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在唐代的玉胡人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1-21

唐代玉器雕刻盛行,以和田玉的雕刻为主,在唐代的众多玉器雕刻品中,有一种叫做玉胡人的雕刻品,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粟特人。



据说当时的大商队都以武力自保,所以粟特人也尚武。然而与十六国时期以武装入侵的方式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不同,叩关的粟特人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现。


尽管贞观年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充任蒲昌海(今罗布泊)石城镇之镇使时”。


其后,在石城镇外又筑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萨毗城,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据点;但唐政府以宽容的态度处之。这时入华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类聚落中。


玉胡人骑象饰

尺寸:宽2.4cm 高5.5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色,圆雕一胡人骑象。象为卧式,四肢伏地,象头较小,小耳,小眼,长鼻,与通常见到的清代玉象在造型上有很大区别。人的比例稍大,圆目高鼻,骑于象背。其人窄衣,长袖,右臂舞于肩,左臂置胸前,双眼斜视。


象早在远古时期已被驯化役用,商周时期玉器中出现了以象为题材的作品,战国至汉代由于玉器纹饰的细琐化及玉佩造型的型体化,以象为题材的作品反而罕见。


唐代玉器中复见玉象,这与唐代大量使用驯象是分不开的,也反映出唐代玉器题材的普遍化、生活化。


玉戏狮胡人

尺寸:宽2.2cm 高5.7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圆雕一头戴橄榄式帽胡人与一侧卧的小狮。胡人起舞,与狮戏耍。


戏狮题材作品在元、明玉器中有很多,一般狮子的体积较大,样貌凶猛,动态感很强,以此衬托戏狮人的英武。


唐代的玉雕戏狮人作品非常少。这件作品是仅见的作品,兽为幼狮,较小,动态不明显,戏狮之人则显得很高达,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代玉器中的人物装束各异,玉雕飞天以袒露上身为特征,展现人体;玉带板上的胡人以窄衣瘦裤为主要装束;还有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为博衣广袖,从多方面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生活。


这件戏狮胡人所穿为长袖宽衣,左臂举起,右臂横于胸前,造型中略有汉代玉舞人遗风。


玉耍舞胡人

尺寸:高5.5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受沁成深褐色,体呈扁平不规则的长条形。圆雕一胡人,作双腿交叉,头带帽,呈舞蹈姿态。


玉舞人早在战国就出现,汉代继续大量制作,早期舞人大都是大褂垂地,手上长袖挥舞,均为女性形象。


而唐朝时造型大体是以男性胡人为主,身着窄袖束腰短衣裤,足穿长靴,与战国或汉代舞人截然不同。


玉执壶胡人纹带板

尺寸:长6.6cm 宽6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长方形,正面浮雕一执壶胡人,胡人深目高鼻,身着窄袖紧身衣,足着长靴,一足跪地,手扶执壶作献物状。背面光素无纹,仅四角各有一对隧孔,以供与革鞓结缀用。


唐代时,中原同西域各国的官方往来及民间交流都很频繁,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玉带板上的图案生动地表现出了这种情况。


玉献宝胡人纹带板

尺寸:长6.5cm 宽6.2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白色,扁方形,正面浮雕献宝胡人图案,胡人单膝跪地,卷发,高鼻深目,肩披云带,双手托盘,盘中有火焰宝珠,作献宝状。


中国先民非常重视宝珠,如古史中就有关于汉江珠和隋侯珠的记载,世人皆认为它们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稀世珍品。


又考古发掘中亦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彩色玻璃珠,这些珠多数无穿孔,因此不是佩饰,而是被当作珍宝收藏的。


这种彩色料珠或宝石珠在西亚地区也有发现,说明以珠为宝是一种在广大地区交往密切,西域物产大量流入中原,这件玉带板所雕献宝胡人为西域人,表现了唐代西域珠宝进入中原的情况。


玉饮酒胡人纹带板

尺寸:长4.5cm 宽4.1cm 厚0.8cm


说明:白玉。器呈扁长方形,正面用减地浮雕的手法雕琢出一举杯饮酒的西域胡人;背面平素无纹,四角各有一对穿隧孔,以供结系用,并阴刻“十一六”三字。


本件玉带板背面刻的汉字“十一六”字样,据推测可能是表示带板的块数为十一,而玉带板所处的位置当为六。


玉击鼓胡人纹带板

尺寸:宽4.05cm 高4cm 厚0.6cm


说明:玉料沁成黄褐色。器作方形片状。正面减地浮雕一击鼓胡人。形作长发,两侧卷曲,双手张开,身饰细阴线,做击鼓状。背面略向内凹,四角有对穿孔,正中阴刻“十、一”二字。


唐代的玉带板,饰人物纹者居多,人物大多着胡服,席地坐于毡毯之上,高鼻深目,长发卷曲,紧衣窄袖,手中大多持有器物,或歌舞,或作乐,具有明显的西域色彩,时称其为“胡人”。


玉拍板伎乐胡人纹带板

尺寸:宽3.6cm 高3.45cm 厚0.65cm


说明:白玉,光泽莹润,微有瑕斑。带板呈片状,近于方形。浮雕一拍板伎乐胡人。胡人长发曲卷,深目大鼻,身着窄袖小衣,衣袖紧箍于臂,其上饰以密集的阴刻细线。腿穿靴,高筒至膝。


身旁有飘带。呈席地而坐态。背面四角各有一对穿孔,以供与革带结扎用。


玉带板因形式和结缀部位不同,其名也不同,嵌饰于玉带端部的较大饰件,称为“铊尾”,其余则称为“銙”。


玉胡人吹箫纹带板

尺寸:宽4cm 高3.8cm 厚0.6cm


说明:玉料灰白色,有深褐沁斑。器呈方形片状。表面与底面四边略成坡状。正面减地浮雕胡人吹箫图。胡人作大眼,卷发,长髯,着窄袖衣,双手执箫,坐于毡毯之上,身旁有飘带。


带板饰纹中的胡人发、须、服饰及毡毯之边沿均琢有排列整齐的极细的阴刻线。底面四角有对穿隧孔各一。


玉胡人纹带板

尺寸:长3.2cm 宽4cm 厚0.8cm


说明:玉料青白色,体呈扁平椭圆形,正面减地浮雕一胡人,手持排箫吹奏,双目紧闭,身披细长飘带,发斜梳,盘腿而坐。


带板的外沿嵌有铜镀金框和一个铜镀金小环,似系后人改作。背面平磨,两边各有一对小孔。


唐代玉带板一般都较厚,正面大多用浅浮雕的方法,琢出人物、花鸟、动物等纹饰。雕琢方法也极有特点,即图案中有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饰纹处自边沿向内缓缓凹下呈坡面,人物或动物在中部凸起,与边沿同高,此种饰纹今称剔地阳纹。


玉耍鼓胡人纹带板

尺寸:宽4.5cm 高4.5cm 厚7cm


说明:玉料青白色。器扁方形,两侧边由正面向底面斜下呈坡状。正面于隐起的人形上再施阴线纹饰一胡人击鼓纹。


胡人披发,方脸,身着窄袖紧身衣,肩披云带,足穿尖嘴长靴,右手持鼓锤,盘腿而坐,呈抛耍三鼓而击状。背面四角各有一对穿隧孔以供与革鞓结缀用。


带板是指嵌缀在腰带上饰物的总称。制作时所用的地有玉、金、银、犀牛角、铁和石等,其中嵌缀有玉带板者,等级最高,一般二品文武官员方许用。据载,玉带之用始于南北朝,唐至明一直沿用。(今日头条)


每天学点文物知识
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