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皇帝的虎丘情结

 苏迷 2018-01-21

  年轻皇帝首次莅苏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也即完成统一台湾大业后的次年,农历十月,第一次南巡的康熙皇帝从京口(镇江)乘船顺流东下,一路不停于二十六日直抵苏州浒墅关,然后弃船骑马当天就赶到苏州城,在苏籍的大小官员都穿了官服,在阊门南的南新桥堍迎接皇帝。

  康熙帝从阊门进城,受到百姓们的夹道欢迎,他骑在马上关照大家不要跪,还问百姓疾苦,显得比较亲民。他除去瑞光寺上香,还登上城墙,骑马观看苏州城内外景色。从齐门下来,他先游览了拙政园。园子原先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平的府宅,康熙二十年(1681)冬,三藩之乱平定,吴家老小包括襁褓中的婴儿,被全部杀光,拙政园也被没收,一些雕龙柱础、楠木、柱石等被运去北京,府邸改作苏松常道新署。因此园子景色虽好,但带有政治性质,康熙帝兴趣不大,后面来苏州就没再去过。

  虎丘当时是佛教胜地,由僧人管理,接待皇帝的和尚是虎丘寺住持超时。康熙帝步入山门,经过五十三参,先是来到大雄宝殿,礼佛毕,来到平远堂休息,超时亲自献茶。虎丘寺里正好有个迦毗国的和尚在进修,迦毗国可能是迦毗罗卫的简称,在今尼泊尔南部,相传为释迦牟尼的故乡,他也出来拜见皇帝,康熙帝赏给他三锭银元宝。

  然后康熙帝散步来到宝塔前,问宝塔造自何年,和尚说建自隋朝仁寿元年。其实这宝塔建于北周,隋塔之说无非是指始建年份,但皇帝没有深究。康熙帝来到千顷云,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和尚说这里一望烟云无际,故有此名。到了剑池旁,又问为什么要用剑字,和尚介绍了吴王藏剑的典故。康熙帝走到悟石轩,望着千人石问:“可坐得千人吗?”和尚回答说:‘怪石千人坐,灵“池一剑沉’,前人曾言之。”康熙帝看见石头上有很多老百姓,就说:“如此人多,万人也容得。”接着又问了可中亭、点头石的典故,和尚介绍了高僧生公曾在这里说法的故事。说着说着,暮色上来了,虎丘遍山张灯,还有乐队奏乐。康熙帝观赏了一会,就命回驾,乘船返城。从记载来看,这天皇帝没有去其他地方,好像整天就在虎丘,显示了他对虎丘的喜爱。

  据同治《苏州府志》所载《南巡笔记》,康熙帝对苏州的印象是:

  剑池在夹崖中,殊可观,平远堂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

  他看了苏州多个地方,但对虎丘印象既深又好,是因为从阊门到虎丘,他还看到了升平景象。他首次来苏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七绝《虎丘》:

  小阜回岗落照红,长廊曲榭称西东。

  独怜涧石潺湲水,霸业消沉在此中。

  虎丘山建起万岁楼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要第二次南巡。此前因连年大规模战争,朝廷多有加征,百姓负担沉重,现在全国统治趋于稳定,康熙帝要将主要精力转到养育民生,恢复发展经济上来,调整高额税赋是新的工作重点。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康熙帝行至山东境内时,“亲洒宸翰”,御笔写给山东巡抚,说该省豁免地丁钱粮。他还要求巡抚对他的减负政策,“速行晓示,日传三百里,遐村僻壤,咸使闻知,以副朕省耕问俗之意。”这是他为此次南巡定调。

  二月初三,御船至浒墅关,康熙帝再次来到苏州,和上次一样住在苏州织造局公署里。次日清晨,他出阊门,乘船经山塘街到虎丘。

  这次皇帝来到虎丘,发现有了一点变化。地方官府在剑池上面新建了万岁楼,楼造得非常高大壮丽,两面还建有红门。康熙帝从东红门进入,红门里面石径纡回,环境清幽,楼前玉蝶梅初放,清香袭人,建筑设计颇有巧思,建造也极精美。康熙帝循级而上,突然见到楼中巨碑树立,他有点意外,问道:“是谁建立?”和尚说:“是阖郡乡宦捐资,万民助力造成。”和尚介绍这是代表民意所建,其实是巡抚汤斌的主意,皇帝在山东已表达了意思,他的减负政策,需要百姓周知,汤斌领会了皇帝的心思,因此要将他的谕旨勒石。这时送进来碑文,就是康熙帝发给江南督抚大臣的上谕:“将江南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课税概与蠲除。”这样做既是立此存照,也是拍高级马屁,意思是皇帝的德政民不能忘,万岁楼以后将是一处宣传阵地,康熙帝看了,心里很觉受用。

  他来到悟石轩,走来走去看风景,看了很长时间,脸上一直挂满笑容,他不是要看悟石轩的风景,而是要充分享受这喜悦的心情,地方志书上说他“盘桓良久,喜动天颜。”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来到大雄宝殿上香礼佛。

  礼佛后后康熙帝来到平远堂,遥望四面景色。大概是对那歌功颂德之地有好感,康熙帝再次来到万岁楼前,问“此是生公讲堂否”,和尚回答是南梁时生竺道生和尚的讲台。

  这次康熙帝来虎丘,比较多地了解了虎丘所积淀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岁月沧桑,万岁楼和减赋圣旨碑、千顷云、云岩禅堂、玉蝶梅等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皇帝对和尚的接待比较满意,离开虎丘寺前赏给虎丘和尚一百两白银。当他从万岁楼东红门出来,看到了一个让他意外的景像:因为以前皇帝说过可以有万人,这次当地官府组织了上万民众,跪在千人石上,齐声向他欢呼。

  平民拦驾面呈御状

  万民欢呼,让康熙帝怀着愉悦的心情准备回銮了,但他下山来到二山门,忽见数人跪在地上,原来这是苏州士民刘廷栋、松江士民张三才等,伏地进呈请愿疏,直接向皇上提出请减浮粮。

  平民向皇帝面呈疏陈,这事的发生颇为蹊跷。首先这刘、张是读书人,不是普通种田人,御状他们让人预先写好(疏稿为昆山郑姓书生所拟),这次是专门来拦驾上访;二是这两人的上访,一个是苏州府人,一个是松江府人,代表着苏、松两府,显是约好了来的,不像偶发事件;三是皇帝巡视,保卫工作十分森严,府、省两级官衙维持秩序的兵丁还有皇帝的侍卫必然很多,看到这几人趴在地下早就应该擒出去了,但从记录来看好像没有阻拦的行为;四是没有这几个告御状者受到追究并予惩处的记录。

  康熙帝看到路边有人手举文书,没有将脸马上挂起,旁边有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在看着呢,他是绝顶聪明的君主,心里自然会明白万岁楼树碑的用意,无非是地方官为这几人上疏的铺陈,这上访人,也应该是苏州、松江两府和江苏巡抚衙门安排的吧?用苏州谚语形容,此时的皇帝,心里就像吃了萤火虫那样明白。他让身边的侍卫上前收下这封群众来信,还亲自谕示那两位人,你们的反映将交九卿科来会议。康熙帝还问这两人:“现今钱粮蠲勉,民情可欢乐否?”两人说:“皇恩浩荡,百姓再生。”康熙帝听了没再作什么表示,在虎丘山的和尚和众大小臣工的跪送下,登舟回城。

  拦驾告御状,假如是地方官们精心安排的一次为地方争取减轻财政负担的请愿活动,那实在是很佩服当时地方官员们为苏州百姓减负的良苦用心。先是建了万岁楼,树皇帝德政碑,还安排进呈万民宴,让皇帝很开心,最后在万民前听一下苏州、松江两府群众的呼声,策划得非常有水平。

  虽然出现了上访事件,但是年方三十五岁的康熙皇帝还是感受到了苏州上下对他的拥戴,他在苏州一共写了七首诗,其中有一首写的是虎丘,题目叫《虎丘望山后》,写他在山顶眺望江南景色之事,可见上访事没有影响他的情绪。

  康熙从此结缘虎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这一次还带了慈圣太后。到苏州后,皇帝陪皇太后去了虎丘。康熙帝为此次虎丘之游写了一首诗:

  随风画楫到山塘,水市阴笼草木香。

  石不点头谁说法,惟存涧声杂笙簧。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虎丘内外比较热闹,皇帝用“水市”这个词写出了苏州的水城商街的特点,一个“香”字流露出他对苏州的好感。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二日和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他又两次来到虎丘。但这两次康熙帝游览虎丘记录同样很少,大概是他心系虎丘的一次访旧活动吧。

  康熙四十六年(1707),这是他最后一次南巡。他这一次的住宿,和以往住在苏州织造局官署里的行宫不同,是安排住在虎丘的行宫。一般说来,在虎丘造行宫,晚上不住官署改住民间,这种特殊安排应该是康熙帝的旨意,也可以说是一个特例。

  这次康熙帝住在虎丘,为虎丘的许多景点题写了匾额,如虎阜禅寺,至今虎丘正山门上仍然挂有这块石青底,贴金楷书匾额(似不是原物)。还为二山门题了“路接天阊”,但这四个字现被借用到了山塘渡僧桥北堍的牌坊上了。为云岩禅寺大雄宝殿题“仙境呈辉”,为万岁楼题“青云境”和“天光云影”、“连云”,为他所住的行宫题“含晖山馆”,为花厅题“晴岚飞翠”,为龙楼题“静远”,为禅堂题“水云深处”,为致爽阁题“旷宜楼”,为梅花楼题“淡香楼”,为千顷云题“静观斋”,为仰苏楼题对联“波长先得月,山秀自生云”以及其他景点的对联“山光茂苑来书几,柳色金阊入画图”等五副。显然他希望在这个名胜众多的景区里多多留下他的信息。

  康熙帝六次南巡苏州,每次必去虎丘,最后一次还打破常例住在虎丘,并为虎丘留下这么多诗和墨宝,显示了这位中国封建历史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和苏州第一名胜虎丘有着不解的情结。据苏州织造李煦在这年九月的上奏,康熙题写的一些匾,所做的尺寸,都要上报,不仅要标明尺寸,还要在空白纸上画好样子送康熙帝亲自审定,可见皇帝非常认真非常在乎。不过,李煦奏折上说的一块匾,曲折反映了皇帝的内心隐密:

  “天光云影”,此虎丘山万岁楼上现挂之匾,是赐原御史外转臣徐树谷的,计长四尺二寸,宽一尺五寸五分,尚未合式。今拟应长五尺,宽二尺。另具空白纸样呈览。

  可见康熙帝对虎丘山上的万岁楼颇为挂怀,甚至索回了原赐大臣的题词来改用在此楼,小尺寸匾额要改大尺寸。皇帝为何独钟此题词呢?从词意来说,“天光云影”符合他天子的身份。万岁楼挂上大大的御笔之匾,楼中有他为百姓宽赋减负、推动全国经济复苏的历史见证之碑——这都折射出皇帝他虎丘情结深处的原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