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券市场上真正有技术的人应该不缺钱,那为什么还会有职业操盘手或者基金经理?

 Oo大只佬 2018-01-21

首先我们都清楚在证券市场上的所有人都是奔着赚钱去的。

然后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是有能力有技术能在市场中赚钱的人,或者说在市场上处于优势,这些优势可能来源于更多优质信息,丰富经验等,就像题主所说的职业操盘手或基金经理(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操盘手跟基金经理都很出色,如果是那样,市场缺口就少,几乎零和的博弈,同样厉害的人之间互干是不怎么能赚到钱的),另一个就是有闲钱但却一无所知,或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的人。这些人也有着同样目标,赚钱,但除非撞大运,否则这些人就是韭菜。

先从第一角度讲

假设我是一位有能力有技术在市场上赚钱的人,一开始我经历风风雨雨在市场上起起伏伏,受尽挫折,终于练就一身本领,这时间有多长看个人,可能3年,可能5年或者更久。OK ,可以开始做了,但我的起始资本可能就只有几十万。还有就是要面对市场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年化收益20%,这是一个很大的坎(巴菲特就这水平),当然据我所知也有出现年化50%以上的,历经10年,实现财富自由,但这种人很少很少。OK,假设你能很好的执行年化收益20%,以1000万来论财富自由,从30万起家到这个目标,你要多久?答案是20年,再考虑下这20年的通货膨胀,你会发现这20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过。但假如我的起始资本再高些,募集资金1000万,从1000万做起,拿收益的20%,其余的给基金持有人。多少时间能到1000万,答案是不到10年。

积累资本需要时间,放大杠杆,缩短时间。即便缩短时间,也得一年一年的耗,总得有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要难倒多少人,生活逼得你有时做出的抉择并不是理性的。这中间又会多走多少弯路。

再比如我是正统路子,从助理到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最后到基金经理,花去了7、8年时间,在一路过程中学习到最正统的投资路径,同样也就很难剑走偏锋,年化20%的目标就更难,更别说资金规模越大操作的难度就越大。

在从研究员做起到,基金经理之间的劳动报酬是很多普通工作者难以企及的。但就算累计起来的报酬可能也就是基金的一个零头,虽然生活已经很有保障,也不错了。但还要更多的钱,以及名声,虽然我可能已经有成熟的投资姿势,但这时自己的资金有个规模瓶颈。同样基金公司养你也不是白养的,还要帮他们赚钱,这时就有基金,这既能用其他人的钱来赚钱,实现零风险。做好又能赚到名声,名声越好,钱就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赫赫有名的巴菲特,索罗斯哪一个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起步的?


从第二个角度来说

我在市场上就相当于小白,有闲钱,但是看着资金在银行账户里的利率收益实在太低,忍不住把手伸向市场,OK,运气好了,赚个几把,运气不好,可能一把套住全部吐回去。然后限于时间,限于兴趣,限于天赋,交易投资学不到边。如何是好? 想着就把钱交给厉害的人帮忙投资,这就有了基金,私募的兴起。这不就是需求,而职业操盘手,基金也有子基金的需求。两个不就一拍即合。

但并不是,所有的基金经理,或者操盘手都能帮你赚钱,除了道德风险,更有市场剧烈竞争,一个真正好的积极基金经理,关键并不是这个经理有多好,而是他和其他经理比起来是否更好。

同样极少有投资人能观察到基金经理过去10年甚至更长的真实投资回报。更不用说这只能给予投资者95%的把握,还有5%的可能是这个经理极其幸运所以达到了超额的回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选择基金经理是否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资者的运气。

往往有些基金一开始表现平淡,在几年的时间后突然被发现,但却已经错过最佳的投资时间。

比如富达麦哲伦基金,曾经由彼得林奇(Peter Lynch)掌管。林奇先生从1978开始管理该基金,直至1990年退休。在这13年中,林奇先生以平均每年13.3%超过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的收益,年波动率大约13.3%。

 问题在于当投资者有充足交易记录足以证实林奇先生的投资能力时,他已经退休了。在1991到2004年间,该基金的超额回报只有每年0.8%(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

,看起来相当平庸。

当然国内也有例子,比如华夏大盘精选,曾经由王亚伟管理,一度实现6年10倍的记录,王亚伟离职之后,继任的基金经理,也没有再续辉煌,基金也变得相当平庸。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人,但是投资者想要通过发现优秀经理人来赚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