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土古玉鉴定举要》——008埋藏致沁的案例

 四明居 2018-01-22

上一讲了解了“沁变的两种成因”,今天来给大家看两组埋藏环境及其相关沁色的典型案例:

一、被丝织品包裹的痕迹

上图这枚玉璜出土于广州象山南越王墓,从器表清晰可见的丝绢痕迹推测,它可能是经丝绸包裹后入葬。

再结合该墓中同出的多枚玉璧,表面或有宽窄不一的丝带痕(见上图),或有大幅织物残迹,或粘附棺板漆皮(见下图)

由此可知,这些沁色的形成,皆是玉璧用丝带穿连覆于玉衣之上,后棺椁坍塌、纺织品腐烂所致。

后来,山东定陶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缝有玉璧的汉代丝质长袍,证实了之前的推断,也为探寻这种丝绸沁痕的由来,提供了更直观的实物证据(见上图)。原来古人确将丝绸穿过玉璧的孔(文献称“好”),多角度、反复缠绕。文献中亦曾提及,如《说文解字》释“玮”:“石之次玉,为系璧。”释“玤”:“石之次玉者,以为系璧。”释“王牛,石之似玉者,以为系璧。”所谓系璧,乃佩饰所用玉璧之古称。

二、与金属物件接触的痕迹

扬州高邮神居山西汉“黄肠题凑”木椁墓,曾出土璧孔扣鎏金铜铆钉的玉璧,出土时该玉璧以三股绢带高悬于内棺外前段中央。移开铆钉,玉璧的孔染带的铜沁十分明显(见上图)

无独有偶,徐州铜山茅村西汉楚王陵亦曾出土过,“好”(玉璧的孔)中套有青铜铆钉的玉璧(见上图),且铆钉背面阴刻“卯三”两字,以示为棺饰玉璧序号。这几个例子亦告诉我们,玉璧本有着十分广泛的使用方式。

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曾经出土一枚玉柄铁剑(见上图),由铜、铁、玉三种材质复合而成。经过3000年的地下光阴,除了玉柄上明显的铜沁、铁沁,玉柄和铁质剑身结合处更早已难分彼此。

陕西长安县曾出土一枚卡在铁剑剑身后端和剑茎之间的螭虎纹玉剑格(见上图),由于深埋地下2000多年,非但玉之沁色和铁剑的颜色一般无二,且沁色的尺寸亦几乎与剑身同宽。

古玉的埋藏方式千差万别,不可尽述。以上几例,挂一漏万。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若要对沁色进行解析,很大程度上必须谙熟其埋藏方式。而古人讲究“事死如生”,其埋藏方式和使用方式又不无关系。欲深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从孙机先生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入手。

另外,台湾震旦艺术博物馆蔡庆良先生所著《古器物学研究——弓鱼国墓地出土玉器概论》中,曾以案例的形式从料、工、形、纹等角度,就埋藏方式与玉器沁色的成因进行过深入浅出的探讨(如上图,为“成形对开沁色之分析”)。以笔者愚见,该文堪称是正确解读出土古玉本身所包含信息的典范之作,为学者必备。

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