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是眼前发黑,晕是头部不清,自觉物体旋转,如坐舟车,可伴有呕恶。《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凡是西医学诊断的内耳性眩晕、位置性眩晕、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神经衰弱等疾病出现以眩晕为主诉者,中医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药物组成:半夏10克,茯苓30克,陈皮20克,泽泻30克,炒白术10克,白蒺藜30克,钩藤20克,石决明3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 功效:燥湿化痰,潜阳定眩。 主治:颈性、位置、供血引起的各种眩晕,属痰湿中阻者。 加减使用:伴呕恶者,加炒枳实10克,竹茹6克;伴寐差者,加夜交藤30克,合欢花30克;伴颈部僵硬者,加葛根30克;伴大便不畅者,加全瓜蒌30克;有颈动脉斑块者,加赤芍15克,川芎10克。 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