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文房四宝”演变,谁说综艺时代不能谈文化?

 来来永胜 2018-01-21

笔、墨、纸、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代表了文人的艺术情趣和工匠的创造,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格调与精神。


然而,在电脑取代纸笔,网络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时代,我们已经渐渐离开了文房四宝,却离不开手机和电脑。所以,我们急缺传统文化的表达,更缺少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而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播出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让文房四宝穿过时光与新时代交融,让传统文化之美在一个个故事与人文情感中悄然绽放,极大增强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房四宝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如此。然而文化越是丰富博大,越难电视呈现,容易造成内容繁冗、表达混乱。


与以往照本宣科、填鸭式文化表达不同,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却做出了创新编排,通过设置不同主题,分六集《博采》《造化》《匠心》《时风》《传播》《遗产》系统化、条理化地讲述了文房四宝的前世与今生


历史、现实、情感、文化,这四个关键词贯穿了整个片子,如同四个坐标让观众在迷人眼的文化丛林中自由寻找到四个维度的文化审美。


无论从湖南长沙战国墓群出土的世界上第一支毛笔——楚笔,追溯中国文房四宝两千多年的历史,还是从宣笔工艺大师佘征军收购兔毛,中国制墨艺术大师体汪培坤用油烟制墨,品味“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的极品追求,抑或从中国到意大利到韩国到日本,跨国追寻中国文化的传播印记。


片子娓娓道来,清晰展现了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情感、厚载的文化传统以及纷呈的现实生态,毫无堆砌之感。


更难得可贵的是,这种主题式文化表达让观众既能按喜好、自由选择探秘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又能通过内在的表达逻辑激发出观众的求知欲望,像收集整套卡片一样,想要完整看完6集片子,缺一不可。




其次,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说的是笔墨纸砚,却难得没有尊照叙述惯例,独立成集,而是大胆打破界限,在结构上让四者交融互动、穿插进行。


笔、墨、砚代表一个方面——制造文字,纸则代表另一个方面——承载文字


片子以“文字”为内核,巧妙地将文房四宝注入中国文化的表达中,既体现了四宝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联系,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你中有我,相生相长”的奥妙体现得生动有趣。


比如开篇《博采》,七个人物涵盖了笔墨纸砚四个领域,通过穿插讲述他们的原料采集故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中国文房四宝的来源和品质追求。不同的原料,能制出不同的文房四宝,唯有精益求精,方能成就精品。


片中经常能看到匠人大师遍寻原料,只为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书画家为了追求理想的效果不停地蘸墨,挥毫试验不同的纸。不同的墨、不同的笔灵动于各种纸上,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唯有四者合一,才能共振出最好的艺术品。某种程度上,这种艺术表达在向观众呈现传统文化奥秘的同时,其本身也在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通常来说,文化的表达容易形而上、概念化。《中国文房四宝》却让纪录片说故事,用故事和情感亲近观众,让高深玄妙的文化变得具象化、生活化。


比如《博采》中,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是江苏人,却因木雕手艺出众调入北京,又因砚刻技术精湛作为人才引进广东肇庆,成为柳门砚派第一人,经历可谓传奇。


而他带领十四位制砚师历时六年,将近七吨的砚石雕刻成56条巨龙盘旋的珍品巨砚——龙腾盛世砚,更让人叹为观止,由衷敬佩一个大师的艺术情怀与创造力。


同时,端砚独领风骚的秘密以及开采砚石的历史和艰苦的采石作业环境也在柳新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触动了观众内心。


再比如《传播》中,广州服装设计师赵英姿遇到了制作韩纸服装的挑战,用韩纸如何制作有创意的服装?她能不能成功?此类疑问和悬念拷问着赵英姿,也拷问着观众。


而当她苦苦思索,最终在老画家的作品中寻得灵感,将中国水墨画中独创的诗意画风和典雅的东方意韵,运用到女性裙装之中,创造出流淌中国墨韵的“韩纸霓裳”时,我们不由惊叹她的创意,更惊叹韩纸与中国水墨完美融合的艺术魔力。


此外,典型地域特征和习俗的加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故事;春节前夕写对联、贴对联的热闹氛围;黄宾虹对宿墨的运用与徽州人对发酵食物毛豆腐、臭鳜鱼妙用的勾连等。


正是这一个个关于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的,充满戏剧冲突,可触摸、带情感的故事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了文房四宝承载的文化与体温。


应该说,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是《舌尖上的中国》之后,通过讲故事说文化的又一人文佳作,更是中国纪录片故事化表达,最值得创作者借鉴的范本。




传统文化要表达,更要传承。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在讲述笔、墨、纸、砚历史与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将它的传播与传承作为现实文化问题藏在了一个个故事中,发人深省。


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世界,中国文房四宝及由此创造出的书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韩国成为韩纸,早已成为韩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丝绸之路上的一场战争,让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宣纸与油画布,水墨与油彩丰富了东西方绘画载体与技法;从中国的书法到日本的书道,中国文房四宝和书画艺术更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从毛笔到钢笔、毛笔原料从动物毛到尼龙毛、从墨锭到墨水、从手工到机械,在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冲击下,如何坚守和创新?则是文房四宝面临的巨大挑战。


片中,女书传人何静华嫁孙女的故事;曹素功第14代传人鲁建庆保护旧版墨模的故事;中科大发起手工纸调查工程,搜集、保护、使用传统原料和传统工艺的故事;苏州中学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信的故事,深刻再现了文房四宝的现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希望。


这种表达早已超出一般意义的文化记录,而是与时代共呼吸,用发展的眼光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去路。毕竟回溯历史、正视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吹响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号角,更吹响了世界文明遗产拯救与发展的时代号角。




笔有“鼠须”、纸有“澄心堂”、墨有“李廷珪”。文房四宝的诞生、演进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情感,见证了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它凝聚着手工世界的劳动与匠心,创造出了杰出的工艺技法与稀世珍品。


在文化进步与发展的系统语境中,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也用极具美感的画面和富于韵律的讲述,发掘了文房四宝蕴含的丰富内涵,激活了人们的共同情感与记忆。

 

《中国文房四宝》是一部文化纪录片。它不局限于器物,突出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高超的的创造能力以及中国人的愿望追求和精神情怀,这才是它独具价值的文化坐标。


而伴随着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非遗的文房四宝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通过《中国文房四宝》这部纪录片,我们由衷体会到笔墨纸砚还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其实已经进驻中国人的心灵和血液中,不可能抹去,也永远无法抹去。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立题、部署,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出品,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与安徽银鹃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制,于7月2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次日重播。安徽卫视于7月22日起,每周五21:20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