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范老师 毛 笔 早期的毛笔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在一些岩穴中、石崖上绘刻有彩画、线画、浮雕等,这就是岩画。绘制这些岩画,最初是用具有一定“笔”功能的天然物品,这些器具,算是最早的“笔”了。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蒙恬造笔”。湖笔之乡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流传有蒙公(指蒙恬)造笔的故事,称蒙公为“笔祖”。蒙恬所造之笔,用料多样,是属于兼毫之类的毛笔,制造工艺也较复杂。这种兼毫毛笔,不可能是初期的毛笔。所以也有人说,所谓“蒙恬造笔”的“造”字,指的是制造之“造”,而不是创造之“造”。蒙恬虽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在文化史上也是有贡献的。 毛笔 毛笔的发展 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弱水)地区,发现一支西汉毛笔,这就是著名的“汉居延笔”。笔杆木质,整支笔杆劈为四爿,合成圆杆,笔头被夹入末端,外缠以细枲,表面涂漆固定,笔杆顶端用木帽束缚。这种结构,可在笔头用废后更换笔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退笔”。 历史上有退笔冢的故事。相传在陈、隋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永欣寺僧人智永(“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练字异常勤奋,“积年临书《千字文》,得800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冢”(《书法正传》)。 汉代“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工艺的重大改进,至今仍然是我国毛笔制作的主要方法。 自三国时代以后,《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笔经》分别记述了两种制笔方法。前者为分毫,有心,不裹纸;后者为杂毫,无心,裹麻纸。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称为“宣毫”。 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远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国,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毛笔。
唐宋时期,宣州制笔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陈氏即为“作笔名家”,创造了“诸葛法”。 宋代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流行,与当时书写方式改变有关。宋以前多是跪坐于席,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为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促使笔毫的多样化。 毛笔 湖笔的兴起 自南宋偏安杭州,制笔业也随之由宣州一带移往江浙一带。湖州善琏镇一带,所产之笔称为“湖笔”。自元以后,昔日声名显赫的“宣笔”便逐渐式微,并为“湖笔”所代替,湖州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善琏镇成为“湖笔”之乡。 元代,除湖笔外,湘笔也很著名。湘笔原为唐代郴州笔,为在现湖南省长沙市兴起的一种名笔。 明清众多制笔名家不仅在笔毫上大展技艺,在笔的外形上,也多彩多姿,有管笔、斗笔、楂笔(楂笔笔管短粗,宜书大字)等。在管料上更是各显其华。有金管、玉管、象牙管、紫檀管等。此外,在笔管的装饰上,更是巧用绘雕。明清两代,以“湖笔”为代表的制笔业,确已达到了我国毛笔制作史上的巅峰。 毛笔 毛笔的种类 《笔史》记载:“《考槃余事》说:‘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 尖:指笔锋尖如锥颖,书写时利于勾捺。 齐:指笔锋在尖的基础上,还要求整齐,犹如刀切,无参差现象,书写时利于吐墨均匀。 圆:指笔头浑圆、挺直,绝无凹凸之处,不开分岔,利于书写流利。 健:指笔头富有弹性,既柔且刚,书写时利于显示笔力。 以上四点是毛笔的性能。 毛笔笔头按功能与用途,主要可分为“五毫”,即羊毫、紫毫、兼毫、狼毫和鸡毫。 羊毫一般指山羊毛,山羊毛细、锋嫩、色白、质净,因此羊毫柔软,毫长,颖锐,柔中见刚,圆转柔顺,回旋适度,舒敛如意。羊毫适用于各种书体,也宜于绘作国画,尤宜写意画。 紫毫与羊毫相反,是采用山兔背脊上弹性最强的毫毛,其毫性坚硬锐利。山兔毫分为三等:紫毫最硬,白毫次之,花毫再次之。紫毫宜于绘工笔画。 兼毫是用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毫料配制而成,性居软硬之间,。兼毫以紫毫为心,羊毫为被,常见的品名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几紫几羊是指其所占比例。兼毫适于中小楷书写。 狼毫又称鼬尾毫。狼毫性硬挺,弹性强,锐而健,弹性仅次于紫毫。狼毫以在冬季采集的为好,称“正冬北狼毫”。狼毫宜于中小楷书和行草,也宜于绘画。 鸡毫是毛笔中最软的一种,性极柔软。选用白毛乌骨鸡绒毛制作,又称鸡绒笔。鸡毫宜于作画。 毛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