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国 四千年前,大禹到沧浪治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到沧浪闻孺子歌;两千三百年前,屈原到沧浪与渔父歌。由此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沧浪,形成了沧浪文化。 日月穿梭,四季轮回,沧浪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目前国内史志记载的具有沧浪文化元素的地方有八个 【湖广均州 (今丹江口市)、武昌兴国州 (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安陆沔阳州(今湖北省仙桃市)、常德龙阳 (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鲁之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苏州沧浪亭(今江苏省苏州市)、湖广竹山(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湖广郧县(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沧浪文化八大元素分别是:沧浪、沧浪之水、沧浪歌、沧浪洲、沧浪亭、沧浪绿水、沧浪渡和孺子歌处。据已在国内收集到的大量详实的史料、景点、遗址、文物考证,在全国沧浪文化八大元素全部具备的仅有古均州 (今丹江口市)。究竟哪一个地方是中国沧浪地的源头,哪一个地方是沧浪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众说纷纭,长期无定论。现以图说丹江口沧浪文化的八大元素,从而证明均州 (今丹江口市)地域是中国沧浪地的源头,均州 (今丹江口市)是中国沧浪文化的发源地。 一、丹江口市历史沿革 丹江口市沿革一览表 序号 地域建置名 起止年代 跨越年 备注 1 沧浪(洲) 夏商周,前2200-前475年 约1725年 2 均陵 战国,前475-前221年 约254年 3 武当县秦王政二十六年 (前221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1590年 4 均州 明洪武二年-民国元年(1369-1912年) 543年 5 均县 民国元年(1912年)7月—1960年7月 48年 6 丹江县 1960年7月-1960年11月 4个月 7 光化县 1960年11月-1962年6月 1年7个月 8 均县 1962年7月-1983年 21年 9 丹江口市 1983年8月-2010年 27年 二、中国八个沧浪地中国沧浪地沧浪元素信息一览 序号历史地名现在地名沧浪地沧浪元素信息 1 武昌兴国州湖北阳新沧浪亭 沧浪烟雨 2 安陆沔阳州湖北仙桃沧浪水 沧浪馆 3 常德龙阳湖南汉寿沧浪之水 沧港 4 鲁之峄县山东枣庄沧浪渊 孺子桥 5 苏州沧浪亭江苏苏州沧浪亭 沧浪文化 6 武当、均州沧浪湖北丹江口沧浪 沧浪洲 沧浪之水 沧浪歌 沧浪亭 沧浪渡 沧浪绿水孺子歌处沧浪文化 7 竹山沧浪湖北竹山沧浪山 沧浪文化 8 郧县沧浪湖北郧县沧浪山 沧浪文化 三、图说丹江口是沧浪文化的源头 图-01禹迹图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图是我国著名的石碑图,是以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长安本原图翻刻的。本图刻于阜昌七年(1136年,相当于南宋绍兴六年),这是我国最早的方格地图。每方折地百里,比例尺约1∶500万,记录“大禹治水时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图中有“鄂、沧浪、武当山、均(州)”等地名。这是当今发现的最早出现“沧浪”的地图实物。 图-02禹迹图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藏于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此禹迹图是依元符三年 (1100年)长安本刊,由俞箎立石,冯遂镌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这是我国最早的方格地图,每方折地百里,比例尺约为1∶500万。记录大禹治水时禹贡山川、州郡名。该图与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禹迹图堪称姐妹图,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绘有方格网的地图(此两幅图均取其一部分)。图中有“鄂、沧浪、均(州)、武当山”等地名。 图-03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藏于丹江口市 该图出自宋毛晃所著《禹贡指南》。此图与九江东陵彭蠡北江之图同为该书的附图(该书有四幅图),沧浪注于汉江的均州处,为“均沧浪”。
图-04古漾汉图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藏于丹江口市 该图出自宋代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一书。此图将汉江和长江绘入一图中,称之“古漾汉图”。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称漾水。“沧浪”注于襄阳“均(均州)”地域的汉江边。
图-05紫霄禹迹图 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藏于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 明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士创作了武当灵应图册一套八十二幅图文。此图为其中之一的《紫霄禹迹图》。原件经拍卖后藏于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
图-06江汉合流图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藏于湖北图书馆 该图出自《钦定四库全书》,刊于《湖广通志》。为长江和汉江合流之图,在汉江中上游处标注有“太和山、均州、沧浪水”的字样。
图-07均州图 清·乾隆五年(1740年)藏于丹江口市 《下荆南道志》中沧浪亭下有“孺子歌处”四个大字,此图中均州城内外景点都有标注:沧浪亭、孺子歌处、龍山等。
图-08均州沧浪渡画 周凯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藏于浙江富阳 周凯,浙江富阳人,是著名的书画家。道光三年(1823年)任襄阳知府时,巡视均州,曾遍览武当山胜迹。并随手作些写生画稿,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依据旧稿绘成《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册。此图为其中的一幅。
图-09均州舆地全图 清·光绪十年(1884年)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出自光绪十年贾洪诏、马应龙所著《续辑均州志》,图中标有“太和山、均州城、沧浪”等字样。
图-10水经注图 清·光绪二十八年 清·杨守敬编绘《水经注图》(部分) 此图中部为郦道元《水经注》中武当县的地图,沧浪洲在古均州(丹江口)。沧浪洲、佷子潭、石碛洲、龍巢山(今丹江口龙山)、钧(均)口在此图中均有明确标注。《水经注图》以图解说《水经注》。
图-11均州沧浪亭全景照 民国初年王均摄 此照片由《兰心诗抄》作者王和斋后人王均于民国初年拍摄,这是均州沧浪亭的“千古绝照”。由王钧后人王文凯保存,现由摄影家陈天翔修饰收藏。
图-12均州沧浪亭沧浪洲图(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图) 此图由长江水利委员会1952年测绘的图。图中标注有“沧浪亭、沧浪洲”等字样。
图-13均州沧浪东山记碑 明陈诏撰文刻碑 陈志刚摄 此碑位于均州沧浪亭右后上方一小块平坦的山坡。因天长日久,石碑随石柱歪倒在地面,碑中刻字依稀可辨(详见于《新修沧浪东山记碑》一文)。
图-14均州沧浪亭金塔近景图 均州沧浪亭左右两边建有金塔、银塔,此照片为沧浪亭左边的石雕金塔,高约两米,与右侧的银塔,组成双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之中。
图-15“禹王庙”砖 宋代 丹江口市博物馆存 涂大明摄 此“禹王庙”砖是宋代建造龙山禹王庙时用的建筑构件,砖上凸起的“禹王庙”三字清晰可见,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现藏于丹江口市博物馆。
图-16“沧浪”发源地——古均州遗址 陈天翔摄 照片为古均州遗址,这里是沧浪地的源头、沧浪文化的源头。这里有均州八大景中的龙山烟雨、东楼望月、槐荫古渡、沧浪绿水、方山晴雪。龙山宝塔旁边的平地即为禹王庙遗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