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寒食帖》,写尽沧桑事

 hongzhuanyidui 2018-01-22

提起苏东坡,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诗人,而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的身份,其中在书法领域,他更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

这一次要说的,就是苏东坡的《寒食帖》。读《寒食帖》,如果只看诗,而不通过书法艺术看他的文稿,是读不出其中的意味的。

初看这幅字,却给我一种感觉是,这字怎么这么丑呢?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颜真卿的字叫颜体,柳公权的字叫柳体,而苏东坡的字叫“石压蛤蟆体”。

这幅《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是苏东坡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官途不顺,被贬到湖北黄州,生活窘迫,每天要自耕自食,开垦劳作,而不久之前,陪伴自己长大的乳娘也过世了,此时的苏东坡无比的寂寞。在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屋外阴雨绵绵,苏东坡的心中就如同这天气一样沉闷悲凉,于是便写下了这《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自打我来到黄州,已经过去三个寒食节了,年年都惋惜这逝去的春光,而这过去了的春光,并不需要人惋惜。

看这叠字的部分,“年年”。苏东坡并没有都写出,一个点就带过去了。这一处便体现出了苏东坡的随性。因为是手稿,也不必太过仔细,那一点就如同一个音符一样,而这些,是印刷体里怎么也看不到的韵律和节奏。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今年的雨特别多,令人愁苦,接连两个月的春寒,像是秋天的萧瑟。在愁卧中听闻海棠花谢了,凋落在了污泥中的花瓣显得狼藉。

苏东坡是四川人,海棠花是四川的原生花。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看到上句的最后一个字“花”,与下句的第一个字“泥”是连丝的。蒋勋老师说:“他绝对不是在讲花,我觉得他是在讲他自己。那个“花”跟“泥”是牵丝牵在一起的,这两个字如果放大是非常惊人的。我觉得苏东坡领悟到,原来自己一直把自己当花,你当花你就娇贵,你就不能够下来。”我们都知道,中国文人向来是很傲气的,尤其是文采斐然的人,总是看不上别人,觉得俗气。苏东坡从小可以说一帆风顺,二十岁便闻名朝野,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十几年后,却因乌台诗案,被冤入狱中,饱受磨难。这时他才发觉自己没什么娇贵的,也不过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后来又被流放到了海南,结交了一些社会底层的人。花只有落在了泥土之中,才能不娇贵,才能活出人生中更有气度的一面。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这既然是草稿们就会有涂改的部分。这里,他可能本来是要写“何殊少年子”,后来又改作了“何殊病少年”,而多数来的“子”,只在旁边点了四个点,保持了行文的流畅,错了就错了,不做太多的修饰。在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时,可以看到,颜真卿在写错的部分,就直接圈掉。颜真卿耿直,苏东坡随性。二人的性格在字里行间便有了体现。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短短的一句里包着四个冰冷的字,“空”“寒”“破”“湿”,真破啊!连“破”字的边都是破的。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看这个“纸”字,笔锋就像是一把刀一样扎在心里。中国人讲究谦逊,最忌讳锋芒毕露。而苏东坡偏偏要用他的字,把锋芒都显露出来。

看这四个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从“破灶”到“衔纸”,苏东坡的字越写越狭长,就如交响曲一般,声音越来越锐利,也越来越凄凉。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想报效朝廷却连门都进不去,想回家乡,可是父母的坟墓却远在万里。

苏东坡一路被贬,心中是否有怨言?有的,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君主。我们看那个“墓”字写的很大,“君”字却像是缩在了墙角一般。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简直像是末路的绝唱。这个“灰”字,就像是一个马上要推入火葬场的尸体。

全诗、全文,我们看到了一个穷途末路的苏东坡。有句话说:“上天通常会让你经受苦难,然后把艺术给你。”好的艺术家在呈现出优秀的作品是,往往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是无法替代的。若是让颜真卿或者柳公权去写《寒食帖》,绝不会写出苏东坡的这种感觉。

在跋文里,黄庭坚也说:“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如果你让苏东坡再写一次,未必更好。

书法中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故而书法之中,我更喜欢宋朝的那种意趣与不拘法度。

过去我们看书法,看的更多是“法”,是规则。而只有抛开了那些规则,用身体、用心去感受,才真的能感受到《寒食帖》中的沧桑,才真的能感受到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