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篇第二章 中国杂技的种类和特色

 茶室主人 2018-01-23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古代又称“杂伎”、“杂技乐”。广义杂技为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杂技所表现的不是各种普通的技巧,而是超常的高超技巧或者惊世骇俗的异能奇巧。可以认为,“神奇性”是杂技与普通技巧的根本区别。中国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层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战、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民族性格。
1 中国杂技的种类
         中国杂技不下千种,经常在舞台上表演的也有200多种,五花八门,如万花筒般变幻万端。通常被概括为如下几类:力技、形体技巧类、耍弄技巧类、高空节目、魔术节目、象形象声节目、驯驭兽畜、滑稽及小丑艺术。但这种分类方式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本书不采用这种划分方式,而是按照技巧类型进行分类,包括①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踢毽子等;②顶举技,如顶碗、顶竿等;③悬吊技,如空中飞人等高空杂技;④平衡技,如高跷、走钢丝;⑤驾骑技,如骑马、骑象、骑摩托;⑥柔体技;⑦魔幻技,如“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⑧模仿技,如口技、舞狮、舞龙等。至于马戏及滑稽等项目宜作为单独的类别,不归入杂技之中。
中国武术在很早以前就分化形成演艺功能,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武舞以及花拳绣腿等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武术演艺可以归入观赏性技巧之中,与“杂技”属同一类型,事实上表演性武艺也是一直厕身于杂技之中。这种表演性武艺在戏曲和武打电影中得到发扬光大。由于武打文艺的风行,人们误以为表演性武艺就是武艺之全部,有人口诛笔伐,有人扼腕叹息。实则大可不必。完全可以将表演性武艺作为中国杂技的一个类型,通过对中国杂技的整体性理解来把握表演性武艺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价值。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与武术关系密切的技巧。
        (1)跳剑
        在表演中不时将手中刀剑向空中抛掷,然后又用手接住。这种技巧在古代被称为“跳剑”或“跳刀”,属于耍弄技的一种。跳,古籍中又记作“挑”。《南齐书·王敬则传》记敬则跳刀,“高与白虎幢等,如此五、六,接无不中。”这种活动即使在民间习武活动中也有所见。《资治通鉴·晋纪》中记:“张昌起兵为乱,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挡。”胡三省注曰:“挑刀,舞刀也。今乡落悍民,两手运双刀,坐作进退为击刺之势,掷刀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胡三省是元人,可见这种向空中抛掷刀剑之技.一直至元代尚有其踪影。宋太宗时,曾选拔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有次契丹使者来访,太宗赐宴同时令这些剑士们“袒褐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使得契丹来使不敢正视。从文字可以看出,这一“掷剑于空中”的剑舞,是前代“跳剑”的继续,但除了掷高外,还须“跃其身左右承之”,反映了“跳剑”技能技法的发展。
        (2)舞狮
        狮子有“百兽之王”的称号,它是威武雄壮的象征。相传狮子是天龙的第九个儿子,擅长看守门户;亦说狮子是玉皇大帝派下凡尘来驱逐瘟疫的神兽,当它昂首挺立,踞守大门时,一切鬼蜮都望而生畏自行回避,可以消灾免难。自秦汉以来,在宫殿、庙宇、祠堂、府第的大门旁,都竖着威武雄壮的石狮子。我国舞狮子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和游戏在早期社会里,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狩猎、出征开始和胜利归来的时候,节日和宗教祭典的时候,都要举行舞蹈或游戏,而舞狮是其中的一种。人们打扮成狮子而舞,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的情感、信仰和期望。《陕西通志》记载:“杂戏起于秦汉,有鱼龙曼延,高缰凤凰,象人、怪兽之戏。”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成熟于南北朝时期。唐朝时舞狮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最为壮观的当数“五方狮子”。据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狮子,谓之“列狮子郎”,舞太平乐曲。不仅老百姓喜欢舞狮,军队、和尚亦会舞狮子,其形式各有不同,九头狮子、西河狮子、西凉伎等名目繁多。宋代舞狮子也相当流行。《宋史·乐志》百戏条目中便有舞狮子这个项目。《东京梦华录》也记有舞狮盛况。到了清代,舞狮子的内容更加丰富,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舞狮的风格流派繁多,但归纳起来,约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各有自己的特色。南派中较有特色的是广东的狮子舞,包括广州、佛山的大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东莞的麒麟狮,鹤山、中山的鸭嘴狮等,各呈异彩。广东狮子的特点是:大头、凸额、钩角,身形斑驳有花纹。狮子外壳是竹篾结构,纱纸粘贴,箔绸作里。狮头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活像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有些在狮子头的前额还装上一面镜子,头上吊起四只绣花球,眼睛安上玻璃球,更加显得闪闪发亮,光耀夺目了。狮头有大号、中号和小号之分,其重量一般五公斤左右。狮头的外貌,有大花面、二花面之分,或称文狮和采狮之别。北派的狮子舞相传在北魏年代,曾有一种木雕兽头的狮子舞。北派的狮子舞有河北双狮、安徽青狮和湖南狮子等之分。北派舞狮的外形,全身都被狮被所遮盖,从头到尾看不到舞狮者。舞狮者的下身穿着和狮子相同的金黄色裤子,双脚穿长花靴。舞狮子由两人配合组成,另一人则是武士打扮,手拿绣球作为引导。北狮有大狮和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的狮舞,一般都是通过睡狮、出洞、采青、吃青、醉青、醒狮等过程,表现出艺术美的魅力,塑造出刚健强悍的东方雄狮的形象。
    文献中记载“舞狮”属于杂技一种。到了清代,舞狮就开始与武术联系起来,各地以舞狮为名组织起各式各样的狮子堂或狮子会,习武练艺,成为一种提倡尚武精神的社团,他们往往在耍狮子的同时进行武术比赛。舞狮子的锣鼓之声响遍各处,以近代的表面现象看来,舞狮子不外是民族习武尚武的表现,因为凡舞狮差不多都有成群赳赳者执刀枪,持棍棒,簇拥随行。有的表演十八般兵器,有的表演“回马枪”、“扫堂腿”、“鹞子翻身”、“水底捞月”等绝招,应有尽有。特别是舞凳、对打、空手入白刃,更能获得观众的喝彩。到了现代,舞狮几乎就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武术表演了。现代的舞狮与武术更是密不可分,舞狮出会必有武术好手随行。在广东,人们提起狮子队就自然含有功夫队之意,而且舞狮成为衡量武术好手的重要尺度,不会舞狮者,人们不会认为他是武术好手。
    舞狮子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锻炼人们的体质,发扬尚武精神。现在在外国华侨、华裔聚集的地方,逢年过节也可看到中国式的舞狮,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华夏子孙怀念祖国情感的寄托。
(3)硬气功类节目
比较有名的如铁布衫、铁裆功、躺刀山、卧钉床、枪刺喉、铁头功等。这些也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某些还成为中国武术的招牌。
2 中国杂技的特色
        中国杂技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杂技基本功好,造型优美,表演细腻,刚柔相济,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外国友人说,看了中国杂技,感到中国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卓立于世界杂技艺术之林,弥足珍贵。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生活气息浓厚。中国杂技的各种技巧大都从生产生活中发展演化而来,有些节目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道具也多为普通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可以说中国杂技不离百姓日用,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中国特色,因此能够贴近百姓,令人感觉亲切自然。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杂技的继续发展必须继续依赖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从中提炼技巧和节目,把现代化了的生产和生活作为杂技发展的源头活水。
        第二是讲究真功夫。俗话说“京戏的筋斗,杂技的顶”,其实筋斗和顶功也是分不开的。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耍坛子”演员头顶都有一块磨得溜光不长头发的地方,这是苦练的印痕,而更为高超的“耍坛子”演员在轻重感觉通灵入化时,才留起长发来。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戏法”演员手法快捷,但练功装“压子”时长袍内要卡上二百斤的各种物体训练,四肢百体只有经过软硬功夫的苦练,才能达到通灵入化、游刃有余的表演效果。没有扎实的武功基础,那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是不行的。
        第三是一通百通,千变万化。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蹬技”节目,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象。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杂技艺术的不断超越精神,不仅带给人们更多的趣味和惊喜,而且还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激励了人们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
        第四是力量和技巧并重。《叠罗汉》的底坐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载;现藏日本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个顶6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节目。“大小武术”最典型地显示了中国杂技的超人力量和技巧跟斗的结合,演员在台上时而如鱼儿漫游,空气如水,身轻似箭,时而如紫燕穿林、蝴蝶翩飞,“倍加功夫,妙体生花”,构成独特风格,柔术与硬功,力量与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五是平淡简约,返璞归真。中国杂技往往没有或只有简单的道具,却能表演异彩纷呈的节目。这就像得意忘形的中国写意书画一样,极简约而又极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这其实也是真功夫的体现。在举世惊绝的《古彩戏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戏法演员只要一件长袍,一条薄单,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十八件大小酒席的菜肴至活鱼、活鸟,演员一个跟斗能献出烈火燃烧得熊熊灼人的铜盆,再一个跟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
        第五是人、物、环境等完美协调。中国的很多杂技都体现了人、物、环境之间的完美协调,展示了人对环境极高的适应能力。如“走钢丝”、骑独轮车时种种惊险的表演,“晃板”、“晃梯”之类,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顶上的人必须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求平求静,这都需要极冷静的头脑和极高超的技艺,而这是经过千百次刻苦训练采取得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六是一心多用。杂技“顶碗”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杂技的经典代表性节目。传统的“顶碗”节目是由单人表演,通常是演员在倒立和柔术状态下,在固定的表演道具上,表演用脚面夹碗和头部顶碗的高超技巧,表现了人在特定限制下创造奇迹的能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菊花在全面继承顶技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创造了倒立夹碗过头的柔术与顶技结合的新颖技巧,突破了传承千年的古老形式。战士杂技团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顶碗与滚杯结合、双手各捧一摞碗在直径1.5米的圆桌上连翻筋斗的技巧,令人目眩神迷。杭州的王一敏、刘弘俊创造的“双层双飞燕顶碗”的高难技巧和河北省万献惠、万献存姊妹的双顶碗轰动了杂技界……随后上海、广州的杂技演员又花样翻新,“顶碗过高梯”、“高车踢碗”等等创造,不离传统而又刻意求新,在东方人体文化重视柔韧、巧思、筋斗和平衡、力量,极大发挥人体潜能的超越自我的追求中,显示自己的艺术魅力,为祖国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第七是杂技艺术的平民化和极大的适应性。中国杂技是名副其实的草根艺术,和中国武术、戏曲一样,都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其技巧类型、表演形式、表演场所不拘一格,没有特别的要求。既可以在广场、剧场作大规模演出,也可以一个人作场即席献艺。正是这种深厚的民间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才使中国杂技绵延不绝,历千载而犹存。
3 中国传统杂技表演性的欠缺
        传统上,中国杂技表演非常重视技术,却对表演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内杂技界人士通常都认为技术是杂技艺术的灵魂,失去它就会失去观众;而中国杂技频频在国际赛场上获奖,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重视技术,并将技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还有就是,杂技一直活跃于民间,普通老百姓对杂技表演的要求并不高,这也制约了杂技表演艺术品位的提升,并且这给人一个错觉,觉得杂技只是低层次的耍把势卖艺,并且是下层民众的东西。所以中国杂技长期“技字当头”,有技无艺,套路老化、编排简单,缺乏整体剧目的编排和运作,出现了“一流技术、三、四流编导”的局面。给人的感觉就是“杂耍”,艺术品位不高,因此难以吸引新老观众,一直没有成为舞台表演的主流艺术。国际上经常这样评价中国杂技:中国不乏优秀的杂技节目,缺少的是优秀的杂技演员!中国杂技演员经常被认为不会表演,往往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他们技艺高超,可他们却经常被认为在单纯地“炫”技;他们缺少微笑,不会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演员在表演,观众在观看,二者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仿佛有着无形的隔阂!中国的杂技演员从小进行专业训练,文化知识匮乏,这就使他们难以理解节目表演的内涵,使节目表现力不够完美。只有技巧而不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中国杂技正在受到西方杂技的威胁,如果再不创新,连老外也要看腻了。
        其实杂技发展的方向是在保持技巧性的同时增加观赏性,做到好玩又好看。杂技的特长是在形体和技艺上向极限挑战,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观赏性、它的美感——杂技表演必须是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能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和美的熏陶。杂技如果一味追求惊险和刺激,让人捏着一把汗,就等而下之了。有观赏性的节目在国际国内都是有市场的,那些仅有高难技巧而缺少观赏性的杂技在国际上也不是很受欢迎的。观众的观赏眼光和欣赏品位都在提高,文化品位和观赏性越强的杂技作品,就越有市场;相反,创作思想、导演手法、艺术呈现陈旧的往往只有死路一条。现在讲“大投入,大产出”,现在比较成功的是观赏性非常强的有主题的杂技晚会,搞得好的,一演就是几十场,可以几倍地收回原来的投入。所以杂技的前景仍然在它的观赏性,并且这种观赏性应该是大众化的。
        国外杂技界专家对杂技的表演性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杂技始终是表演给观众看的,既然观众花钱买票看杂技,杂技就应该首先保证观赏性,让观众从欣赏中获得乐趣和享受,并且要提高观众的参与性。杂技本身可以说主要是一种技术,但是杂技演出却是一种完整的艺术,从表演技巧到演员服饰,从舞台灯光到音乐选择都很重要。杂技演出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杂技编导,不仅要告诉演员如何做动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演员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懂得调配服装的颜色,了解道具、动作的意义,启迪他们有自己的创意,用心灵去表演。否则技艺再精湛,也不会受到观众和评委的青睐。国外杂技团注重演员有自己的创新,能即兴发挥,展示演员个人的表演才能。因此,中国杂技必须提高杂技表演及编导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杂技表演的艺术性、参与性,最终使杂技表演争取更多的观众。曾连续13年负责文化部春节晚会杂技曲艺节目的李延年也认为,在世界杂技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杂技被国际市场所逼,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编导水平。“技巧是一堆菜,编导这个饮事员要让它变得色香味俱全,还得借助舞蹈、音乐等各门艺术,以及声、光、电、服装、道具的整体配合。”
4 中国杂技表演的创新
        目前中国杂技表演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转变,大家都在自觉地给杂技表演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一个明显的创新形式是开始有主题,有整台的主题晚会,也有带主题的个别节目,有人物,有情节,有思想。在演出形式和整体包装上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灯光、服装、音乐、编排手法等都不再是传统的,都不同程度地注入了现代气息,舞蹈、戏曲、芭蕾等手段也综合性的运用到杂技表演中来。创新已经成为杂技表演的生命线。下面我们大体了解一下杂技表演创新的不同方面。
        (1)综合化
        杂技在汉唐年代与舞蹈、武术表演、幻术、滑稽表演、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等合称百戏。到了宋元时,曾长期共存于“百戏”之中的各文艺门类逐渐独立门户。杂技在独立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眼下又开始跟其他的姐妹艺术结合了,这就是很大的发展。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对中国杂技发展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舞蹈、戏剧等元素的过度加入,可能会喧宾夺主,使杂技表演成为陪衬。
        (2)拟境化
        现代高科技手段(声、光、电、烟火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杂技表演的观赏性,声、光、电、烟火等技术的采用,把舞台搞得美轮美奂,模拟出如梦如幻的情景氛围,使得杂技更加具有造梦效果。不过一些“高投入、大创作”的大型杂技晚会,已经让人分不清哪些是高科技特技,哪些是演员的真工夫,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实打实的杂技技巧,长此下去可能会使杂技表演对高科技形成过度依赖,还会导致杂技演员基本功的退化。应在保持杂技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运用高科技手段或借鉴其它艺术形式来丰富杂技表演的观赏性,能恰到好处的为突出杂技的特色服务,而不是喧宾夺主。
        (3)主题化
        20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首创杂技主题晚会形式,融合杂技、戏剧、音乐、舞蹈、声光电等多种舞台表现手段于一身,一推出即风靡世界,中国杂技界也深受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杂技主题晚会风靡中国,全国许多大中小杂技团体纷纷编创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中华魂》、《天幻》等一批杂技主题晚会亮相中国杂技舞台,这种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把原来分散、独立的杂技节目有机地串联起来,将多种艺术门类、形式加以综合应用的思路,给杂技界乃至文艺界以极大的震动。观众们在欣赏杂技主题晚会之后惊叹道,如今的杂技与留在记忆中的杂技已完全不同,原来杂技可以这么演!
        杂技主题晚会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是对精品杂技节目进行集中展示的契机。可是,主题晚会的背后是编创、制作过程的资金大投入。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斥巨资进行大制作,与其背后一个庞大的、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团队的有力支持分不开,与其在美国、加拿大有着广阔的观众群体分不开。在国内制作一台杂技主题晚会,往往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国内很多杂技团体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杂技团体缺少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如果市场运作不当,投入资本都很难收回,更别提靠此赢利了。一台杂技主题晚会涉及演职人员众多,道具繁重,国外演出商很难有实力承担整台晚会的演出。没有商演的机会,排练好的整场晚会经常被拆分成单个的节目去演出,晚会因此被肢解。一些主题晚会从排练成功到正式演出,往往没有演出几场就解体,高成本的投入到最后变成沉重的债务负担,这样的例子很多。
        (4)戏剧化
        广州战士杂技团新排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最大的意义在于把传统的杂技“节目”转化为一个有情节有故事的“剧”——《天鹅湖》的芭蕾舞剧版本天下闻名,然而《天鹅湖》的杂技剧版本却是战士杂技团的首创。全剧长两个多小时,包含了30多种杂技门类,出动了最好的导演和120多个各行当的优秀演员,整部剧耗资200万元。因为剧情是西方的王子到中国来找爱人,因此风格上它也与芭蕾舞剧的版本不同,是东西合璧的。各个票务网站在最初把《天鹅湖》挂上网售票时,在分类上就出现了分歧。有的把该剧归入“杂技魔术”类,有的归入“音乐舞蹈类”,还有的归入“综合晚会类”。准确地说,它是一种以杂技为核心的新的舞台艺术,也就是所谓的杂技剧。该剧曾经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1场,一炮打响。2005年11月,该剧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剧目又进行11场演出。2006年3月17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杂技芭蕾《天鹅湖》在国外开始第一场商业演出。俄罗斯芭蕾和马戏世界闻名,俄罗斯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故乡。克里姆林宫大剧院拥有5500个座位,连续三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最后一天,不得不临时增加500个座位。演出票价相当可观,贵宾票8000卢布(约2500多元人民币)却依然抢手。在圣彼得堡市十月剧场的两场演出,每次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达15分钟之久,走出剧场后,仍有不少观众对身边的中国人拼命鼓掌。当地舆论界高度赞扬:“最优美的杂技和最惊险的芭蕾震撼了《天鹅湖》的故乡。”2006年7月23日至8月28日,杂技芭蕾《天鹅湖》在日本演出,这是该剧的第二站国外巡演。《天鹅湖》22场演出场场爆满,且在东京、大阪和福冈分别卖出10500日元的高价,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演艺作品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市场运作让大批日本观众走进剧场,真正引起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评论家铃木秀明说:“把中国传统杂技与西洋芭蕾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作为娱乐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已达到了舞台作品的最高境界。中国用50年以上的时间制作的舞台艺术的成果,在《天鹅湖》中得到展示,这绝不是言过其实。”2007年1月底,该剧将开始为期近5个月的全美首期巡演;该剧在英国、法国、以色列、新加坡、巴西、西班牙、香港等地的演出谈判也在进展之中。
        另一部名牌剧目《功夫传奇》由天创公司在北京首次推出,于2004年12月3日在北京崇文区红剧场正式举行了世界首演。《功夫传奇》聘请了中国最杰出的舞台艺术家,以世界一流的现代舞台包装将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创造性地用武术、杂技、现代舞等元素表现了一个小和尚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后,最终走向大智大勇的戏剧主题。《功夫传奇》上演后被北京的英文媒体赞誉为是“一台将北京剧场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的演出。”来自爱尔兰大使馆的副大使说“《功夫传奇》比《大河之舞》更震撼。”2005年6月应加拿大及美国演出商之约,《功夫传奇》组建了第二团在北京常演,一团已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赴北美进入为期近半年的商演。2005年8月《功夫传奇》入选中国文化部“2005年度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十大剧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