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王羲之《二谢帖》中“诼”字的笔势 ■张天弓

 海航润泽馆 2018-01-21





王羲之《二谢帖》中“诼”字的笔势


■张天弓


  右手执笔书写的笔顺,遵循汉字笔顺规则,但有时又出现某些变异,尤其是行书、草书。笔顺是笔势的方向和路径,所以,把握书法作品字势的笔势过程,首先要弄清笔顺。

  王羲之行草《二谢帖》摹拓本首行中“诼”字,楷书为10个笔画,笔顺规则是:点、横折提、横、撇、弯钩、撇、撇、点、撇、捺。这个草书“诼”字(图1),是左右结构,有抑左扬右之体势。其笔势爽利跳跃,节奏感很强。细看草法笔顺,左边“讠”旁为两笔,右边“豖”旁亦为两笔。“豕”为一笔,那弯钩左边两撇连笔与右边撇捺连笔之间,有隐约的映带牵丝(图2),笔势连贯,就是说“丶”与“豕”分开书写。“豖”旁楷书笔顺是弯钩左边两撇后加“丶”,然后写右边的撇、捺。如果按照这种楷书笔顺写草书“豖”,很可能没有那种抑左扬右的飞动之势了。

图1


  还有更深层的缘由,“豕”旁组成的字有数十个,比“豖”旁组成的字要多得多,实用中经常行草书写,弯钩左边笔画与右边笔画的贯通连笔形成书写动作定式,贮存在书写的“肌肉记忆”中占绝对优势;这种笔顺凝固化,“丶”就从“豖”中孤立出来了。

图2


  观赏“诼”字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先写“丶”还是先写“豕”?从书写经验看,接着左边“讠”旁写中间一点,上下空白,没有凭藉的笔画,定位比较难(图3),更难的是快捷一笔书“豕”(图4),上、右、下的笔画线条如何恰当地卡住这一“丶”。这就是说,“豕”部的一笔迅疾运笔过程,一瞬间要处理好三面包围这一“丶”的关系。汉字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都是先外后内,先外后内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容易掌控。这个“诼”字书写近似半包围结构,应该是先写“豕”后写“丶”(图5)。“豕”部收笔的反捺,顺横势按下回锋,重力左下取横势跳出,凌空取势转一圈,在“讠”旁上折笔的肩部一横侧点,这一“丶”现在成为处理四面关系,细看这一“丶”,不粗不细不轻不重不左不右,四面交接呼应都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诚可谓神来之笔。识者朋友可以动笔临写几遍试一试,体会一下“临时从宜”的这一“丶”的难度和高度。

图3


  现在再看“诼”字的体势,仍然是左右结构,但不是字形的左右结构,而是审美造型的左右结构(图6),以“豖”部中间的弯钩为界,弯钩连同左边笔画与“讠”旁焊接成一体,弯钩的右边是一个跳起来三角折线形,左静右动。左部分整体图案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视觉效果(图7),富有现代感。不可以为这种视觉效果是笔者切割出来的,这是王羲之书法艺术创造的永恒魅力。

图4


  再看“诼”字的笔势过程,最后收笔的这一“丶”是书法艺术的“曲终奏雅”。书法审美要看笔势过程,笔势过程的一个高峰就是“曲终奏雅”,最后收笔则“境界全出”。怎样判断笔势的“曲终奏雅”?首先是这个字势的整体效果,动态笔势与动态体势合二为一。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丶”笔顺的“发倒笔”强化了“曲终奏雅”的审美效果。

图5


  明代书法家解缙《春雨杂述·学书法》说:“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见刘小晴《中国古代书学技法评注》第21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这是书法审美的经验之谈,前段是“主笔说”,申述旧章;后段可谓“主字说”,是解缙的发明。笔者的理解是,一字中的“主笔说”与一篇中的“主字说”是可以统一的。“诼”字的这一“丶”,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笔法的特殊精彩,而且远远比不上“豕”部的笔法,看那起笔的尖入逆翻绞挫、弯钩的逆翻上弧笔、接续下来左边的折笔与右边的转笔,都非常精彩。这一“丶”的精彩,不在于孤立地看笔法,而在于它在体势的方位和笔势过程的收笔,并且“一字已见其心”。“诼”字字势的审美,在《二谢帖》中乃至王羲之传世书作中,是属于那种“登峰造极”的“麟、凤”。

图6


图7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