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文化 | 这部战斗民族的太空探险片,简直是“熊性传奇”!

 风吟楼 2018-01-22



▲《太空救援》海报


“太空救援”有一个看似科幻片的名字,却是实打实的误解——与《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这类好莱坞科幻大片恰恰相反,这部俄罗斯太空探险片走“写实风”。


故事基于真人真事,背景是处于冷战末期的苏联(距离冷战结束还有6年)。更恰当的说法是俄罗斯版“《阿波罗十三号》+《地心引力》”,这种历史和时代的烙印,让《太空救援》有了与众不同的“厚重感”。


《太空救援》在大银幕上书写了起死回生的俄罗斯式“熊性传奇”,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它很好看。


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克里姆林宫观看了电影的首映,和真实的弗拉基米尔、电影导演、演员等人坐在一起谈论电影拍得有多么的逼真,效果有多么的惊人。


大制作小成本



在太空探索领域,俄罗斯似乎承接了前苏联的衣钵——毕竟历史上的苏联是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是航天器发射最多的国家。然而,在观众的常识里,太空片一向美国好莱坞独霸,似乎也只有好莱坞特有的资本和技术,才能让太空片获得舒展空间。而传统意义上,俄罗斯电影似乎式微。但《太空救援》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俄罗斯电影比我们想象的发达很多。



▲渺小 vs 广袤


《太空救援》完全展现了航天大国拍太空的底气,有强大背景的“真实感”。震撼的视效将“太空”超脱自然的瑰丽与“救援”险象环生的紧张刺激展现得淋漓尽致,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的恢弘场景。人的渺小,宇宙的广袤,更隐隐透出人性的可贵。



▲拍摄片场真实科学。


该片在细节上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剧组在拍摄片场搭建出巨型摄影棚,影片中有40分钟的零重力镜头是通过特效配合挂钩、绞盘等器械完成的,而有20分钟内容是在太空中拍摄的。



▲水滴惟妙惟肖。


不得不提《太空救援》绝佳的视觉效果。太空强光下的灰尘、那只飞舞出银幕的蟑螂、飘散的水滴惟妙惟肖,而“礼炮7号”解冻后水珠漫舞尤为惊艳,可以说《太空救援》非常适合大银幕观看。


然而,电影制作者对实则精打细算,利用了俄罗斯太空署贡献的一批退役物资,不仅降低成本还凸显真实性,最终将制作成本控制在4554万元人民币左右。


一次“不可能的任务”




▲飞控中心人员


有趣的是,《太空救援》故事线很简单:1985年2月11日,苏联礼炮计划系列中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与地面控制中心失联,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乘坐联盟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并成功地挽救了这支“最后的礼炮”。


但这样简单的剧情,却让人观影时却处处心惊肉跳——原因在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紧张感与危机感不仅来自于不可预测的宇宙,也来自于不可预测的苏联官僚阶层。


当时的冷战背景是彼时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正如火如荼,前苏联在和美国的太空竞赛中本已落入下风,而此时“礼炮7号”出事,最大的后果不是损失一个空间站,而是这个空间站可能会落入美国人手里,技术被对手窃取,前苏联会彻底在这场竞赛中失败。相比冒着损失两名优秀航天工作者的风险去救空间站,也许一颗导弹将它炸掉,是更稳妥的选择,因此“救飞船还是炸飞船”贯穿了整部电影,让人不断忧心。



▲工程师和宇航员背后的家庭


故事剧情开展步步紧逼,却并不滥情。工程师的妻子即将临盆,而宇航员的女儿还在奶声奶气地叫爸爸,但工程师和宇航员在家庭“无法理解”的状态下受命。家人的担心是对的,他们极有可能回不来。


他们接下来面对的一系列难题则层层展开——手动操纵联盟号与礼炮七号对接到太空舱寒流、空间站起火,一系列堪称绝境的危机前所未见,在经受灾难洗礼的同时,他们也在与缺氧、寒冷、二氧化碳中毒等极端生存险境角力,毫厘之差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熊性英雄主义



故事中的太空员并非教条上的英雄,倒是充满俄罗斯人的“熊性”


宇航员和工程师原本就是朋友,当宇航员发生事故被禁止飞行时,听闻工程师去体检却对他隐瞒时,宇航员会觉得自己“被可怜”“会嫉妒”。当他们飞上太空尝试对接失控的“礼炮7号”时,宇航员不顾组织讨论出的“会撞毁”结果,一意孤行去对接,险中万幸,惊吓后的工程师生气地说:“我不想再跟你合作了”。当组织说:“你们回来吧,风险太大了”,两人却一致口径:“来都来了,我们要试试能不能把它修好”。



▲工程师和宇航员患难与共。


在维修过程中也是亮点不断,惊吓不停。


当时俄罗斯有“禁酒令”,宇航员却偷偷带着酒上飞船,还调侃自己如果愿意,能将“驴”也带上。当工程师在太空中被烧伤时,听到幻觉“美国人来救我们了”,会因为求生强烈而拼命想打开舱门,宇航员得拼命拦着安慰,“我之前曾经看到过天使,但我知道那是幻觉”。最后含氧量不够,本可以稳妥的保住一个人,而按规定船长才是弃船的最后一个人,所以是工程师走——但工程师说“我如果走了,我将来怎么跟我女儿交代,怎么跟你女儿交代,要走一起走”。


最后的起死回生宛若神迹。指挥部认为没有办法了只能炸毁飞船,指挥官知道敲碎保护罩“礼炮7号”就能正常运转供氧,于是自己闷头拿着大锤子砸地球上的保护罩,却越砸越绝望,硬如磐石,两条人命就这么回不来了?


而宇航员和工程师抓住这一丝丝的希望,不停地尝试,直到太阳的阴影面,外面变成黑夜很冷以为看不到夕阳了……却惊想起巨大温差变化可以让金属变脆弱。而因为事先并不清楚这段历史,笔者看得心都悬到嗓子眼了。当他们没有放弃敲击,敲得面色通红满头大汗,当最终保护罩砸开,笔者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危难时刻的小细节、一些看似闲笔的“险中作乐”,也让两个人物鲜活起来。例如,当工程师表示希望自己能看一眼孩子时,宇航员回答:“一眼怎么够?”而他们讨论“为什么宇航员生的都是女儿”时,答案却是“因为女儿很神奇吧。”又如,工程师将妻子给的滑雪帽带上飞船,却意外派上用场,宇航员带了女儿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Misha”熊,笑着说:“这是测试失重”。



▲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遥相致意。


而结尾在外太空中,刚刚成功修复“礼炮7号”的两位宇航员和“挑战者号”里的美国宇航员遥相致意,这一刻,对人性的尊重、对宇航员的敬意超越了政治、民族,甚至比太空还要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