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18)

 爱雅阁 2018-01-22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18
 (二一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后杜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 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

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x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 ②可招怀攸 ③臣方助殿下成之 ④虽成宜改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   纠摄:纠集整顿

B权宜以 为督               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皇皇而更索                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部曲:私人的队伍

3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 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

B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

D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

用词富于变化。

B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杜袭 张鲁 B杜袭刘备 C许攸 张鲁 D许攸刘备

8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

不要攻打许攸。

B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参考答案】

1B(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2C(“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3D(“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军队)

4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5D(“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dàn)

6C

7B

8A(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也不在讨张鲁时)

【参考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 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曹操说 “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一钧三十斤)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二一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①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为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厥ju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主共理天下者    理:治理

B、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地里

C、禁制不得不详        制:禁止、遏制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下去。这里有“消灭”的意思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而望其蕃息,岂可得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今之为民不能自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讲的是任用官吏之道,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B、文中指出,有些官吏仁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豹。

C、作者认为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之弊,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②,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燧:古代取人的器具。改火:古代腿百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②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2)上述对话中孔子和宰我争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答案:C(法令)

2、答案:C(竟然,副词,)A“……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干“的”。B却,表转折的连词:并且,表递进的连词。D.衬音,不译,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助词)

3、答案:C(“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部一样”错,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官吏能贴近百姓的需要)

4、(1)①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吃美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愉快,闲居在家,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

②宰我不也有在他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

2)孔于和宰我之间关于丧服问题的争论。孔子认为了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一年就可以。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吃美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捍愉快,闲居在家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不也有在也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

【参考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读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刊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压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限。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二一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大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成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日:“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日:“昔者先王掩骼埋,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日:“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日:“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日:“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己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成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日:“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谋忤旨,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晋书·卷二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迎丧而葬之           迎:迎丧,接丧。

B.今钟会躬为叛逆         躬:亲自。

C.假赤幢、曲盖、鼓吹     假:给予。

D.雄固谋忤旨             忤:纂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②及吴奋代毅为太守

B.①法立于上               ②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C.①与谈宴而遣之          ②帝闻而大怒

D.①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②遂以愤卒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以少言遣系雄子狱。

 

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③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

 

④退人若坠诸川。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    )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②假赤幢、曲盖、鼓吹

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④会死元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

⑤安复为君臣之好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向雄,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他,没有过错。”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谋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多次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参考答案

1.答案:D。“忤”是触犯,违背的意思。

2. 答案:DA等到,B在,C顺接连词,D①用,②因为。

3. 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③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

④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一样。

4. A。②介绍向雄的受赏情况⑤表现向雄实事求是的态度。

5. B。原文中说的是“义绝”君臣关系,不是恢复君臣关系。

[参考译文]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曾任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郡内做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就为他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从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完备,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殓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有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资质,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向雄多次升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与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先前接受了诏命,君臣之义了结,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一样。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

泰始年间,向雄累官任秦州刺史,皇上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入朝为御史中丞,升迁为侍中,又出朝为征虏将军。太康初年,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诛,违背了圣旨,向雄自己就离开宫殿,后因愤懑而死。

(二一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      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贿败            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参考答案

1.A(居丧)

2.C(代词;助词,凑音节。A因为;B在;D介词,和)

3.C(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4.D(“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5.⑴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的客舍旁。(“诘”“寻”“瘗”各0.5分)⑵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1分)

 

(二一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       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         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   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         战,通“颤”,发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多金聘为卫      家人以其连夕不返

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   久之,机渐泄 

C.遂述其异          使其理不得伸

D.伏于山径之莽      犹恐葬于乌鸢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     

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 

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 

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 史 氏 曰壮 士 志 酬 必 不 生 返 此 千 古 所 悼 恨 也 借 人 之  杀 以 为 生 仙 人 之 术 亦 神 哉 然 天 下 事 足 发 指 者 多矣 使 怨 者 常 为 人 恨 不 令 暂 作 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参考答案

1B(具:陈述,写状纸。) 

2D(介词,在。)A/因为;B代词,他/形容词词尾,无义;C/他。)  

3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望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4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5(1)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错三处扣2分,错四处扣3分。)

 (2) ①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 “先是”1分,“饭”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痛”1分,“置”1分,全句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死了,他们才离开。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望,发现哥哥已经被打死了,向杲悲愤不已。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庄公子到处行贿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山路边的莽草丛里。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山岭上原来有座山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山神庙里跑。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向杲换上布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便下了山,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死了。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借虎去杀人,让人能活着,神仙的办法也太妙了。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二二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累转殿中侍御史,征入,真拜本官,转侍御史。丁继母忧,服阕,除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兵部侍郎许孟容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裴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公侯之器        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        夺:争夺

C.及穷按之            按:查办

D.因疾固让            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 ,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辅助王栖曜管理军中事务,后来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不能广求端十,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参考答案  

1B(夺:强行改变。)

2C(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3.(吐突丞璀兵败,’是皇上用人不当,并非元膺致使。)

4.(1)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受到怪罪.责罚。(给分点:“端”“孤负”“合当”“罪戾“备1分,句意l分。)  2)然而吕元膺坚守晕城门,指挥军队、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给分点:  “指使”  “部分””以故”“帖然“各1分,句意1分。) 

(二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吕端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 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 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寻找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保安军奏获其母。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至是,太宗欲诛之       何以处之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   ④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独召与(李继迁)  

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5.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       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参考答案

1A (B.稍微  C.坚定,使动用法  D.不久)

2C (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戒:告诫/警告

3B(之:代母亲  以:依,按,介词/由于,连词

4D(A.寇准  B.军国大事  C.皇上

5

6A(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参考译文: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寇准说:“不是。”吕端说:“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吕端说:“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吕端说:“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宋太宗说:“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二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亦以才不久困,厚分赀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开元末,入京师,第进士,调宁陵尉,采访使韦陟署为支使。哥舒翰节度河西,表支度判官。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独颓然据案,钩视簿最①,翰益亲之。翰败潼关,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所陈事无不顺纳。帝复两京,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使三司处其罪,御史大夫李岘及领使。于权宜知大体不及岘,而援律过之,当时惮其持法,然以岘故,多所平反。

乾元二年,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中人马尚言者,素,为人求官,奏为蓝田尉。事觉,帝怒,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为太子宾客。数月,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为尹,以湖南之岳、潭、郴……凡七州,隶其道。初,荆州长史张惟一以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督家兵千人自防,惟一亲将牟遂金与相忤,希昂率兵至惟一所捕之。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自是政一出希昂。后入朝,迁常州刺史,过江陵入谒,伏甲击杀之,诛党偶数十人,积尸府门,内外震服。

为治,不急细务,决大事刚果不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揆恐帝复用,即妄奏置军湖南非便,又阴遣人刺过失。上疏讼其事,帝怒,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苦羸疾,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在朝不称任职相②,及为荆州,号令明,赋敛均一。其治尚威信,故军士用命,阖境无盗贼,民歌咏之。自至德以来,处方面数十人,最有名。荆人生构房祠,及殁,吏裒钱十万徙祠府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六十五》)

①簿最:财物出纳的总账册。②任职相:称职的宰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分赀赡济所欲     赡:赡养

B.而援律过之         援:引用

C.决大事刚果不挠     挠:屈服

D.又阴遣人刺諲过失   刺:打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亦以諲才不久困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①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C.①素暱于諲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    ②存者且偷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少孤贫的吕諲,学习勤奋,品行端庄。同乡富豪程楚宾欣赏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并不吝钱财资助,后吕諲果于开元末中得进士。

B.吕諲生性谨慎,勤于政务,在同事出游时仍坚持办公。但在审理投降叛贼的群臣时,却不如李岘懂得变通,执法过严,令人惧怕。

C.在朝廷辅政时,吕諲并不称职。他任人唯亲,岳父、妻舅均被委以重任,还因太监马尚言的请求任命马尚言为蓝田尉,终因用人失察被罢为太子宾客。

D.在地方执政时,吕諲不拘小节,但处理大事刚毅果断,知人善任,号令严明,恩威并施,治内太平,深受民众拥戴,荆人还为他建了生祠。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

 

⑵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

 

⑶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

 

参考答案

1 应解释为:供给、帮助、周济

2B 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认为;连词,来。C同,跟;被。D并且;暂且,姑且)

3C 任命马为蓝田尉错,“委以重任”、“用人失察”也不恰当,吕諲的错关键在徇私情。

4.翻译:

⑴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諲向西奔赴武灵郡,肃宗认为吕諲有才能,授官御史中丞(授予御史中丞的官职)。(“于潼关败”、“才”、“趋”、“拜”为评分点)

⑵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谢”、“悉”、“属”、“乃”及补出最后一句的主语为评分点)

⑶吕諲做宰相的时候(居于相位的时候),与李揆不和睦(有矛盾),被外放后,反而(竟)因为善于(擅长)治理而出了名(闻名)。(“相”、“不平”、“斥”、“乃”、“用”为评分点)

参考译文:

,河中河东人,少年时就致力于学习,志趣行止有条理。孤苦贫穷没有自己的家业,邻人程氏财力在乡里称雄,(他)把女儿嫁给吕为妻,也是认为吕有才能不会长久居于困窘之境,慷慨地把家产资财分给吕帮助他干自己想干的事,因此(吕)的声誉一天比一天传得广。开元末年,进入京师,进士及第,调任宁陵尉,采访史韦陟安排他做支使。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上表(举荐吕)做支度判官。(吕)个性沉静谨慎,勤奋地全面负责公务,各位同僚有时外出游玩,唯独吕恭顺地守在公案旁,查核账目,哥舒翰更加亲近信任他。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向西奔赴武灵郡,肃宗认为吕有才能,授官御史中丞。凡他奏请的事没有哪件(皇帝)不顺从采纳的。皇帝平乱收复两京后,下诏书将曾经降贼的群臣全都拘囚起来,让三司衙门治他们的罪,御史大夫李岘以及吕受领使命。吕在因事变通识别大局方面比不上李岘,但在引用法典方面超过李岘,当时的罪臣们害怕吕执法,不过因为李岘的缘故,被平反的人很多。

乾元二年,(朝廷)提拔吕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门下省。吕引荐自己的岳父楚宾做卫尉少卿,楚宾的儿子楚震做郎官。有个叫马尚言的宦官,平素与吕关系密切,替人向吕求官,吕奏请皇上让那人当了蓝田尉。事情败露,皇帝恼怒,杀了马尚言,把他的肉赐给侍从官吏,罢免吕的相职将其降为太子宾客。几个月后,(吕)又被任命为荆州长史、澧州朗州峡州忠州等五州节度使。吕于是建议改置荆州为南郡,皇上下诏书同意。于是改称江陵府,以吕为行政长官,将湖南的岳州、潭州、郴州……共七个州,归江陵道管辖。先前,原荆州长史张惟一用南蛮头领陈希昂做军府司马,指挥一千多家兵自我防卫。张惟一信任的将领牟遂金与陈希昂作对,陈希昂率兵马到张惟一处捕捉牟遂金。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从此荆州政令全由陈希昂说了算。后来陈希昂入朝,调任常州刺史,路过江陵谒见吕,吕埋伏甲兵杀了陈希昂,诛杀党羽几十人,尸体堆积在府门外,朝廷内外都震惊慑服。

理政,不拘泥于细小事务,决定大事却坚决果断。当初任河西支度判官时,各将领是否有才能他全部知晓,等到做了行政长官,奏请朝廷提拔了几十个有才能的将领统管牙兵,所以说他会恩威并施。吕做宰相的时候,与李揆有矛盾,被外放后,反而因为善于治理而出了名。李揆害怕皇上重新起用吕,就上奏胡说在湖南置军不适宜,又暗中派人打探吕的过失。吕上疏指控那事儿,皇帝大怒,将李揆逐出朝廷,并且逐条公布李揆的罪行。吕体弱患病,死了,时年五十一岁,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吕在朝为相时不称职,等到做了荆州行政长官后,号令严明,征收赋税公平均一。他治理政务崇尚威严守信,所以军士们乐意为他效命,(荆州)全境没有盗贼,百姓歌颂他。自肃宗至德年间以来,处理一方军政事务的有几十人,吕最有名望。荆州百姓为他建立生祠,等他死了,官吏们凑集十万钱将生祠迁到江陵府衙西边。

(二二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君子之自行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循。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③,加斧钅质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④。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④政廷:执法官。⑤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吏。⑥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亦谓禹、汤、文王。⑦王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                       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弟子超驾,辞而行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石渚辞曰……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不复于王而遁       D.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子复事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划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质 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参考答案

1C(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

2D(两个“之”字,均为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A项,上句“辞”字作“辞别”讲,下句“辞”字作“拒绝”讲。B项,上句“则”字是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词,可译为“那么”;下句“则”字是副词,加强判断。C项,上句“复”字是动词,作“告白”讲;下句“复”字,有“仍旧”的意思。)

3B(省略的主语应是“子囊”)

4A(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或是评价语,或是表述观念。)

5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遏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向荆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作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 。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照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它为人公直无私,照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者,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钅质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职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 ,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

(二二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①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②,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甲。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冠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②建文朝殉难诸臣: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改号永久·建文朝部分遗臣自杀殉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      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劝        劝:劝说

C.番人因阑人私易铁器        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    闻:报告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  )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2)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

 

(3)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

 

参考答案

1B(劝:劝勉,鼓励)

2C(③不是直接表现,④为了说明“天意足忧”,⑥为下句“得免”衬笔)

3B(参见第二段最后两句,吴世忠上奏极言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皇帝让他们各得其“罚”)

4(1)尚书王恕被人攻击[弹劾]请求辞职,(吴世忠)上书请求(皇帝)挽留他。(3分,“讦”、  “去”、“请”各1)

  (2)近来忠心正直的人多被斥退[排挤],贪婪平庸的人却得以留用。(3分,“迩”、“斥”、“贪 庸”各1)

  (3)既缺少匡时济世的人才,又不明白取舍人才的标准,怎么能够震慑强敌壮大国势呢?(4  分,“鲜”、“昧”、“去就”、“安……乎”各1)

(二二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 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               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佑品节的一组是(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⑤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译文:                                                                                            

                                                                                                  (2)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2、答案  解析 “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以、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3、答案  解析 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4、答案  解析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5 (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佑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吴佑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佑意见)()愤怒地起身入室,吴佑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佑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佑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二二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其不惑哉!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①孙吴,指孙武和吴起,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吴士好夸言              (    )

②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     )

③战而不知兵              (    )      

④月靡粟万计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粟帛莫富于姑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C.士诚以为然,俾为将。/近抚之,气息惙然。

D.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2)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4.(4分)文中“吴士”的“好夸”和“终身不自知其非”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1)说大话(2)有利、便利;(3)兵法。(4)耗费。

2C

3.(1)有这样的(形势)却不能拥有天下的原因,是(你的)将领太差劲了。(“然而”、“霸”、判断句)

   2)吴士和他的部下都逃跑了,不敢稍许格斗(抵抗)。(麾下、遁、少格)

4.吴士的好夸主要表现在:①喜欢谈论兵法,自以为才能天下无双;②到张士诚处“毛遂自荐”,自称可以夺取天下;③和无赖、懦人纸上谈兵。而临死之时还说自己擅长孙吴兵法,则说明他“终身不自知其非”。

(二二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①于浮屠②、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③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种人,为“崇拜,祝福”的意思。②浮屠:梵语的音译,这里指佛教。③惓惓:诚恳殷切的意思。

1、请写出高中课本中所学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          》。                       

2、第一段主要写了吴县的□□□□

3、第二段中“好事者绘《吴山图》”的目的是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对“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很重要。

B.   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就像诚信一样重要。

C.   县令对于当地百姓确实很重要。

D.   县令对于百姓的诚实起到重要作用。

5、本文是一篇“记”,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项脊轩志》      

2、名胜奇观(风景名胜、山水奇观)

3、把它作为纪念品送给将要离任的县令魏用晦。

4

5、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记叙吴县百姓绘《吴山图》赠县令和县令求作者为《吴山图》作记的事情,表现了贤明的县令与百姓之间互相怀念的深厚情感。作者借此表达了“令之于民诚重矣”的观点。全文叙事简明,由叙生发议论,叙议结合,情理并茂。(4分)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大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