你不听从我,却恐怕会有比这更悔恨的事情!”牢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放走。牢卒坐下来等候,他正在忧虑烦恼之时,听到房檐瓦响,贼人跳了下来,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刚天亮,开牢门,听到某门张府报案说:“昨夜三更,被盗,丢失好多器物。贼人在府门上写下‘我来也’三字。”府尹拍着桌子说:“差点儿错断这个案子,怪不得他不承认。”只是以不应该犯夜禁,把在押的那个贼犯,打了一顿板子,驱逐出境了事。牢卒回到家里,他老婆说:“我半夜里听见敲门,恐怕是你回来,赶忙起身开门,只见一人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我于是把它藏起来。”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死后,儿子不能守业,把留下的财宝都花光了,才对别人说出这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