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文化的高低与家长的顺心没有半毛关系,举例说明:我有个儿子,本科,30岁,外企高管,年薪六位数,在外人面前,人五人六的,光鲜艳丽,在父母面前,吆五喝六的,真的不知谁是爹。邻居家儿子,高中,31岁,没考上理想大学,就一直漂在北京混社会,给外人的印象,流氓地痞,在父母眼里,不争气。可他漂了五年后,开了一辆二手的丰田霸道回家了,一车的货物,满满的情,进门,首先对父母来了个跪拜大礼,母亲哭的像个泪人似的说:儿呀,这多年,我都以为你……儿子赶紧给母亲擦拭泪水,边说:妈,你儿子是个好人,它蒸不出馒头,也得蒸口气呀!事后才知道,这孩子到京后找了一个装修公司打力工开始,人能吃苦,为人仗义,头脑灵活,以后又帮老板嗺要欠账,得到了老板的信认和理解,最终,成了该公司的合伙人,有了20%的股份。这就是二个孩子的不同路数,却是父母不同的滋味和感受,所谓成功的父母,愁眉苦脸,所谓不成功的父母,却是喜笑颜开。劝告正值当年的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一切都归O。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196、思考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