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炎性反应、病毒感染、运动或外伤、心理作用等17种原因都能引起胸痛,不同原因引起的胸痛症状略有不同,可以结合其他表现进一步判断。 记住要学会用绞痛、牵扯痛、有压迫感、灼痛等词更详细的描述胸痛,用词模糊的话就诊时医生会很难判断病因。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不同原因引起的胸痛特点和其他并发的症状。
心血管疾病
1.心脏病发作(最紧急的情况) 
症状: 胸痛持续超过5分钟,且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感觉胸闷,胸部被重压、挤压、压碎,剧烈烧灼感或疼痛; 疼痛或不适会辐射到背部、肩膀、脖子、下颚、牙齿、胳膊或手腕; 气短、头晕、晕倒、恶心、呕吐、心跳迅速或心律不齐、意识模糊、感觉死亡降临。
起因:大多数心脏病发作都是由血栓堵塞某个冠状动脉所引起的。如果一段时间后心脏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心肌将会衰竭死亡或永久性功能受损。 应对办法:是需要急救的紧急情况!放下一切,急救!拨打120 
2.心绞痛
症状:胸痛可能辐射到肩膀、手臂、颈部、咽喉、颌部或背部,且还可能伴随胸闷、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类型心绞痛症状略有不同,具体描述见下表。 
起因:心绞痛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产生的胸痛或胸部不适,是心脏病变(通常是冠心病)或微血管病变(X综合症)的症状之一。 应对办法: 3.肺动脉栓塞 症状:肺部不能获取足够的血液,某些情况如深呼吸、咳嗽、吃饭或者弯腰会使人胸部疼痛,活动时疼痛更严重,即使停止运动也不能好转。 起因:身体内存在血栓并进入肺部形成肺动脉栓塞。 应对办法:尽快去医院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增长。 
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胆固醇水平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症、代谢综合征、 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年龄大(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男性(多数病人在40以上)、 有家族病史或早期心脏病。
消化系统疾病 4.胃食管反流病(胃灼热)

5.食管裂孔疝 症状:胸痛、胃痛、食管痛、肿胀、打嗝、咽喉处有酸涩味;
起因:咳嗽、举重物或者排便时过度用力都会对胃和食管相连处产生压力,压力过大时一部分胃就会挤进食管开口处,引起食管裂孔疝;
应对办法:大多数疝气都不要治疗,但是一些人可能需要手术,遵医嘱。
6.胆结石 症状:胃部可能会突然疼痛,胸部、背部或者右肩膀也会疼痛。吃了不消化的东西之后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起因:胆囊中的消化液胆汁出现了硬化凝结,形成结石,堵塞了胆囊和胆道之间的通道。
应对办法:去医院检查确诊并根据结石的大小用药或手术。

炎性反应 7.胸膜炎 8.肋软骨炎 9.哮喘 
10.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 症状:胸部有烧灼感或刺痛感,咳嗽时症状恶化,咳嗽(黄绿色脓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发热、寒战。
起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或支气管炎可导致咳嗽,而咳嗽是导致胸闷、疼痛的直接原因。
应对办法:根据导致感染的原因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使用布洛芬、 - 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症状,具体用药遵医嘱。
病毒感染 11.带状疱疹感染 症状:胸痛的同时还伴随着胸上或背上长出疼痛的皮疹和水泡,疼痛可能会非常剧烈,发热、发冷,全身疲劳,头痛,淋巴结肿大,视力模糊。
起因:感染水痘病毒引起的,且感染了胸部皮肤处的神经导致胸痛。
应对办法:带状疱疹可以自行好转,但可请医生开药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12.梅毒感染
运动或外伤 13.肌肉疼痛 症状:胸部肌肉疼痛,在坐着或以某个姿势站立时更严重。 起因:锻炼太多或一次性锻炼强度太大,深呼吸或者按压疼痛区域可能会损伤身体。 应对办法:减少运动量,在疼痛好转之前不要举重物,热敷或者冷敷有助于缓解疼痛。
14.肋骨骨折 症状:胸部受伤部位疼痛严重,深呼吸或者施加压力时疼痛加剧。
起因:肋骨或者链接肋骨和胸骨的软骨出现裂痕或折断,通常是由胸部受到直接撞击而引起的。车祸或跌倒是最常见因素。严重的咳嗽也可能会导致肋骨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症患者。
应对方法:医院骨科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原因病治疗。
心理作用(急性焦虑症) 15.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 症状:除了胸部疼痛之外,有反复、毫无预警的强烈恐惧感,可能还会呼吸短促、能够明显感知到自己的心跳或者手脚发麻,还可能出现头晕或者担心自己要死了、发抖或痉挛、窒息感;通常会持续5-20分钟,惊恐发作出现后约10分钟左右,惊恐将达到最高峰。 起因:这是一种焦虑症,压力过大、抑郁低落的时候都可能出现。
应对方法:恐惧发作很难自行好转,需要做心理咨询,并可能要使用镇静药、抗抑郁药等。
其他原因 16.脾梗死

17.神经痛 症状:胸部或者背部疼痛,当不满足上述所有病因或症状的时候,考虑是神经问题。
起因:颈部或者锁骨处神经受到压迫,压力过大会让其无法正常工作,患者可能会出现针扎的感觉,皮肤也会开始变软。
应对方法:排除导致神经压迫的病因,如骨刺导致的神经压迫需消骨刺,可能要手术。同时可服用止痛药或使用类固醇药物缓解神经痛。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团队整理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想了解更多权威、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