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仅2分钟,这对父母就把孩子逼到崩溃!看哭多少人......

 网火燎原 2018-01-23


文/左兴驰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最难的是什么?也是尊重。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也是个谈一万次也不嫌多的话题。


尊重,就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才有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教育,才有灵魂的交流。


在我们公众号的后台里,有着几十万的粉丝,有的时候,我会想,这些粉丝,有的已经关注了我们三四年,有好多妈妈的孩子都已经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又有好多孩子刚上小学的妈妈不断地加入进来。


我们的粉丝,也是在更新换代的,所有怀着学习之心,想要解决孩子问题的家长,都在这几年里,不断地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之中。


现在的人们总是讲,三年一代沟,按这样计算的话,在阳明教育成立的这即短又长的十几年里,家长也已经换了好几代了。


家长变得越来越新潮,越来越开明,也越来越自信。


在许多年前,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或者是孩子的品德出了问题,家长们大多数是绝望的,但是在现在,我们有了很多的学习方式,能够去完善我们的教育方针,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换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家长们的一些观念,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好转。


其中的一大进步,就是尊重。


可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家庭教育能够良好运转的基石。


最近我看到了几个小视频,有两个,让人很是在意。


像下面这个“我只是想静一静,又能怎样”的视频,还被当成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视频时长:2分钟。




在很多的事情网站上,这个视频被分类成搞笑视频。


确实有的人看的哈哈大笑,可是也有的人看的热泪盈眶,也有的人看的只剩下了沉默。


可是无论你是哪一种,都有必要把这篇文章继续看下去。


有好多的80,90后,都能从这个视频中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小姑娘的情绪从忍耐,到失控,到妥协,哭的歇斯底里,在这种极端的情绪下还能讲话条理清晰,嗯,是个演讲辩论的好苗子。


全程小姑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那!又!怎!么!样!


我只是想静一静,又怎么样!我错了,又怎么样!


我已经在改了,又怎么样!


整个视频里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


第一句是小姑娘说的“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们为什么还要来弄我!”


另一句是妈妈说的“你态度不端正!”


妈妈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孩子认为妈妈在折磨自己,是这场矛盾的主要原因。


这个两分钟的小视频,我看了不下十遍,在看过之后,又隔了好久,才写下了这篇文章,就在我最后一遍看着孩子歇斯底里和父母大吼的时候,脑袋里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教育,是两代人沟通。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两代人的观念问题。


在一个创业网站上,看到过这样的结论:


90后之后的孩子,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事情的一代人,之前的那些人,更喜欢的是做形式。


什么叫形式,就是态度,就是做给别人看的东西,就是花架子。


所以视频里妈妈的观点一直都是:你态度不好,你要做个形式出来给我看才行!不能吼!不能犟嘴!不能有情绪!要心平气和说知错了,然后说清楚要怎样改才可以!


但是孩子呢?


这个孩子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小姑娘的态度是,我已经知道错了,我现在需要时间静一静,然后想一想怎么去做,可是小姑娘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还是要来不断地打扰她,不让她去履行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


可以这样说,在做事这个层面上,这个妈妈已经不如这个小姑娘了。


但是要一个以这样的标准生活了几十年的成年人改变看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视频中的这一次矛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最基本的尊重。


重复一遍文章开头的话:尊重,就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才有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教育,才有灵魂的交流。


可是平等不能让孩子站在凳子上去接近你,而应该是你俯下身来接近孩子。


一个腰都不会弯的教育者,势必是失败的。


妈妈的态度是,我不管你有什么道理,反正你不按我说的做,不听我的话,就是态度不端正。


我们经常说学习要走心,教育也要走心,但是很多的妈妈,都没有学会怎么走心。


拿着个视频来说


孩子的那种无奈难道妈妈感受不到么?


孩子的无助难道这个妈妈感受不到么?


孩子已经快被情绪挤压的崩溃了难道这个妈妈感受不到么?


孩子已经感觉自己被孤立了难道这个妈妈感受不到么?


孩子已经感受到绝望了难道这个妈妈感受不到么?


为什么在面对家庭教育的时候,家长不能稍微的走走心呢?


难道我们成年人的心都已经被残酷的生活给磨成粉末了么?


孩子是个人,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是它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对这些想法有一个最起码的尊重。


除了尊重孩子的想法之外,还要尊重孩子的情绪。


再再重复一遍:尊重,就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才有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教育,才有灵魂的交流。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被允许的。


我小时候每次被老师打哭骂哭,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总是会被吼一句:给我憋回去!


在那些老师和父母的眼里,受教育的时候哭是不正常的,感觉委屈是不正常的,发脾气更是恶劣至极。


孩子的情绪从来都不会得到尊重,我在乡下生活的时候不止一次的遇到一群大人逗一个孩子,孩子气的满脸通红,大人们拍着手哈哈大笑。


居然就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心疼。


情绪一旦出现了,它就不会凭空消失。


它只会找一个黑暗的地方不断的堆积,直到撑破这个原有的容器。


孩子的情绪,永远都是用来安抚的。


需要矫正的是观点,而不是情绪。


一个情绪能够得到尊重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定是幸福的,性格也必定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父母却总是不想在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上花费心思,父母最喜欢的做法永远只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不行,一种是撒手不管。


用着极端的方法,来避免孩子走向极端。


最后的结果,势必是失败的。


而且,情绪,也不一定就代表了他的态度。


有一些孩子,就算是知道错了,就算是已经主动接受了惩罚,但是还是会感觉到委屈。


这个委屈,和他知不知错,能不能改并没有关系,他会感觉到委屈,可能只是因为刚才你批评他的那一瞬间,让他感受到了和你产生的疏远感,才有一点害怕而已。


他已经知错了,渴望的其实是你的一句安慰,但是你却还在指责他的态度不端正。


就在我认为这个视频中父母的做法已经挺不讲道理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另一个视频。


视频的原标题是:熊孩子跟妈妈吵架发脾气,还说要报警。


这个视频中的妈妈,简直就是亲子沟通的反面典型


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各位妈妈一定要在心中默念:


我一定不要成为这种样子。


视频长度:3分钟




这个妈妈的几乎每一个做法都是雷区,最典型的有这三个:


1、用不让孩子吃饭作为惩罚。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的身体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再恶劣的问题,都要在确保孩子的身体安全的基础上去教育,在最具有家庭温情的饭桌上批评孩子,除了让孩子不爱回家之外,没有一点好处。


2、人身攻击:说孩子性格不好,甚至说出了“那你就不要做我的孩子”这种话。


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羞耻心。甚至这个羞耻心比大人还要敏感,指着鼻子说“你性格很差”,“你怎么这么恶劣”这些话,放在大人身上,叫做人身攻击,放在孩子身上,自然也成不了教育,更不用提教育的效果了。


3、问孩子:那别人家是怎么教育的你说给我听,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乖我家孩子怎么那么坏。


用蛮不讲理,和孩子犯的错误毫不相干的问题来问倒孩子,从而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只会让教育变得更加苍白无力。


刚才我们说过了,做妈妈,是要走心的,这个视频中的妈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起不到一丁点的教育作用,只是在单纯的折磨孩子而已。


孩子真心实意的把你当同伴,你却拿自己当领导。


小的时候面对孩子颐指气使,长大了还要孩子和你百般亲近。


这又怎么可能呢。


最后一次,我们缓慢的,充满温情的,温柔的再次读出这句话把。


尊重,就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才有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教育,才有灵魂的交流。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尊重,需要走心,需要我们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件事情负责。教育不是指责,也不是训斥,而应该是引导孩子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他并不是一个残缺品,他也是一个完整的、小小的人,孩子的身上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理智和思考,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尊重,去引导,并从中得到启发。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个家庭的成长,父母和孩子,都会从对方身上发现真正的自我,进而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很多人都说,养育儿女,是一场修行,但事实上,养育儿女,是一个机会,是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重新成长的,此生无二的重要的机会。


2018寒假8天走心系列广告


妈妈篇:



孩子篇:


阳明篇:



考试帮,家有6-18岁孩子的父母的教育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