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厂甸品民俗--张本瀛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22

逛厂甸品民俗

旧时的京城有那么一句老话儿:“生活在北京,没逛过厂甸,根本谈不上算是北京人。”您瞧瞧,这入老北京的一座民俗博物馆。人还没来到跟前儿,可大老远就能瞧见

手艺精湛的艺人,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在蔚蓝色天空中随风飞翔的情景。五颜六色的风筝中,有两三丈长的关节儿会动、眼珠会转的大蜈蚣,还有正在飞舞的栩栩如生的红蜻蜓、沙燕等,特别赏心悦目。在观风筝之际,忽然孩子们的嬉笑声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别处,只见著名的民间艺人泥人张的后代传人,娴熟地将柔软的一团团黄泥变戏法儿似的,就在围观者的眼皮子底下,转眼间捏成钟馗、包公、刘罗锅子、铁拐李、孙悟空等深受寻常百姓欢

厂甸在过去的北京平民百姓心里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旧时的厂甸,只在春节期间有一些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为过年人助兴,性质与如今各大公园的庙会或大集市有诸多类似之处。它北边从和平门开始,南到虎纸坊桥路口,整整为一条街。开市时适逢过大年这一喜庆的日子。一清早儿,天还没大亮,从四九城赶来逛厂甸的人就开始熙熙攘攘地行走在路上,那场景好不热闹。而此时先于游人的厂甸一条街两边的食品大棚里,厨艺高超的厨师们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现做现卖,将各式各样的北京风味小吃提前摆上自家台面上,煎、炸、炒、涮,真可谓门类齐全。扑鼻撩人的喷香味道,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像造型别致的盆糕儿,以及油酥火烧、麻酱烧饼、江米炸糕、灌肠儿、炸春卷、豆汁、茶汤、豆腐脑儿、白水羊头、杂碎汤等,各具特色和富于老北京传统风味儿的小吃,十分适合不同食客的口味。首先应指出,正宗、色香、味美、花样齐全,是老北京厂甸庙会小吃的一大特

色,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此外,迎着寒风矗立着的、红玛瑙似的特大糖葫芦,足有五六尺高,它外表包裹着晶莹剔透的上好冰糖,再加上小贩那极具挑逗性的吆喝:“刚蘸好的冰糖葫芦,又大又脆呀,吃上一串甜掉牙哟。”随之人群便一拥而上,更是乐坏了那些得了机会便撒欢儿的孩子们,只见他们一块儿唧唧喳喳,如小鸟儿闹林般地着实疯了开来。

接近海王村的地界,这里有一处专给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找乐子的地方,用现在的专业术语可称之为“文化市场”。其中有颇受广大文人青睐的文房四宝、线装古书、戴月轩狼豪笔等,以及不同材质和造型的古玩字画类的艺术品。总之,昔日的京都子民大多还讲一些诚信与道德,故而来此寻觅的文化人一般来说总是不会空手而归,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收获,迎来好心情的更是大有人在。如果运气儿不错,吉星高照,对文物又在行的主儿,说不定在哪会儿碰到位皇亲国戚迫于应个急儿换些钱的宝物。

来到厂甸庙会一条街,如同步

迎的人物,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虽然手中忙得早已滴溜转,但仍供不应求。孩子们眼睛中露出渴望与祈盼的目光,一双双小手早早地伸开着,都希望快点拿上自己希望得到的那个可心的小泥人。

老北京的厂甸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记载大概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初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养育了京都子民,年复一年地伴随着北京人一代又一代,也吸引一些著名的文人雅士多次光临这块风水宝地。如早年在京任教的文学泰斗鲁迅,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徐悲鸿,以及京味儿文学家老舍,京剧名家余叔岩、马连良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不过,说过来道过去,厂甸庙会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更加贴近老百姓,是一个深受平民欢迎、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好地方儿。甭管您是家境殷实的老爷也好,还是贫寒一些的小户人家也罢,都能在这儿找到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子。当您的手里拿上一个随风摇动的小小风车,听着它那“嘎嘎”的一阵阵脆响,如此边走边逛,如同沿路欣赏着一幅京城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景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