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点学心理学,应对熊孩子

 用珠宝装饰自己 2018-01-22

我们不该要求孩子完美。但是有时候面对他们各种让人头疼的不良行为,身为家长的我们,还是会觉得深深的无力与焦虑。

比如说,这个孩子为什么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家孩子最近总喜欢跟我对着干;这个家孩子做事情永远都是毛毛躁躁的;我家孩子特别胆小,没有耐心等等一系列焦心问题……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知道了“根源”所在,或许我们就有了新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问题,解决起来也会更加有的放矢了。

NO.1 为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做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我们想要变的更富有,所以会努力工作;我们想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漂亮,所以健身、买好看的衣服等等……这个心里的想法,就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孩子们的行为也是一样。

但这些显而易见的想法与行为的因果关系,并不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分析它。可是,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行为便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原因,尤其是一些比较负面的行为出现时,我们可能常懊恼和自责: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这也是我们心理动机在起作用,只是我们不容易觉察到。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我们把能够识清楚别到的那部分心里的想法叫做:意识;而不能够一下子就识别的,甚至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但是却对你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支配作用的那部分动力,叫做潜意识。

了解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意识三个层面的朋友应该不陌生。相对于潜意识而言,我们的“意识”只是浮出水面的那冰山一角,而真正支配我们行为的,恰恰是藏在下面的那部分神秘而强大的“潜意识”的力量。

所以,我们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他们潜意识中的驱动力,可能会给家长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认识问题。

NO.2 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有目的

既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当然要搬出儿童心理学的重量级人物与概念: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和他的一位同伴Soltz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目的分为四种:注意、权力、复仇和退缩。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体部分,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逐一分享、讲解。

目的一:注意。

这个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很多家长也掌握了一些儿童教育学相关理念,其中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就是“孩子很多时候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引起我们大人的注意“。

是的,赢的大人的关注和注意,几乎是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当他们通过一些正常的方式得不到内心所期盼的注意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搞出些不同的事情来获取关注了。

但今天想要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引起注意的行为,是分为正和负两部分的。正面的部分,常常被我们忽略,因为它通常以好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一个孩子处处表现得特别好,时时刻刻在很小心很努力地做一个“好孩子”,其实这也是在极力引起我们注意的表现。

所以,一个太好的、太乖的、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他非常希望外界的注意,非常需要得到褒奖赞美。这往往预示着一种内心能量不足的表现。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会比较经不起失败和受挫,为什么?因为把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和评价会看得过分重要。因此,这种获取注意的方式也是值得家长警惕的。

另一方面当然就是负向行为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通常在什么时间出现让我们反感的行为?比如我们长时间打电话玩手机的时候?我们沉浸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和家中客人畅聊甚欢的时候?嗯,这些场景下,孩子很可能就会制造出一些麻烦,比如啪得摔碎了东西,比如打了摇篮里的小妹妹,比如颜料搞得满身都是,再比如直接来烦你,又哭又闹……很容易发现,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前来求关注。

这部分还有一个与大家分享的重点话题:引起注意为目的行为通常还有一个被伪装的更巧妙形式,是什么呢?就是他不主动发起攻击或者搞破坏了,而是表现得犯懒、过分依赖、或者提出一些过分要求,这样就可以迫使父母或者身边亲近的人为自己做事情了。这也是在换种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家长往往就会掉进这个陷阱。我们会不自觉地为孩子做很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永远跟着屁股后面捡东西、喂饭、伺候他们,夸张的还会直接给孩子写作业……这个过程,家长常浑然不知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孩子小,孩子很需要我们。但其实,当你认识到孩子需要你做的事情太多的时候,就一定要警惕,这是他在用一种被动的方式在寻求关注和注意。如果我们一味满足,后果就是我们在无休止代劳,无休止代替孩子成长。

(插播:)讲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么小的孩子,他们哪会有那么多心眼儿想这么多花招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呀?其实不是的。不是孩子心眼多耍花招,而是我在一开始提到的概念:潜意识。就是说,孩子自己也是没有意识到的,只是他潜意识里“想要得到关注”的这种内驱力,驱使他去这样表现。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其它三种目的也是一样的,都属于孩子的潜意识、内驱力。我这么说大家能明白么?

怎么办?

那解决这个因为想要得到注意而频频发生的不良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大家可能会想到:不理他就行了。不可以哦,不理不采问题仍在啊!(这与孩子在一定阶段讲脏话的“敏感期”不是一个概念,不可混淆)。要管,怎么管呢?

审视自己和孩子相处时间的数量和质量。

时间数量,就是你和孩子相处与陪伴的时间有多少?假如一周你也陪不了一天,那孩子可能很难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

时间的质量,就是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即便你有一整天的时间都和孩子在一起,可是你不是玩手机就是忙家务,那这样的亲子时间也是无意义的。高质量的亲子时间,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愉悦你也愉悦,同时有一定收获感的亲子活动。方式很多,聪明如你,不再赘述。

目的二:权力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都知道,一般在孩子2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就逐渐觉醒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宝宝们最爱说的一个字是——“不”。

因为从宝宝开始意识到主客体关系、认识到“你是你、我是我”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随之就开始了漫长的、越来越“不听你的”、越来越不受你控制的斗争了。斗争什么呢?斗争他想要获得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掌控权”。“为什么要听你的?我就不听!”就是小小的他们潜意识里强有力的声音。

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会出一些我们眼中的行为问题,举个大家屡见不鲜的例子:带孩子在公园玩,到了预计的回家时间,你要求孩子玩了最后一个游戏就立刻回家,而他却不听你的,一般采用绝杀招:大哭不止。这就是他在为自己争取权力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家长因此妥协“好吧,那就再玩一会儿吧!”那么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以后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会屡次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这招很管用,他们的哭闹和眼泪起作用了。

怎么办?

也许家长会说,好,我知道了,既然你争取权力,那以后我要横下一条心随便你哭,坚决不妥协不动摇!比起这个做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

假如,我们在平常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的“自己拥有权力”,那么他就不会或减少利用这样的机会跟你大战闹权力之争:比如说平时孩子力所能及的、无关原则的事情,尽可能的让他自己做决定。例如今天穿什么?想吃苹果还是香蕉?是现在喝水还是过会再喝?当我们更多的询问孩子的意见时,给他们选择权时,他们便会感觉到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力。

回到刚才举的例子,出门之前,如果能和孩子非常认真而又平等地做好提前约定,询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家?如果他说的时间不合理,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想多玩一会,可是那个时候妈妈还有另外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该怎么办呢?”孩子就会积极动脑,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通常都是能够商量出一个你和孩子都认同时间节点的。

请相信,当你充分尊重孩子,给他一些适当的权力,从命令变为商量的时候,他会表现得讲道理很。孩子最需要的是“公平”,而不是一味听你的。

当然,如果之前已经这么做并且商量好了,最后孩子耍赖,那我们一定要履行“不妥协不动摇”的原则。

不过坚持原则也是有智慧的。不是和孩子对抗,而是接纳他的负面情绪(关于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后我们可以专门讲,这里不展开)。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他生气,你比他更气”,以暴制暴,而是“温和而坚定”——你可以非常淡定地说:我知道还没玩够,但是我们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虽然你现在很难过,但我们必须要回家了。也许他还是会哭会闹,那就多点耐心等待孩子“表演结束”,回家是一定的。这个过程,也是孩子规则感养成的关键。

目的三:复仇。

这个词乍一听让人挺紧张的,其实也没那么恐怖啦!它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说法,说明孩子的内心对我们感到极度不满时,他们的潜意识里便会出现想要做些什么事情激怒我们,让我们生气、让我们也体会到不高兴。这种情况,多数会发生在控制欲比较强、对待孩子不够温和、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孩子身上。

我们经常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的批评远远多过赞美,孩子经常会受到惩罚,比如:作业没写好,撕了重写!这次考试不理想,这一个月都不准下楼玩儿了!跟我顶嘴,不准吃饭回房间面壁思过去!说不定,还会因为事情没做好而被揍一顿……等等这样的情形,无疑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他们小小的心灵也都会感到冲突与压抑。时间长了,内心里那股逆反的力量就会起作用。

可毕竟孩子还小,与青春期真正意义上的叛逆不同,他们没有能力和大人抗衡。但潜意识的的愤怒、压抑与不满,会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比如:在墙上乱涂乱画,屡禁不止;频繁地打破家中的物品,却看起来似乎不是故意的;弄脏或者干脆弄破妈妈的衣服;再比如偷窃、离家出走等等。这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儿童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大人发怒、心疼、担心、痛苦。

严重的,还会将这种对成人的愤怒投射到同伴身上,比如在学校经常跟小朋友打架,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在家庭中感受的不公与压抑感比较喜爱强烈。如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随着年龄增长,也有可能发展成对自己的攻击,最为强烈的便是自杀行为。

早前在分享关于青春期孩子的话题时有提到:青春期的问题,不是在青春期那个年龄一下子爆发的,它通常有很长的潜伏期,往往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因此,这也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中最为严肃的层面。假如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些不良行为,的确是时候需要我们家长做出比较深刻的反思了。

怎么办?

关于这一部分,家长应该怎样做怎样调整我相信无需赘述。简单而言,那就是停止对孩子语言上甚至身体上的攻击。说过的话可以过去,打孩子的痛也可以过去,但是心理留下的痛则很难恢复了。请记住,容易发怒的家长,是最无能的家长。

当然,有时候是作为家长的成人自身存在一定情绪方面的排解障碍,这时候可以借助一些比较专业的家庭治疗小组,或者参加一些亲子关系团体工作,都会有非常积极的帮助。

目的四:退缩。

退缩是什么?有什么表现呢?

退缩,就是孩子经常表现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和胆怯。孩子是在通过这样的“不作为”和“表现失败”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不出丑、不受指责和伤害。

通常,这类孩子还会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完成同龄孩子都能完成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各类集体活动或者竞赛活动更是找不到其身影。

他们在用这种“退缩”的方式,来让成人觉得“我就是不行、我很差劲“,这样成人就不会对他们抱有期望了。因为期望,其实是要求的代名词。这些孩子通过自暴自弃,来免受那些让他们感到压力的各种要求,这样就会觉得自己安全多了。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通常有着要求比较高、比较焦虑的家长。他们越是希望孩子勇敢、拔尖,孩子退缩的情况反而愈加严重,然后失望的家长就会把情绪转化成对孩子无休止的指责: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这都干不了,你看人家是谁谁谁!如此,就成了恶性循环。

怎么办?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第一要务,就是要放下自己的强迫和焦虑,努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

是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一无是处的。将他的长处发扬光大,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表现出他能做好的事情,哪怕是他吃过饭把桌子擦得很干净,哪怕是他能够走比较远的路没有喊累,哪怕他们捡起来路边的垃圾投进垃圾桶,我们都要看在眼里,并且发自内心的赞美他,鼓励他。目的就是让他知道:我们欣赏你,你也有很多很棒的地方。

这些很细微的做法,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就会起到给孩子“赋权和增能”的积极作用。一定要停止“要求、失望、指责,再要求、再失望、在指责”的恶性循环。因为那不尽无济于事,反而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NO.3 写在最后

这么长的文章,谢谢您能看到这里。

相信此时的您一定认识到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真心希望能为您育儿过程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不知您有没有察觉,这些行为的原因与目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与方式在起作用?

是的,的确如此。孩子出现问题,基本上就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最终受害者是弱小的孩子。

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够引起家长的一些思考:对于我们深爱着的孩子,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请记得,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心理与性格,并伴随他们一生。

参阅书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二版)

作 者:傅宏主编、陶琳瑾副主编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 郝柳:

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有较深入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

擅长儿童绘画分析、艺术治疗

家庭亲子咨询师持证者

新童声儿童之家幼儿园联合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银奖获得者

如果您在育儿与亲子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欢迎交流!

更多家庭教育、亲子话题分享,敬请关注。

期待与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